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08)
- 2023(15558)
- 2022(13476)
- 2021(12950)
- 2020(10787)
- 2019(25469)
- 2018(25120)
- 2017(48401)
- 2016(25889)
- 2015(29210)
- 2014(29012)
- 2013(28570)
- 2012(26042)
- 2011(23559)
- 2010(23629)
- 2009(21590)
- 2008(20969)
- 2007(18000)
- 2006(15641)
- 2005(13975)
- 学科
- 济(105684)
- 经济(105564)
- 管理(70163)
- 业(67447)
- 企(55923)
- 企业(55923)
- 方法(50494)
- 数学(44525)
- 数学方法(43774)
- 中国(29600)
- 农(26553)
- 财(24141)
- 学(23045)
- 业经(21621)
- 贸(20524)
- 贸易(20511)
- 易(19988)
- 地方(18807)
- 制(18387)
- 理论(17712)
- 农业(17391)
- 和(16175)
- 银(15756)
- 银行(15715)
- 技术(15709)
- 融(15369)
- 金融(15367)
- 环境(15151)
- 行(15047)
- 务(14760)
- 机构
- 大学(366576)
- 学院(361451)
- 济(148088)
- 经济(145145)
- 管理(142739)
- 研究(126056)
- 理学(124243)
- 理学院(122824)
- 管理学(120391)
- 管理学院(119739)
- 中国(93949)
- 京(78999)
- 科学(77926)
- 财(65648)
- 所(63228)
- 研究所(58081)
- 农(57558)
- 中心(55814)
- 业大(53643)
- 财经(53266)
- 北京(50537)
- 江(50130)
- 经(48780)
- 范(48226)
- 师范(47774)
- 院(45813)
- 经济学(45249)
- 农业(45202)
- 州(40780)
- 经济学院(40706)
- 基金
- 项目(251029)
- 科学(197849)
- 基金(184338)
- 研究(181485)
- 家(162384)
- 国家(160892)
- 科学基金(137394)
- 社会(114766)
- 社会科(108872)
- 社会科学(108840)
- 基金项目(96560)
- 省(94840)
- 自然(90107)
- 自然科(88101)
- 自然科学(88079)
- 自然科学基金(86493)
- 教育(83786)
- 划(81256)
- 资助(77550)
- 编号(72263)
- 成果(59181)
- 重点(56276)
- 部(56182)
- 发(52788)
- 创(51869)
- 课题(50164)
- 创新(48446)
- 教育部(48290)
- 科研(48277)
- 国家社会(47940)
- 期刊
- 济(155385)
- 经济(155385)
- 研究(107869)
- 中国(69192)
- 学报(59276)
- 科学(55128)
- 管理(53210)
- 农(51936)
- 财(48243)
- 大学(45101)
- 学学(42178)
- 教育(41954)
- 农业(36642)
- 技术(31555)
- 融(28983)
- 金融(28983)
- 经济研究(26706)
- 财经(25807)
- 业经(23498)
- 经(22154)
- 业(20606)
- 问题(19835)
- 图书(19196)
- 科技(17551)
- 技术经济(17528)
- 贸(17178)
- 统计(17144)
- 版(16859)
- 理论(16545)
- 世界(16430)
共检索到5270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是业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了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主要模式,它们包括:采用付费使用的投资补偿模式,推动公私合营以扩大资金来源,建立土地出让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互动,鼓励私营部门建设支持贸易活动的"软设施"。本文从市场需求、支付能力、行政体制和土地制度结构等角度指出中国模式形成的条件,分析中国模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适配性。最后,本文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深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基础设施建设 模式适配 一带一路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田高良 孙彦丛 薛宇婷 赵旖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会计问题是当前研究的新重点,其中最为紧迫与现实的是企业会计准则问题。本文以"一带一路"沿线的117个国家为全范围样本,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概括为三种会计准则模式。以沿线几个代表性国家为例,围绕该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相关法律规范体系、该国会计准则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展示各国会计模式全景图,并对中国企业全球化财经管理提出建议,为更多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营投资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会计模式 财务共享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朱月季 胡晨 李佳莲
中国借"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国家农业技术合作越来越紧密,新阶段迫切需要对双方合作模式与经验进行总结。本文阐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技术合作动机、历程与现状,从双方合作的主导力量视角归纳双边技术合作过程中的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现有农业技术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即技术合作服务平台尚不成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难以平衡、科研单位参与度不够等。由此,提出未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技术合作应创新和完善农业技术合作服务平台、突出农业企业的主体地位、夯实科研机构的支撑作用。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韩冰 魏瑶 韩纪琴
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疫情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呈上升趋势。中国开展OFDI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模式选择是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文章从微观和宏观视角,以2005-2019年我国对沿线国家资源型行业直接投资的178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小和营业收入越大越偏好以绿地投资模式进入沿线国家资源型行业;东道国制度质量越高且与我国文化距离越大,企业以跨国并购模式对东道国资源型行业投资几率越大。东道国经济水平与OFDI模式选择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企业要选择适合自身的投资模式,政府要加强引导,建立OFDI风险预警机制,帮助企业更好走出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吕瑶
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国创新活动的国际化趋势愈加显著,研究显示创新国际化对一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一带一路"中东欧国家创新投入、国际技术流动和创新产出的发展以及创新国际化模式的不同,得出结论:中国创新国际化发展相对"一带一路"中东欧国家水平较高,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由"低低"转向"低高",大部分中东欧国家仍停留在"低低"模式;中国创新国际化发展与经济水平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创新国际化发展受产业结构的影响更为密切。基于此,提出几点推进创新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华欣 盛红艳
本文以东道国的视角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潜力越大、基础设施情况越好、自然资源禀赋越丰裕,中国制造业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绿地投资模式;而"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水平越高,中国制造业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模式。政府应提高海外投资信息服务水平,为企业深入了解东道国环境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模式提供便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温涛 王汉杰 王小华 韩佳丽
贫困问题既是庙堂之忧,更是草根之痛。既有理论与实践表明,金融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和降低脆弱性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金融扶贫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本国国情的模式创新。而"一带一路"倡议正好为沿线国家金融扶贫经验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利于打造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基于此,本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扶贫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深入分析了其内在的行动逻辑,并立足于当前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现实困境,提出了基于"顶层设计——体系完善——精准识别——功能定位——模式创新"完善金融扶贫机制与模式的战略构思。同时,中国金融扶贫实践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也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提供有益借鉴,实现合作共赢。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程雪军
在金融科技背景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与风险治理是重要难题。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为发展模式的创新。在金融科技的驱动下,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形成以电子商务平台、分期购物平台与网络借贷平台为主的发展模式,并推进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也衍生了众多的金融风险,包括市场无序化竞争风险、监管套利风险、"运动型"金融监管风险、金融消费者的算法歧视与数据安全风险。基于此,文章通过对"一带一路"北线国家(美国)以及南线国家(印度、肯尼亚)的互联网消费金融进行比较研究,深入剖析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模式、风险衍生与风险治理经验,从而提出促进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创新发展的全面风险治理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友金 尹延钊
共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客观要求,产业转移路径选择的本质是寻找与之具有更强共生适配性的地域产业承载系统。文章基于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背景,运用共生理论构建了“产业扩散—产业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分析框架,从“共生三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环境3个维度建立了共生适配性指数模型,评估了2010、2014、2018、202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60个主要国家的共生适配性。结果表明:六大经济走廊的共生适配性指数显示出明显的区域空间分异特征,其中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共生适配性指数最高,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共生适配性指数最低。文章最后以共生适配性指数和特征要素禀赋为甄别条件,为中国不同类型制造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提出了路径选择方案。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雨彤 陈军 肖建忠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合作对保障沿线国家能源发展权益、塑造新型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构建全球能源平衡机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系统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经济效应的发生机理,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模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对提高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和改善经济福利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由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驱动因素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效应又体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高质量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合作,需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经济效应的时代性特征为依据,增强能源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沿线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完善沿线地区能源供需互补机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落实能源政策与协作交流增进沿线国家民生福祉。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崔杰 张贾雅雯 余吉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与周边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旨在契合国家的共同需求,加强双边贸易合作,互利共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下、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助力实现"中国梦"的重大举措。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铁路取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段博川 唐幸 刘倩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急剧增加。文章使用2003—2015年6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动机。结果显示:中国在这些国家的主要投资目的是培育国际市场、拓展资源配置空间和基础设施援助建设。门槛回归结果显示,东道国市场规模对中国OFDI的正向影响作用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大,中国在一些人力成本较高的国家不存在效率追求动机;同样,在那些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也不存在资源寻求动机;出于市场容量与经济成本的考虑,中国将基建水平中等发达的国家作为基建援助的重点。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对外直接投资 门槛面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理娟 张晓青 姜涵 刘畅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有望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等战略,同时改变沿线各国产业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文章主要通过沿线各国经济基础及区位条件的分析,以及通过产业转移及引进外资的基本国别分析,结合引力模型、结构相似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对于沿线产业转移区位选择,最后结合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的分析结果,对中国沿线产业转移提出推动沿线产业转移需要兼顾两个方向,即国内产业应积极寻求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沿线产业转移应积极顺应新的国家产业转移趋势等优化措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荣珍 魏倩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得到进一步深化,双向投资与贸易规模不断提升,经贸合作领域日益拓宽。与此同时,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即亚洲地区外又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集聚区域,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在迎来对外投资良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东道国的投资风险。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特点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考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优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而为我国企业更有效的"走出去",开展并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国际直接投资规则 SWOT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立平 王昱 王永中
利用2003—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以东道国投资动因视角分析了影响我国对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诸多社会经济因素,并运用极值边界分析(EBA)模型探究具有稳健性特征的条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寻求与资源寻求动因是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具有"稳健性"的主要动因,而效率寻求动因假设未得到验证,并据此提出加强政府引导、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充分利用各国禀赋优势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