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3)
2023(9760)
2022(8089)
2021(7487)
2020(5973)
2019(13964)
2018(13596)
2017(25445)
2016(13721)
2015(15347)
2014(15169)
2013(15426)
2012(14878)
2011(13770)
2010(13864)
2009(12868)
2008(12836)
2007(11387)
2006(10436)
2005(9928)
作者
(39502)
(32759)
(32719)
(31316)
(21151)
(15764)
(14825)
(12748)
(12701)
(11674)
(11469)
(10942)
(10764)
(10621)
(10459)
(10211)
(9768)
(9573)
(9509)
(9170)
(8373)
(7974)
(7969)
(7544)
(7473)
(7407)
(7285)
(7176)
(6674)
(6602)
学科
(70381)
经济(70326)
管理(36250)
(35839)
(26448)
企业(26448)
中国(25250)
方法(24471)
数学(21755)
数学方法(21658)
地方(19484)
(18463)
(15369)
贸易(15350)
(15098)
(14926)
业经(14716)
农业(12717)
(12266)
(12260)
银行(12255)
(12254)
金融(12254)
(12027)
(12022)
地方经济(11138)
环境(10931)
(10388)
技术(9150)
发展(9091)
机构
大学(199186)
学院(198519)
(96054)
经济(94472)
研究(79709)
管理(72477)
中国(62899)
理学(60766)
理学院(60024)
管理学(59336)
管理学院(58951)
(44499)
科学(43721)
(42982)
(40445)
研究所(36194)
中心(34550)
财经(33217)
(31220)
经济学(30685)
(30366)
(29894)
北京(29793)
(28846)
经济学院(27574)
(27119)
师范(26898)
业大(24679)
财经大学(24618)
(24095)
基金
项目(124266)
科学(99145)
研究(94024)
基金(91280)
(79370)
国家(78711)
科学基金(66814)
社会(62508)
社会科(59543)
社会科学(59532)
基金项目(46821)
(45690)
教育(42251)
自然(39777)
(39369)
自然科(38888)
自然科学(38879)
资助(38259)
自然科学基金(38215)
编号(36555)
(33018)
成果(30565)
(29125)
重点(28646)
发展(27439)
国家社会(27141)
(26978)
课题(26655)
中国(26568)
(25449)
期刊
(112891)
经济(112891)
研究(70230)
中国(46822)
(31803)
管理(29875)
(29832)
科学(27401)
学报(26877)
(24375)
金融(24375)
教育(23232)
大学(21155)
农业(21009)
经济研究(19866)
学学(19661)
业经(17197)
财经(17122)
技术(16980)
问题(15168)
(14964)
(14926)
国际(14321)
世界(13395)
(12361)
技术经济(10764)
统计(9308)
经济问题(9305)
经济管理(9184)
资源(8965)
共检索到327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石锦建  刘康一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需要充分发挥基建投资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以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和政策界对于通过促基建来稳增长的逆周期调节方式存在一些担心和顾虑。对基建投资认识的三大误区是产生以上担心和顾虑的主要原因,并对这些误区分别予以澄清。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中国基建投资增长仍存在较大潜力和空间。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龚新蜀  李丹怡  赵贤  
“新基建”投资能够通过提升产业融合能力、催生新业态、挖掘新消费等路径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发展质量。本文采用200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用模型,实证检验新基建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新基建投资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不同类型基建投资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新基建投资既可以通过投资效应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可以通过影响产业融合能力间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新基建投资对东、中部地区的直接促进作用显著,对东部、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间接赋能效果。基于此,应做好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制度,采取差异化策略,促进新基建投资建设。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王绍媛  杨础瑞  
进入新发展阶段,传统基础设施已经逐渐无法很好地满足和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新基建驱动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期,同时也催生了数字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的保障供应需求。新基建可通过供给侧、需求侧、自身和市场等渠道改变消费者消费方式、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要素市场化流动,共同推动包括数字贸易、智慧服务等在内的服务贸易均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关注有效投资、精准实施政策、对接先进规则,以新发展理念把握和发展新基建,从而更好驱动新时代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卓元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是新中国经济实现了又一次重大发展转型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中国经济在这十年的发展变化,是中国由不全面小康走向全面小康和逐渐“富起来”“强起来”的十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十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十年。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华  董艳玲  蔡倩  
健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财税制度、提升财政治理的运行效能、探寻财政治理的平衡路径,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构建高质量发展视阈下财政治理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9—2018年30个省市相关数据,使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其水平进行测度,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方差分解从区域和结构双重视角分析差异性及平衡路径。研究发现,高质量发展视阈下中国财政治理效能呈明显增长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潜力,支出治理效能表现良好,收入治理效能是主要短板;高质量发展视阈下中国区域财政治理效能存在失衡现象,呈现出“东高西低”特点,且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缓解收入治理效能差异是促进高质量发展视阈下财政治理效能协同提高的有力抓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把脉当下中国财政治理现状,为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及促进区域协同治理提供制度完善、政策优化的依据。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尤帅  郑强  
2020年中央提出构建“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基于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循环”格局中外贸高质量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陕西省应充分结合“一带一路”起点城市等优势,积极打造陕西外贸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内陆城市开放型经济高地。本文结合“双循环”战略,重点聚焦陕西省实际,分析“双循环”格局下陕西省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潜力,并提出支持陕西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季小妹   方雨豪   赵西君   聂智磊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潜力的评价及预测是制定产业政策的前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山东省制造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山东省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 (1,1)对未来5年各行业发展潜力进行预测。研究提出:山东省应着力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布局,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军  郭梓栓  
新型基础设施是包含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及融合基础设施三大方面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具有与流通业发展融合相长的契合点。本文聚焦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阐释了新型基础设施影响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并选取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检验了其作用路径、空间溢出效应和基建类型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第二,新基建对本地区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起促进作用,并且形成知识技术扩散效应推动相邻地区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第三,信息基建、创新基建和融合基建对本地区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且融合基建的正向影响更加强烈,而现阶段仅融合基建对相邻地区起赋能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伟  陈云菲  
文章通过构建包含家庭、“新基建”生产部门、一般生产部门和政府四个主体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究政府“新基建”投资、财政减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一单位标准差“新基建”生产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冲击,政府“新基建”投资冲击的激励效果较小,在1年左右到达顶峰,调整周期约为10年。在公众预期下实行的三种“新基建”政策中,计划二,即前期以政府投资为主带动“新基建”生产部门发展,后期降低政府投资比例,以社会资本为主,“新基建”和一般生产部门产出增加,提高了社会投资和消费,调整周期大约为7年,实现相对稳定增长。此外,减税政策仅在短期内带动了经济发展,长期则不利于居民消费和投资。因此,在“新基建”计划早期政府资本应积极参与,后期需根据“新基建”生产部门发展阶段适当调整投资比例,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逐步转化为以社会资本为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海刚  
文章基于2010-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在空间计量模型基础上构建邻接、经济、距离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从空间维度实证考察数字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新基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在空间分布中呈现“H-H”与“L-L”集聚态势。(2)数字新基建不仅可以推动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亦可借助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其他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3)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正向影响效应最为显著。(4)信息产业固定投资水平、外商投资水平在三类空间关联模式中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面驱动效应。因此,要平衡区域数字新基建发展水平、推动数字新基建集群式发展、合理规划数字新基建投资,着力发挥数字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鹏凯  
按照“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要求,2022年1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已成为“十四五”时期高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如何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涉及到高校的方方面面,就基建财务而言,筹集基本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不能总是“等米下锅”,项目建设不能只争增量不挖存量,会计核算绝不能停留在按部就班地静等报账上,已交付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不能久拖不决,财务人员的能力建设也刻不容缓。文章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提出如何实现基建财务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路径,从而提升高校优化资源配置能力,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航  王跃伟  
[目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民生维度目标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是相呼应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该文构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潜力的测度体系。[方法]运用熵权法、TOPSIS、障碍度模型分析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潜力水平的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潜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与省域相比,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潜力水平处于较高等级,高水平地区从点状分散向集聚分布格局转变,部分省域的等级呈现动态变化。[结论]经济、文化、社会维度是准则层的主要障碍因素,其中文化维度的障碍度呈降低趋势,环境、社会维度的障碍度呈增大趋势;环境治理、绿化覆盖、客源市场消费能力、产业规模、居民消费水平是指标层的主要障碍因素。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爽  
近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持续低迷。单边主义对国际经贸规则产生巨大影响,不仅破坏了现有跨国生产协同体系,而且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跨国公司面对的营商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发布的《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201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为1.3万亿美元(远低于此前预计的1.85万亿美元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马宇  
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内部环境 和外部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各界似乎都看好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前景。其中最乐观的看法是,中国吸收外商投资将会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而迎来新一轮高潮,2003年-2005年间,每年吸收外商投资可能达到800亿-1000亿美元,即在目前基础上增加1-1.5倍。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看看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潜力到底有多大?而这一“潜力”又有多少可能成为“现实”?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田素华  李筱妍  王璇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是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途径。引进来拓展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广度,发展了中国经济外延;走出去拓展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深度,发展了中国经济内涵。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是中国经济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增长的加速器。引进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通过竞争效应、联系效应和模仿效应等,提升中国经济质量。发展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通过市场和资源获得效应、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等提升中国经济质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并重,有助于中国经济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同时,有效提升中国经济国际竞争优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均能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人均GDP提高,能够显著提高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助推中国技术进步,对劳动工资增加和发展高素质劳动要素有积极意义。要素高质量、产出高质量和效率提升内嵌于经济高质量增长过程。立足世界经济百年大变局,围绕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不断完善利用外资政策和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协调好利用外资政策和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有序发展双向直接投资,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