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88)
2023(7854)
2022(6787)
2021(6556)
2020(5411)
2019(12530)
2018(12276)
2017(22996)
2016(12473)
2015(14473)
2014(14019)
2013(14076)
2012(13582)
2011(12815)
2010(12709)
2009(11871)
2008(11833)
2007(10300)
2006(9318)
2005(8547)
作者
(39718)
(33593)
(33346)
(31682)
(21451)
(16040)
(14984)
(13127)
(12964)
(11898)
(11843)
(11329)
(10982)
(10979)
(10958)
(10375)
(9996)
(9787)
(9707)
(9594)
(8587)
(8473)
(8212)
(7799)
(7540)
(7511)
(7496)
(7072)
(6909)
(6736)
学科
(56649)
经济(56578)
管理(34041)
(29708)
方法(26155)
(23692)
企业(23692)
数学(23065)
数学方法(22842)
中国(17569)
(15381)
(13255)
贸易(13248)
环境(13227)
(13202)
(12934)
(12239)
业经(9892)
(9860)
(9456)
(8820)
地方(8772)
(8709)
金融(8708)
(8506)
农业(8504)
银行(8466)
关系(8247)
(8247)
(7939)
机构
大学(197280)
学院(189931)
(84086)
经济(82737)
研究(79069)
管理(66348)
中国(59301)
理学(57448)
理学院(56605)
管理学(55398)
管理学院(55098)
科学(50065)
(44450)
(42546)
研究所(39374)
(37681)
(36241)
中心(32820)
农业(30210)
业大(29981)
财经(29466)
北京(28867)
(28373)
经济学(27711)
(27174)
(27139)
(26585)
师范(26246)
科学院(25085)
经济学院(24955)
基金
项目(130165)
科学(102843)
基金(98955)
(90745)
国家(90137)
研究(87653)
科学基金(74452)
社会(58019)
社会科(55015)
社会科学(54997)
基金项目(51282)
自然(49853)
自然科(48703)
自然科学(48678)
自然科学基金(47868)
(45458)
资助(41886)
(41771)
教育(39422)
重点(30835)
编号(30793)
(30600)
(27964)
中国(26823)
成果(26253)
(26242)
国家社会(25900)
科研(25845)
教育部(25437)
计划(25313)
期刊
(89425)
经济(89425)
研究(58840)
中国(38887)
学报(38494)
科学(35316)
(33352)
大学(28080)
学学(26513)
(25775)
管理(25099)
农业(23340)
教育(16821)
经济研究(15983)
(15801)
金融(15801)
财经(15411)
(13954)
(13424)
(13280)
世界(12784)
国际(12594)
技术(12584)
问题(12221)
业经(10809)
资源(10559)
(10131)
业大(9767)
统计(9029)
技术经济(8852)
共检索到2892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双玲  李中强  汪正祥  张萌  徐军  刘仁宏  
外来入侵动物给中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正确认识区域尺度上外来入侵动物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对外来入侵动物的预测、管理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资料搜集、采用聚类分析和排序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外来入侵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强度对外来入侵动物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报道现有外来入侵动物136种,其中昆虫最多,占整个外来入侵数量的56.6%。从入侵方式上看,外来入侵动物主要以无意引进方式引入,占整个外来入侵数量的53.6%。外来入侵动物物种在各省的数量和密度都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的趋势,数据分析表明在较大尺度上纬度是决定中国外来入侵动物分布格局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宁  杜丽  周兵  闫小红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分析中国外来观赏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长特性、首次发现或引入时间及地点、地理来源,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外来观赏入侵植物共计84种,隶属30科,其中以菊科、柳叶菜科、豆科、茄科和旋花科植物为主,且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植物占据多数;入侵植物繁殖方式多以种子进行繁殖,部分兼具无性繁殖能力;首次发现或引入外来观赏植物时间较集中于1890-1969年,地点主要为中国一些沿海省份以及云南省,其地理上多来源于美洲;属于高、中、低入侵危害等级的外来观赏植物分别有8种、56种和20种,中等风险入侵植物所占比例较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曙东  周桢  
外来入侵动物给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国民经济以及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正确分析外来入侵动物的扩散风险对控制其在国内的扩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外来动物扩散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选取食人鲳(Pygocentrus nattereri)、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等几种典型的外来入侵动物作为评估对象,通过扩散风险计算模型评估出扩散风险的大小,设置阈值对不同入侵动物的扩散风险进行了分级,最终将外来入侵动物的风险分为4个等级:极高风险、高风险、中风险以及低风险,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不同扩散程度的外来动物提出了相应的分级管理对策,以期提高政府管理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RavindraC.Joshi  梁帝允  
本文阐述了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的原产地概况、生活习性、传播特性、入侵及其危害特点。并特别指出,由福寿螺入侵所引起的经济、健康和环境的问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不但治理所需的费用巨大,而且多数措施对环境有害。为此,本文提出了福寿螺综合治理的方法和治理新策略,强调治理与利用并举,利用其作为动物和人类的营养食品,也可利用它来防治杂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华锋  
外来入侵物种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及社会文化的危害也被广泛认识。本文介绍了外来入侵物种的定义及危害,分析了存在问题。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安建国   吴立昌   施练东   郑丹萍   刘其根   胡忠军  
为掌握汤浦水库鱼类群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用多网目单层刺网并辅以地笼和三层刺网在该水库的6个站点进行了鱼类样品采集和环境因子测定,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采集41种鱼类,隶属3目,鲤形目物种数最多(87.80%),鳙、贝氏?、鲢和?为优势种。生态类型、食性和栖息地类型分别以定居型(92.68%)、杂食性(60.98%)和上层(48.78%)鱼类为主。鱼类物种组成、单位努力捕获数量(NPUE)和单位努力捕获重量(BPUE)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和水平空间差异,物种数(S)仅存在显著的水平空间差异,渔获物聚为点纹银鮈、?和贝氏?3个群落,NPUE、BPUE和S从中游到下游有逐渐下降的趋势,NPUE和BPUE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但3者也受到了站点和季节显著交互作用的影响。物种组成在水层间差异显著,NPUE、BPUE和S在水层和季节间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春夏秋季鱼类集中在上层,冬季下层较高。NPUE和BPUE与叶绿素a(Chl.a)、总磷(TP)、pH和/或总氮(TN)显著正相关;RDA分析表明,水温(WT)、pH、TN和Chl.a是影响鱼类物种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汤浦水库鱼类物种多样性虽然较高但功能多样性不容乐观,鱼类时空分布与表征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有关,垂直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程  宿敏  周伟磊  王苏铭  李景文  王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植物,特别是外来入侵植物数量和分布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展,可能对北京现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针对外来植物,特别是入侵植物的数量与分布问题,依据3年的北京各区县野外调查数据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实地调查中所记录的北京地区72科165属234种外来植物的组成特点,包括原产地、区系特点和引入原因,并重点对入侵植物的组成与分布状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市67.77%的外来植物原产于亚洲,38.03%属于世界分布植物。其中,从引进用途上,观赏植物所占的比例为28.22%;在物种组成上,菊科、豆科、蔷薇科种数最多。在野外调查记录的28种主要入侵植物分布上,通...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坤  崔玉洁  陈圣盛  熊伟唯  张续同  刘子健  
为探究黄柏河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分别于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黄柏河干支流13个点位进行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44种,分属于3门6纲14目38科,以节肢动物(65.91%)和软体动物(29.55%)为主。各季节优势种变化明显,冬季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纲为主,春季昆虫纲开始出现,夏季昆虫纲占比进一步增大,秋季优势种种群演化明显,冬春夏秋优势种更替率分别为56.25%,65.71%,68.42%和61.11%,四季共有优势种为秀丽白虾、铜锈环棱螺和闪蚬。空间分布上,下游物种数目较少,但密度及生物量较高且以软体动物为主;上游物种数目增多,密度及生物量却逐渐降低,水生昆虫比例越往上游越高。季节分布上,物种数目变化趋势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而总密度及总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同,都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多样性分析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91~1.17,丰富度指数(d_m)为0.96~1.45,均匀度指数(J′)为0.57~0.66,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季节差异不明显。多元排序表明,不同季节对底栖动物群落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有很大不同,冬季为总磷与河床粒径;春季为海拔高程;夏季为化学需氧量、海拔高程和电导率;秋季为pH、浊度和总氮;造成底栖动物季节性差异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海拔高程、pH、浊度、电导率和水温。空间分布上,主要影响因素为海拔高程、营养盐水平、水温和河床粒径。相关性heatmap分析也表明,不同的底栖动物对环境因子响应差别较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强  王俊  袁伟  金显仕  
根据2006年6、8、10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缺氧区底拖网定点捕捞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数量分布。结果表明,长江口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共49种,隶属2纲5目25科37属;生物量组成以蟹类为主,占大型无脊椎动物总生物量的58.20%;个体数密度组成以虾类为主,占大型无脊椎动物总密度的92.41%;不同航次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量分布变化较大,个体数密度分布与水温、盐度、水深、pH及溶解氧等单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但受水温及盐度影响相对较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晨曦  
对于一个具有多样性特征的生物圈而言,外来物种的入侵已经成为导致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科学家看来,由于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界的每一个物种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存发展。虽然物种自身可发生迁移,但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自然迁移速度很慢。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物种的迁徙也随之加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晨曦  
2010年7月29日凌晨,福建省泉州市区刺桐路发现数百只褐云玛瑙螺;2010年7月中旬,有媒体报道说,毒草紫茎泽兰在经历2010年大旱后的西南疯抢地盘;近年来,湖南、山西、广东、云南等地,有害生物入侵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警钟频频响起!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时书青  陈力  
幽天牛族是一类重要的林业害虫,我国已记载昆虫4属26种。幽天牛族昆虫的寄主多为针叶类裸子植物,已记载的寄主植物有7科15属36种,其中以松科松属的种类最多,占所有记录到种的寄主植物的30.56%,而且危害松属的幽天牛数量也最多。对我国目前分布的26种幽天牛族昆虫进行区系分析,发现幽天牛族昆虫以古北区成分为主,这可能与古北区针叶植物较多有一定关系。我国的地理环境及生态植被,均可以满足幽天牛族非中国种的分布及寄主需求,非常适宜幽天牛族非中国种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应该提高警惕,严防国外种类传入我国,以保护我国树木安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傅俊范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和农林生态环境的一个巨大威胁,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已经对中国造成了重大损害,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农业生态安全。作者综述了中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概况及其影响、外来入侵种的传入途径和控制方法,提出了对中国外来物种入侵应采取的控制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俞红  王红玲  喻大昭  万鹏  褚世海  
文章在环境经济学中各省区小区域自然环境急剧变化与外来物种入侵的耦合理论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湖北省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概况,分析了其传入途径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对北京等十个省区的外来入侵物种累计数量密度数据的调查和整理,对不同时期中国的各省区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进行横向比较,剖析出中国各省区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趋势和区域差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陶振铖  李超伦  孙松  
为了解中华假磷虾在南黄海的种群分布、体长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现场调查采样、镜检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2006年9月、12月和2007年3月、5月南黄海中华假磷虾的种群分布和体长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假磷虾主要分布海域的海水温度为15~25℃,其种群分布与海水温度紧密相关。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主要环境影响因子。5月份的丰度最高,平均值为0.585个/m3,分布中心值为9.200个/m3;丰度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成体在春季偏向于集中分布在食物比较丰富的海域进行繁殖。5月和9月的雌雄性比达到了1.3以上,明显高于3月和12月。中华假磷虾成体全长为4~14m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