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84)
2023(14853)
2022(12636)
2021(12324)
2020(10471)
2019(24828)
2018(24564)
2017(45801)
2016(24721)
2015(28383)
2014(28163)
2013(27790)
2012(25644)
2011(23088)
2010(23162)
2009(21586)
2008(21420)
2007(18714)
2006(16016)
2005(14393)
作者
(70540)
(59095)
(58769)
(56293)
(37334)
(28325)
(26985)
(23088)
(22388)
(21020)
(19964)
(19933)
(18712)
(18672)
(18442)
(18422)
(17619)
(17482)
(16996)
(16935)
(14539)
(14462)
(14459)
(13525)
(13369)
(13347)
(13045)
(12870)
(11923)
(11700)
学科
(106612)
经济(106517)
管理(69288)
(66691)
(54269)
企业(54269)
方法(52457)
数学(47305)
数学方法(46570)
中国(29414)
(27724)
(27434)
(21282)
贸易(21271)
业经(20965)
(20757)
(19773)
地方(19320)
(18505)
农业(18125)
(17773)
财务(17712)
财务管理(17671)
企业财务(16804)
(15637)
银行(15602)
(15577)
金融(15573)
理论(15536)
(15214)
机构
大学(353036)
学院(350517)
(150433)
经济(147577)
管理(137133)
研究(120808)
理学(118487)
理学院(117171)
管理学(114921)
管理学院(114263)
中国(93214)
(75236)
科学(72599)
(67430)
(60636)
(56806)
中心(56182)
研究所(55239)
财经(53944)
业大(51093)
(50156)
(49206)
北京(47898)
经济学(46741)
农业(44706)
(44696)
师范(44262)
(43383)
经济学院(42162)
财经大学(40230)
基金
项目(236497)
科学(186567)
基金(174429)
研究(170193)
(153073)
国家(151890)
科学基金(130123)
社会(108403)
社会科(102898)
社会科学(102868)
基金项目(91154)
(89114)
自然(85125)
自然科(83212)
自然科学(83185)
自然科学基金(81711)
教育(79259)
(76934)
资助(73434)
编号(68438)
成果(55515)
(53576)
重点(53512)
(50058)
(48932)
课题(46299)
科研(46069)
教育部(46033)
国家社会(46017)
创新(45849)
期刊
(157384)
经济(157384)
研究(101482)
中国(67571)
学报(54418)
(53925)
科学(50825)
(50256)
管理(49876)
大学(41519)
学学(38850)
教育(35496)
农业(34315)
技术(32778)
(30965)
金融(30965)
财经(26618)
经济研究(26559)
业经(23472)
(22950)
问题(20855)
统计(20199)
(20179)
(19724)
技术经济(18315)
国际(17945)
图书(17768)
(17760)
世界(17017)
(16424)
共检索到5202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光南  周华仙  陈广汉  
本文克服各项基础设施同时回归导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基于基础设施的边际产出与最优规模分析框架,采用中国1996-2008年各省市地区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各项基础设施和"政府总投资"的边际产出分别为5.765、2.520、1.420和1.276;最优规模分别为4.66%、3.29%、5.02%和20.95%;各项基础设施的实际投资均低于最优规模。因此,为使政府投资收益最大化可按边际产出大小顺序优先次序投资;而根据各项基础设施投资的缺口和紧迫程度,则应按实际投资与最优规模差距由大到小顺序进行投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献国  董杨  
基础设施投资不仅仅是一项"投资",它还具有"外部溢出"特征,所以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具有短期逆周期调节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还推动经济长期发展。本文以巴罗现代内生增长模型为参考,将基础设施投资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进行理论研究,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存在最优规模。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我国东、中、西部31个省区市1993—2014年的数据,通过面板模型研究了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从东、中、西部层面,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存在最优规模。本文的结论为我国进行合理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一些理论和实证依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献国  董杨  
基础设施投资不仅仅是一项"投资",它还具有"外部溢出"特征,所以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具有短期逆周期调节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还推动经济长期发展。本文以巴罗现代内生增长模型为参考,将基础设施投资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进行理论研究,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存在最优规模。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我国东、中、西部31个省区市1993—2014年的数据,通过面板模型研究了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从东、中、西部层面,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存在最优规模。本文的结论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彬  段媛媛  杨丰魁  万荃  
采用1995—2011年份省市、分行业面板数据建模,对我国基础设施分行业投资最优规模以及和最优次序进行研究:从投资最优规模看,政府主导的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虽然已达到最优规模,但继续投资对经济增长仍具有正向拉动作用,其中电力和水利行业均未达到各自的最优规模,交通运输行业投资实际规模已经超过最优规模,其边际产出已经为负值;从投资缺口和紧迫程度看,应适度提高电力和水利行业的投资,适度降低交通运输行业的投资,在保持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大致稳定的前提下,适度提高非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有助于提高整体投资效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光南  李小瑛  陈广汉  
基于跨期利润函数和动态分析框架,本文利用中国1998~2006年各省工业企业面板数据,采用SUR方法实证分析基础设施投资短期和长期的就业效应、产出弹性和投资弹性。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的就业效应在全国各地区短期和长期均显著为正;但其产出弹性只在东部省份显著为正,而且长期的就业和产出效应均小于短期;资本投入效应则表现为长期高于短期、东部高于中西部和地区资本趋同。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中西部基础设施短期投资较充足和长期投资不足,而东部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投资,此外,基础设施存在网络效应等非线性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来喜  
从1993年~2012年我国各省的基础设施数据中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基础设施变量来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出口优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影响作用不同。铁路基础设施对东、中部地区出口优势的贡献成递减的趋势,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有所抑制,还未完全发挥;公路基础设施对东、西部地区的出口优势有促进作用,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而以人均电力消耗为代表的能源基础设施对地区出口优势的影响与公路基础设施的表现相似,这可能由当地的政策、资源、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所致。最后,针对实证结果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泉午  廖勇海  
文章采用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了公路和铁路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区域物流规模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公路密度增加显著提升了物流规模,铁路密度的影响没有公路显著。通过东中西部地区比较分析,发现铁路密度增加对东部地区产生正向作用,对中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公路密度增加对东中西部地区产生正向作用。物流规模的扩张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部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任飞  王进杰  
本文基于总量生产函数分析了中国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和最优规模问题。基于本文研究,中国基础设施资本产出弹性虽然低于私人资本的产出弹性,但其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基础设施资本每增加1%,可以使劳动生产率和总产出增长0.297%。根据基础设施达到最优规模应该满足的条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基础设施资本在2000年时尚未达到最优规模,基础设施服务供给总体依然不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地区收入影响的空间溢出模型,利用中国29个省市区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产业布局在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地区人均收入的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的区内与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地区人均收入的影响,发现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都有利于促进产业在当地的集聚,进而对地区人均收入产生正向效应,但是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而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在东部地区会促进产业集聚,进而推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但在中西部地区可能会导致产业转移,对人均收入的增长产生抑制效应,而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守坤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的作用方向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合理判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国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的综合影响效应,文章针对1980-2010年的分省面板数据并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了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各省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全部居民人均收入而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其地区差异。然而,对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而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只有在达到一定门槛值之后才可能会降低其地区差异。对于这种在农村居民收入差异中出现的非线性效应,文章从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地区收入影响的空间溢出模型,利用中国29个省市区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产业布局在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地区人均收入的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的区内与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地区人均收入的影响,发现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都有利于促进产业在当地的集聚,进而对地区人均收入产生正向效应,但是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而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在东部地区会促进产业集聚,进而推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但在中西部地区可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延  赵艳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迅速上升,基础设施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本文试图对其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2002-2014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模型,文章重点探讨了财政分权和晋升激励对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和金融环境等变量后,邻接空间权重矩阵下,财政分权和晋升激励对基础设施投资有着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溢出效应),基础设施投资对其他地区也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晋升激励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溢出效应不再显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勇  
本文利用197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公路、水运交通固定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作用,发现:公路水运交通固定资本存量从总体上看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正向作用,在2001年之后,这种影响变为负向;总体看公路水运交通固定资本的滞后效应不很明显,但在2001—2008年期间,滞后五期时,公路水运交通固定资本对GDP的弹性由负转为正。外地公路水运交通固定资本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全国范围看存在正向效应,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存在差异。具体地,外地公路水运资本存量对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始终呈现明显的正向作用,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则由负向效应转向正向效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在1995年之前存在正向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于峰  齐建国  田晓林  
本文试图揭示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Stern(2002)模型的基础上,以SO2排放量表征环境污染水平,对1999—2004年间除西藏、山西和贵州以外的我国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变动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生产率提高、环保技术创新与推广降低了我国环境污染。并估算了这五要素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各自实际贡献率。这一结论对我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峰  齐建国  
本文试图揭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主要经济要素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在Antweiler(2001)模型基础上,以SO2排放量表征环境污染水平,对1990~2003年间①除西藏以外我国29个省及直辖市②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恶化了我国环境;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改善了我国环境;贸易自由化诱致的经济结构变化有双重环境效应——污染天堂动因的消极环境影响、要素禀赋动因和其他动因的积极环境影响,但自由贸易的总环境效应是积极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