- 年份
- 2024(6888)
- 2023(10015)
- 2022(8306)
- 2021(7659)
- 2020(6215)
- 2019(14229)
- 2018(13732)
- 2017(26665)
- 2016(13886)
- 2015(15620)
- 2014(15408)
- 2013(15469)
- 2012(14892)
- 2011(14083)
- 2010(14107)
- 2009(13273)
- 2008(12994)
- 2007(11543)
- 2006(10698)
- 2005(9930)
- 学科
- 济(84995)
- 经济(84924)
- 管理(40697)
- 业(36139)
- 方法(29221)
- 企(27697)
- 企业(27697)
- 数学(26585)
- 数学方法(26390)
- 中国(22770)
- 地方(18881)
- 农(18134)
- 贸(16089)
- 贸易(16081)
- 财(15934)
- 易(15681)
- 业经(14711)
- 制(13458)
- 地方经济(13229)
- 学(12983)
- 环境(12053)
- 融(11914)
- 金融(11914)
- 农业(11895)
- 策(11839)
- 银(11781)
- 银行(11780)
- 行(11517)
- 发(10108)
- 体(9932)
- 机构
- 大学(213844)
- 学院(212960)
- 济(113586)
- 经济(111867)
- 管理(80960)
- 研究(80865)
- 理学(69188)
- 理学院(68448)
- 管理学(67696)
- 管理学院(67283)
- 中国(63543)
- 财(49870)
- 京(44379)
- 科学(41968)
- 所(39794)
- 财经(39451)
- 经济学(38170)
- 经(36105)
- 研究所(35724)
- 中心(34923)
- 经济学院(34234)
- 江(30467)
- 财经大学(29247)
- 北京(28998)
- 院(28498)
- 农(27834)
- 范(26732)
- 师范(26600)
- 科学院(24456)
- 业大(23684)
- 基金
- 项目(133121)
- 科学(108046)
- 基金(101658)
- 研究(100784)
- 家(87123)
- 国家(86471)
- 科学基金(74783)
- 社会(70715)
- 社会科(67407)
- 社会科学(67397)
- 基金项目(51639)
- 省(46961)
- 教育(44983)
- 自然(44061)
- 自然科(43088)
- 自然科学(43078)
- 资助(42858)
- 自然科学基金(42383)
- 划(40178)
- 编号(37761)
- 部(32252)
- 成果(31539)
- 国家社会(31310)
- 发(30557)
- 重点(29785)
- 中国(28752)
- 教育部(28647)
- 人文(27543)
- 创(27134)
- 课题(26710)
- 期刊
- 济(130775)
- 经济(130775)
- 研究(75049)
- 中国(40125)
- 财(35646)
- 管理(32369)
- 科学(26838)
- 农(25930)
- 学报(24745)
- 融(24619)
- 金融(24619)
- 经济研究(23622)
- 财经(21294)
- 大学(20047)
- 学学(18947)
- 经(18606)
- 农业(17908)
- 技术(17471)
- 业经(17316)
- 问题(17179)
- 贸(17136)
- 教育(16771)
- 国际(15517)
- 世界(15172)
- 技术经济(12945)
- 统计(11715)
- 经济问题(10471)
- 策(10352)
- 业(9854)
- 经济管理(9809)
共检索到336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陈传兴
外部经济失衡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重要问题,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管理层的高度关注。本文认为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不同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是构成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重要因素,外部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综合运用汇率和货币政策、税收和公共支出政策以及外资与外贸政策以实现外部经济基本均衡的思路与政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段平方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是内外部经济失衡日益严重,而宏观经济调控出现了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的政策冲突,宏观经济调控的困境日益加剧。文章分析了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传导机制,指出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制度性的或体制性的内在根源,又有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的原因。因此,提出解决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黄益平 陶坤玉
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研究中国经常账户出现盈余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与常规解释不同,我们认为不对称的市场化以及相关要素市场的扭曲是中国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这种成本扭曲人为地压低了中国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利润,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不只是刺激了经济,还带来严重的结构性风险。我们对中国2000年-2009年的要素成本扭曲值进行了估算,发现其与经常账户盈余数量非常吻合。为了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我们建议中国应该采取一揽子改革方案,集中于消除要素市场扭曲。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外部失衡 要素市场 市场化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肖耿
一、中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中国和世界经济在贸易和资本流动中的失衡已经众所周知:美国在近25年一直保持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的经常账户赤字。在2006年,经常账户赤字达857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戴磊 赵娴
20世纪中叶开始,全球范围内大致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国际分工体系的结构和层次也逐步确立。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融入这一体系,产业转移以及国内出口导向型政策致使中国迅速积累了大量的出口产能,对外需的习惯性依赖成为必然。与此同时,过去60年的产业转移使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空心化,并进一步导致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出口供给过量与外需有限性的矛盾愈发突出,全球经济再平衡的痛苦过程将不可避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战略选择应首先立足于顺应大潮流,继续推进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拉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为全球经济再平衡冲击提供缓冲地带。从长期来看,中国应以重振内需为基本立足点,加快增长方式转型,加快...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低价工业化 经济失衡 政策选择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义圣 坚瑞
愈演愈烈的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风险。作为世界经济失衡最重要的两方,美国和中国的调整不但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解决至关重要,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的政策调整产生溢出效应。在当前背景下,中国的外贸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应逐步向进出口平衡的外贸发展战略转变,这不但可以为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做出贡献,同时也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中国 外贸发展战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相天东
新一轮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由于中国经济内外失衡存在一种复杂的联系机制,使货币政策处于困境之中,影响了调控效果。文章评价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分析了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联系机制与成因,并提出治理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的短期对策和长期对策思路。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内外部失衡 联系机制 治理对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党印 汪洋
本文以中美两国内外部经济失衡为视角,从政策层面解释了2001~2007年全球经济失衡为何呈扩大趋势,提出了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政策引致假说"。从中美两国角度来分析,全球经济失衡即表现为中美两国的外部经济失衡。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分析表明,中国的引进外资政策致使经常账户盈余过多,这种外部经济失衡进一步引起了内部经济失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AENI)分析认为,美国为应对其内部经济失衡,采取的减税政策使其外部失衡加剧。为应对全球经济失衡,中国应调整其引进外资的政策,进行出口部门的产业结构升级;美国应适时调整其税收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削减贸易壁垒,等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孟耀 张弥
外部经济失衡是中国经济面对的一个重要外部矛盾。外部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中国与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巨大,贸易摩擦增多,西方国家增强了贸易保护以便限制中国产品出口,导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外部环境恶化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失业加剧。为解决面临的困境,中国需要从对外经济战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提高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调整。
关键词:
经济失衡 经济发展 贸易逆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威 舒琪 金山
文章利用G20华盛顿会议提出的评估一国宏观经济失衡的指标体系,对2003~2012年中国总体及内外经济失衡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在内部失衡相对偏高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总体失衡依然严重,但自2008年后中国外部失衡正逐步改善,并使总体失衡有所减轻。然而实证检验发现:这一时期中国外部失衡改善仍是一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被动调整,其主要来自刺激经济增长情况下中国财政赤字的增加、国内金融深化程度提升、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及进出口增速减慢,中国需在防范外部失衡调整风险和增加实际利益基础上,以内部失衡治理为主,适当控制外部失衡。
关键词:
G20评估体系 失衡测度 影响因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保安
经济结构失衡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稳妥解决好结构问题。本文结合经济发展理论与国际一般经验,指出了在目前经济发展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特征表现;从经济发展战略、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关经济政策与制度建设等方面,对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剖析;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如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认为,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与矮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从根本上解决结构失衡问题,需要创新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与体制保障。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殷书炉 张瑜
在全球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中国现行外贸政策难以适应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中国贸易政策的路径选择展开探讨,认为实施有针对性的"限出口",避免全面限制加工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的"压出口",同时配合以"促进口"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与贸易方式,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将成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贸易政策的发展方向。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慕海平
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进行评价时,人们常常会提到应变能力问题,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应变能力”主要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政策调节能力。历史的经验证明,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也不可能将自身的经济发展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而只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文星 袁志刚
中国的城市化率低,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高。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超过40%,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不到33%。缓解中国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包括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将经济增长模式由以外需为主调整为以内需为主,通过城市化协调区域和城乡发展,实现就业机会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平衡,进一步放松管制和打破行业垄断,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城市化 户籍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