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54)
- 2023(16634)
- 2022(14412)
- 2021(13695)
- 2020(11459)
- 2019(26519)
- 2018(26065)
- 2017(50069)
- 2016(26766)
- 2015(30142)
- 2014(29980)
- 2013(29667)
- 2012(27090)
- 2011(24447)
- 2010(23972)
- 2009(21809)
- 2008(21157)
- 2007(17893)
- 2006(15376)
- 2005(13445)
- 学科
- 济(109433)
- 经济(109317)
- 管理(74331)
- 业(70302)
- 企(57655)
- 企业(57655)
- 方法(53289)
- 数学(46684)
- 数学方法(46095)
- 中国(29495)
- 农(28963)
- 贸(27690)
- 贸易(27675)
- 易(26917)
- 财(26341)
- 学(23086)
- 业经(23008)
- 地方(20671)
- 农业(18797)
- 制(18452)
- 理论(17315)
- 环境(17080)
- 务(16703)
- 和(16670)
- 财务(16631)
- 财务管理(16597)
- 技术(16413)
- 银(15743)
- 银行(15704)
- 企业财务(15678)
- 机构
- 大学(378938)
- 学院(375764)
- 济(157703)
- 经济(154666)
- 管理(149161)
- 理学(130467)
- 理学院(129055)
- 研究(128623)
- 管理学(126738)
- 管理学院(126075)
- 中国(95683)
- 京(80011)
- 科学(78666)
- 财(68218)
- 所(63475)
- 农(59848)
- 研究所(58486)
- 中心(57697)
- 财经(56157)
- 业大(56133)
- 经(51511)
- 江(51419)
- 北京(50282)
- 范(48522)
- 经济学(48419)
- 师范(48047)
- 院(47212)
- 农业(47167)
- 经济学院(43846)
- 财经大学(42277)
- 基金
- 项目(264629)
- 科学(208902)
- 基金(194990)
- 研究(191472)
- 家(170787)
- 国家(169474)
- 科学基金(145595)
- 社会(121986)
- 社会科(115765)
- 社会科学(115733)
- 基金项目(103106)
- 省(100084)
- 自然(95390)
- 自然科(93236)
- 自然科学(93211)
- 自然科学基金(91548)
- 教育(87601)
- 划(85354)
- 资助(80888)
- 编号(76475)
- 成果(60936)
- 部(59402)
- 重点(59099)
- 发(55877)
- 创(54826)
- 课题(51861)
- 创新(51261)
- 国家社会(51165)
- 教育部(51120)
- 科研(51113)
- 期刊
- 济(160574)
- 经济(160574)
- 研究(108298)
- 中国(65753)
- 学报(60026)
- 科学(55687)
- 管理(53421)
- 农(53043)
- 财(50062)
- 大学(45946)
- 学学(43410)
- 农业(37628)
- 教育(37558)
- 技术(31802)
- 融(29138)
- 金融(29138)
- 经济研究(27754)
- 财经(26764)
- 业经(25404)
- 经(23035)
- 贸(22093)
- 问题(22031)
- 业(20556)
- 国际(19010)
- 理论(18861)
- 图书(18079)
- 技术经济(17631)
- 科技(17397)
- 实践(17123)
- 践(17123)
共检索到536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施炳展
外贸顺差的可持续性决定于外贸顺差的来源结构,本文首次提出了外贸顺差的三元分解框架,并利用中国1995-2007年HS92编码的六分位贸易数据,将中国外贸顺差分解为价格顺差、数量顺差与广度顺差,从而研究中国外贸顺差的可持续性。研究发现,数量顺差是中国外贸顺差的唯一来源,价格和广度都是逆差;数量顺差意味着能源和要素的大量投入,价格逆差会招致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与中国相对应,德国持续外贸顺差的来源是数量顺差与价格顺差的均衡发展。由此可以判断,中国外贸顺差是不可持续的。
关键词:
外贸顺差 可持续性 三元分解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施炳展
本文探讨了中美贸易失衡的结构特点。本文首先创建了贸易失衡的三元分解框架,将贸易失衡分解为广度、价格与数量失衡;利用1992~2008年中美HS92版本六分位贸易数据分析了中美贸易失衡的三元边际。结论发现:中国对美国数量顺差,广度与价格却是逆差;这一结论对于不同技术和行业均成立。这说明中美分工格局中,美国占据高端,中国占据低端;美国出口少量、高价、多种类商品,中国出口大量、低价、少种类商品,这是中美贸易失衡的结构特点。这一结构特点反映了中美双方发展水平的差异,短期内很难改变。
关键词:
中美 失衡 三元边际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韩琪 赵雪
中国外贸顺差的突出引起了官、产、学、研各界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本文作者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互补效应、替代效应和顺差转移效应出发,得出中国近年来外贸顺差急剧扩大,与外商来华投资是分不开的,这为我们认识当前的中国外贸顺差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吕林星
近几年来,我国进口贸易增速持续超过出口增速,贸易顺差呈缩减之势。本文从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与外贸制度改革等方面入手,指出了这种趋势出现的4大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外贸流动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外贸顺差 走低 原因 趋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继军
本文运用Arellano和Bond首创的动态面板数据方法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流动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差分广义矩法估计所采用的工具变量表现良好,差分方程得到的残差服从AR(1)过程,过度识别条件成立。人口抚育负担的降低、人口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对贸易顺差有着积极显著的影响。然而,由于劳动力转移方式的差异,不同时间区段的子样本回归结果之间不尽相同。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家胜 祁春节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长,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我国贸易顺差的可持续性问题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两个实际经济变量模型,对我国贸易收支出现顺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国内投资过度扩张、贸易品生产相对过剩与公共品供给不足,以及国民储蓄超过国内投资,是我国贸易收支出现顺差的直接原因,而人口红利、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地方政府行为扭曲、金融抑制等因素,决定了我国贸易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具有可持续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继军 张二震
基于一般均衡模型,本文分析了生产率的结构性变动对我国外贸顺差的影响。从国内来看,我国制造业(出口行业)的生产率增速要高于服务业(进口竞争行业),在"放大效应"的作用下,出口行业产出增速较快,出口规模急剧扩张;从国际来看,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的生产率增速要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在服务业方面彼此相差不大,由此引发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要素贸易条件改善。上述因素的相互叠加,致使我国出口额超常增长,成为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邱国鑫
近年来,我国外贸顺差规模迅速扩大,引起了国内外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一方面,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意在抑制顺差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欧美等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施压,要求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本文从外贸顺差的积极意义、负面影响、成因分析以及减少顺差的政策建议等多个视角,对我国贸易顺差进行了分析,并对顺差的未来走势作出初步判断。
关键词:
外贸顺差 功过及原因 认识与展望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马野青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外贸顺差不断加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国内外有不同的解读。本文认为,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由产品内分工引起的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建立在产品内分工和我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顺差不仅是可持续的,而且对我国先进要素的集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就业增加、创新能力的提高等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贸易顺差 国际转移 贸易利益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宋红军
产品内分工是中国外贸从1994年开始连续16年保持顺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产品内分工所引起的世界经济活动的新变化为中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而扩大了中国商品出口的范围和数量,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参与产品内分工程度的衡量指标,即垂直专业化比率对中国外贸顺差产生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顺差 垂直专业化比率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崇曦农 刘晶
该文通过分析我国贸易顺差的深层次原因及要素价格与贸易顺差的微观形成机制,提出我国较大的贸易顺差是不会持续存在的。随着要素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加工贸易的渐进转型,我国巨额贸易顺差会逐渐下降并稳定于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长期均衡水平。在此建议,要使我国现阶段积累的贸易顺差回归并稳定于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长期均衡水平单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应从宏观层面,重点着手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尤其要保持实际工资的合理增长,最终从价格机制上迫使企业优化生产要素的使用,促进生产方式和贸易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贸易顺差 可持续性 要素价格扭曲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继军
本文利用产出——吸收分析法试图对中国外贸顺差的成因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二元体制松动,作为对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回应,弱化了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刺激了工业品的生产。与此同时,传统农业部门中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该部门的产量未因劳动力的流出而减少。此外,本文肯定了消费在宏观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并运用预防性储蓄理论解释了我国长期以来消费不足、储蓄过旺的深层次原因。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王信
16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与当时发达的国内经济相适应,满足了国内货币需求,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但明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使其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当前中国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扭曲的结果,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贸易顺差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等相适应。明清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本上是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
关键词:
中国明清 贸易顺差 白银流入 经济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昊 李凯杰 黄维海
基于匹萨雷迪斯(Pissarides)匹配模型的思想,构建包含外贸顺差与社会就业均衡水平等在内的模型框架,可利用2004~2009年中国行业面板数据对外贸顺差与就业关系进行再检验。结果表明:已经拥有庞大顺差存量的前提下,净出口的进一步增加不能提高就业水平,反而会造成就业水平的下降,这在经验上支持了赫尔普曼(Helpman)提出的筛选机制。研究表明,应该通过制定相应的进口支持政策,保障出口与进口的协调发展,重视外贸平衡对就业的作用,将外贸顺差规模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关键词:
外贸顺差 筛选 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