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49)
2023(12192)
2022(10036)
2021(9420)
2020(7720)
2019(17384)
2018(16927)
2017(31707)
2016(17329)
2015(19698)
2014(19664)
2013(19617)
2012(18809)
2011(17560)
2010(17708)
2009(16987)
2008(16667)
2007(14940)
2006(13544)
2005(12702)
作者
(51970)
(43566)
(43425)
(41503)
(28052)
(20573)
(19572)
(16790)
(16680)
(15378)
(15375)
(14621)
(14293)
(14185)
(14071)
(13398)
(12868)
(12695)
(12603)
(12118)
(11447)
(10672)
(10530)
(10052)
(9868)
(9796)
(9668)
(9236)
(8779)
(8643)
学科
(91845)
经济(91726)
管理(50075)
(42296)
(34295)
企业(34295)
方法(31790)
数学(27760)
数学方法(27509)
中国(24694)
(20815)
(19400)
(19283)
(19116)
地方(19100)
业经(17841)
(15583)
贸易(15573)
(15157)
(14762)
金融(14759)
(14338)
银行(14303)
(13913)
(13874)
环境(13849)
地方经济(13145)
农业(12563)
(12131)
(11197)
机构
大学(270198)
学院(263622)
(123975)
经济(121803)
研究(103578)
管理(94112)
中国(80096)
理学(79435)
理学院(78382)
管理学(77220)
管理学院(76708)
科学(59354)
(58160)
(57804)
(53327)
研究所(48229)
财经(45259)
中心(44452)
(41493)
经济学(41247)
(41157)
(39587)
北京(37634)
(36962)
经济学院(36818)
(36028)
师范(35709)
业大(34405)
财经大学(33630)
农业(32439)
基金
项目(168849)
科学(134149)
基金(126475)
研究(123456)
(111311)
国家(110484)
科学基金(92964)
社会(83004)
社会科(78744)
社会科学(78728)
基金项目(65017)
(60305)
自然(56874)
教育(55901)
自然科(55494)
自然科学(55476)
自然科学基金(54538)
(52882)
资助(51963)
编号(46694)
成果(40618)
(39866)
重点(39408)
(37322)
国家社会(36738)
(35231)
中国(34532)
教育部(34432)
(34140)
课题(33483)
期刊
(144518)
经济(144518)
研究(88417)
中国(55635)
(44093)
学报(41747)
科学(40177)
(38556)
管理(37535)
大学(31887)
学学(29945)
(28410)
金融(28410)
农业(25997)
教育(25547)
财经(24445)
经济研究(24340)
(21233)
技术(20888)
问题(19059)
业经(18174)
(17920)
世界(16970)
国际(16686)
(14306)
技术经济(13814)
统计(12550)
(12201)
资源(11667)
经济问题(11555)
共检索到419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吴念鲁  杨海平  
本文分五个阶段回顾了新中国外汇储备制度变迁及外汇储备数量变化的历史,并从外汇储备数量与外汇管理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外汇管理制度与外贸制度、外资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政府和市场力量的消长、外汇储备与对外经济开放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外汇储备制度演进和数量变化的经济学逻辑。这一历史演进所蕴含的经济学逻辑启示我们:应将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在中国改革的大背景下、放在内外部双重失衡调整的大背景下、放在释放市场活力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李庆云  宋芳秀  
外汇储备总量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该文首先讨论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总体规模,随后对它的来源结构进行分析,估算了由资本异动因素带来的外汇储备数量。最后,文章还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永中  
论文首先构建了一个简明的外汇储备经济成本分析框架,其次深入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冲销成本、经济扭曲成本、资产损失风险和金融稳定风险,最后提出了遏制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和加速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2001~2011年期间,中国外汇储备的年均机会成本为1140亿美元,占GDP的2.60%,而2011年的机会成本达3150亿美元,占GDP的4.33%;中国货币当局的冲销成本(央行票据和法定准备金存款的加权平均利率)先由2002年的0.93%稳步升至2008年2.57%,后降至2009~2011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暨慧峰  
中央公积金制度作为新加坡的一个独特制度,在设计和运行中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稳健性以及调控功能等多个优点,特别是其很多政策措施与行为经济学倡导的行为生命周期、心理账户以及预期理论等不谋而合,较好地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规避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财政危机,并使新加坡成为"居者有其屋"的典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会玲  陈紫嫣  顾成炜  
印度储备粮流通的管理机构主要为印度粮食公司和中央仓储公司。按照储备粮食的收购原则和程序,印度粮食公司及其邦代理机构收购了大部分储备粮。储备粮的运输是印度粮食公司的主要职能,主要通过铁路和公路两种方式运输。储备粮库存的出清主要通由国内公开市场销售机制和国际出口两种途径。印度储备粮流通制度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有:紧守政府粮食收购量,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加快储备粮流通;运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调节储备粮的供求。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会玲  陈紫嫣  顾成炜  
印度储备粮流通的管理机构主要为印度粮食公司和中央仓储公司。按照储备粮食的收购原则和程序,印度粮食公司及其邦代理机构收购了大部分储备粮。储备粮的运输是印度粮食公司的主要职能,主要通过铁路和公路两种方式运输。储备粮库存的出清主要通由国内公开市场销售机制和国际出口两种途径。印度储备粮流通制度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有:紧守政府粮食收购量,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加快储备粮流通;运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调节储备粮的供求。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昌黎  
19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成为世界外汇储备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的同时,也出现了外汇储备严重过剩的状态。就中日比较而言,由于两国增加外汇储备的背景、目的和运用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中国更应该认真思考外汇储备严重过剩的有关问题,及时改变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局面。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忠民  
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要研究和推进当今中国公司制度的建设,从理论上讲,至少有几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第一是要研究和把握当今中国企业和社会的实际状况;第二是要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企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第三则是应该了解和研究历史上的中国曾经存在过的公司制度及其成败得失.从总体上讲,这三方面的工作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惠芬  
我国的国际储备制度,脱胎于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集中管理与经营的传统金融体制,它也是1982年8月的改革所建立的“中国人民银行集中管理、中国银行统一经营”的外汇计划管理模式的诞生物。中国银行作为国家外汇专业银行,负责外汇业务(包括外汇储备)的经营,其职能特征:一是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二是外汇业务具有相对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蒋庆洋  
外汇储备作为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工具,要充分发挥其维护国际收支的平衡、支持国内货币、抵御风险和防范危机的作用,就必须坚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三性兼顾、动态运营的指导思想。从国际实践中可见,适度规模内外汇储备的管理,应该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在安全性和流动性得到保障后,可以适当考虑储备的收益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德伦  张显球  
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从实证的角度探求中国国有银行制度演进的逻辑。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对前半部分的结论进行经济学理论论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吉莉  陶士贵  李鹏鹏  
美国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已从多方面对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中国的外汇储备安全造成极大影响。针对这一现象,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债务的可持续性及构成一国外汇储备安全的因素等方面;而国内的研究则更侧重于具体分析美国债务对我国外汇储备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本文拟对现有文献做出梳理评述,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高丰  于永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量的迅速增长,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了积极影响,使我国对外支付能力不断加强,国际资信能力大幅度提高。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多种因素,根据阿格洛尔理论模型推导出了90年代以来中国外汇储备的最适度规模,并且探讨了我国实际外汇储备和最适度外汇储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目前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水平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而且也是提高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措施之一。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方园  阴豪  
以我国外汇储备的数量调控和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我国外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外汇储备数量调控和质量管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明  
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中国主权投资者对美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是国债与机构债并重,并已开始多元化资产组合的步伐,包括减持国债、增持公司债与股票。次贷危机深化扩展后,中国外汇资产开始重新偏重于美国国债投资。中国必须从现在开始停止无条件地继续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如果美政府认为中国除购买美国国债之外别无选择,中国要求美国承诺保护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要求美国政府发行TIPs或熊猫债券的建议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