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96)
2023(4170)
2022(3369)
2021(3424)
2020(2797)
2019(6571)
2018(6340)
2017(11782)
2016(6241)
2015(7229)
2014(6958)
2013(7089)
2012(6855)
2011(6493)
2010(6224)
2009(6017)
2008(5945)
2007(4940)
2006(4471)
2005(4324)
作者
(16819)
(14141)
(14041)
(13650)
(9122)
(6570)
(6333)
(5576)
(5454)
(5003)
(4838)
(4724)
(4668)
(4596)
(4480)
(4436)
(4213)
(4091)
(3973)
(3693)
(3615)
(3339)
(3271)
(3244)
(3176)
(3099)
(3035)
(2824)
(2786)
(2742)
学科
(31877)
经济(31847)
管理(14767)
方法(14103)
数学(12912)
数学方法(12869)
(12446)
中国(12280)
(8885)
贸易(8880)
(8792)
企业(8792)
(8791)
(6900)
(5667)
(5648)
(5559)
银行(5559)
(5490)
(5483)
关系(5383)
(5383)
金融(5383)
(5368)
环境(4719)
业经(4709)
(4637)
农业(4351)
(4317)
出口(4316)
机构
大学(96502)
学院(91707)
(50644)
经济(50085)
研究(39420)
管理(32539)
中国(31805)
理学(27796)
理学院(27436)
管理学(27183)
管理学院(27007)
(21750)
(21075)
科学(20126)
(19355)
经济学(18111)
研究所(17662)
财经(17244)
中心(16419)
经济学院(16335)
(16164)
北京(14840)
(13823)
财经大学(13161)
(12463)
师范(12406)
科学院(12356)
(11698)
研究中心(11632)
社会(11323)
基金
项目(59449)
科学(48399)
基金(47236)
研究(44800)
(41521)
国家(41257)
科学基金(34789)
社会(32168)
社会科(30649)
社会科学(30645)
基金项目(23762)
教育(20203)
资助(20127)
自然(20067)
自然科(19652)
自然科学(19647)
自然科学基金(19356)
(17545)
中国(16934)
(16778)
(15820)
编号(15780)
国家社会(15330)
教育部(14050)
成果(13743)
重点(13687)
(12948)
人文(12595)
大学(12231)
重大(12183)
期刊
(52363)
经济(52363)
研究(33864)
中国(19008)
(14527)
科学(13300)
管理(12930)
学报(12458)
(10510)
经济研究(10335)
大学(10098)
(9783)
金融(9783)
财经(9491)
(9409)
学学(9249)
教育(9095)
世界(8865)
国际(8660)
(8371)
农业(7706)
问题(7533)
技术(6115)
(5462)
业经(5125)
技术经济(4721)
统计(4342)
(4294)
贸易(4294)
经济问题(4277)
共检索到1442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冯春台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倡导和而不同和互利共赢,倡导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新发展观,主张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合观发轫于中国和平发展备受世界关注之际,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潮流,符合要和平、求发展、谋合作的时代主旋律,不仅指导着中国外交,也逐渐成为引领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合观作为中国外交的新理念,代表了中国外交的主流方向,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中国倡导的这些重要思想和主张继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在新形势下加以丰富发展,形成了具有特定内容的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合观。和合观念由来已久,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丰富的内涵,目前对和合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王逸舟  
三十年来的中国外交,承载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盛名,也面对了新时期外部复杂环境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和经济发动机,各国和国际社会不能不正视它的力量与趋势,不能不考虑与中国的合作与协商;另一方面,中国也被视为一个巨大的"经济动物"(a monster),不少外部势力把它当作某种威胁和负面因素。中国外交必须直面这些疑惑与批评,必须增信释疑、拨乱反正,用艰辛、漫长的努力,证明"和谐世界"的理念并非只是宣传……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召颖  姜潭  
对1982年至2017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进行的文本分析,从宏观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演进。文本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外交理念的演进主要表现为时代观、安全观和秩序观的变化和演进。具体来说,中国在对时代的判断上,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合作的时代潮流;对外安全观念中对安全威胁和安全利益认知的变化反映出中国逐步确立了"合作、综合、共同"的安全观念;对现行国际秩序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逐步提出构建"和平、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想则反映了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化和演进。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景全  张玉国  巴殿君  沈和  张慧智  王箫轲  徐博  高科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政治与安全形势日趋动荡。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日本的"右倾化"日益明显,朝鲜核问题错综复杂,蒙古发展"第三邻国"的关系,俄罗斯积极推进北极开发战略。上述新变化也给我国的东北亚问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为学习落实中共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精神,2014年3月12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国际政治研究所举办了"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与东北亚研究新视野"的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东北亚地区形势的新变化等前沿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富有真知灼见的观点。本刊针对美日韩同盟、安倍政治与国家战略转型、朝核问题、中日韩合作、中俄北极战略、蒙古与北约的关系等一些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与思考整理成文,在此辑要发表,以期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变化,并对我国未来周边外交战略规划提供有益的建议与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宋德星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交体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时代风貌。首先,中国政府对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具有辩证性,这充分反映在厚植外交思想指导、守正和平发展道路、创新国际战略思维、保持外交战略清醒四大方面;其次,外交实践指向鲜明,其核心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型大国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体布局,并有力彰显其中国特色、时代属性和世界意义。在世界处在十字路口的当下,中国外交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不仅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坚强保证,也是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强保证。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郑易平  江洪娟  
俄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中极为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本文认为正常而稳定发展俄美关系是伊拉克战争后两国的主要走势,其主要原因是俄美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只是局部的,两国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俄美关系正常而稳定的发展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也将主要是积极的。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计秋枫  
文章在对霸权主义的根源和反霸路径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的历程,论述了"和谐世界"理念的反霸意义。文章认为思考中国当前反霸的路径,应跳出传统的力量、均势等强权逻辑的框架,将着眼点更多的投向"国际道德因素","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外交向世界奉献的最新道德处分。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可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近代以来发生的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而且也深刻地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也走过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三个基本阶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环顾世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中国外交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变动不居的国际国内形势,充分汲取中国外交70年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对未来中国对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银亮  
自伊拉克战争以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尤以欧亚大陆初露端倪的战略合作最为引人注目。跨大西洋的分裂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而美欧关于价值观和“西方”概念等诸多分歧,也从客观上推动着欧亚大陆的加速整合。这一态势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中国全球战略观的根本转变,进而塑造了欧亚战略新格局的出现。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宗勋  
从远古走来的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凸显以"和"为本的"天人合一"理念。其特点是:在天下一家观念下,践行朝贡体系、"和亲"政策,以中国中原为中心,周边围绕中心转,在以"丝绸之路"为路径,呈现"万邦来朝"的命运共同体的盛况。东北亚命运共同体"返本开新","本"为"和","开新"为"与时偕行",继往"丝绸之路"开拓"一带一路",在结伴不结盟,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开放道路上,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局面,实现中国梦与世界之梦。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甘钧先  
"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的复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新丝路"的外交活动,但中国更需要将"丝路外交"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原因在于"丝路外交"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中国突破当前的贸易和能源困境,而且也可以极大地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性地改善中国的安全处境。中国在"新丝路外交"中应该注意防范非传统安全威胁,利用好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种国际协调机制,并避免恶性的大国竞争。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陆维钊  
中日建交经过──摘自《新中国外交风云》,作者:陆维钊应周恩来总理邀请,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于1972年9月25日至30日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在就任总理大臣当天,就表示了要恢复日中邦文的决心。他说:“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下,...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欣  
2011年9月,王逸舟的最新作品《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问世。作者以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中国外交面临的两个看似矛盾、实则相关的国际、国内特征为根本动力,提炼出建言中国外交的"创造性介入"论说。所谓"创造性介入",在作者看来,是指中国以一种新的积极姿态,即以对国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杜哲元  梅然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逐渐接纳与单一寓意时期、广泛使用与两种寓意并存时期、反复调试与拒斥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地缘政治"始终未能成为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的高频词语和主流的战略性概念,而自2015年以后,"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开始被强烈拒斥。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首先是因为"地缘政治"这个概念歧义过多且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其次是因为"地缘政治"不符合外交话语上升为外交话语权的条件;再次是由于近期部分国家对中国的一些对外政策和行为感到疑惧,在外交话语中拒斥"地缘政治"能够增信释疑;最后是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的效用被各种新因素、新条件所削弱,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还能否适应当代与未来存在着较大的疑问。但是本文认为地缘政治因素在当代并未失效,只是其维度变得更广、内涵更加复杂,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对大国的决策层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对此,中国在外交话语体系中拒斥"地缘政治"而高举"全球治理"大旗的同时,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周边大国对地缘政治问题的特别关切,另一方面,应坚持和完善本国即将形成的海权强国的地缘政治身份,积极引领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相结合。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张宝香  
本文概述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我国的外交工作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原则,同时,根据各个历史阶段面临的具体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进行的有效的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