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83)
- 2023(12379)
- 2022(10362)
- 2021(9740)
- 2020(8046)
- 2019(18606)
- 2018(17852)
- 2017(34620)
- 2016(17973)
- 2015(20209)
- 2014(19713)
- 2013(19379)
- 2012(17705)
- 2011(16111)
- 2010(16352)
- 2009(15460)
- 2008(14283)
- 2007(12552)
- 2006(11179)
- 2005(10161)
- 学科
- 济(85328)
- 经济(85163)
- 管理(45351)
- 业(44474)
- 方法(38469)
- 企(36613)
- 企业(36613)
- 数学(33876)
- 数学方法(33304)
- 中国(31531)
- 融(27195)
- 金融(27192)
- 银(24817)
- 银行(24808)
- 行(24080)
- 农(20642)
- 地方(20362)
- 财(18561)
- 业经(18179)
- 制(17900)
- 贸(15921)
- 贸易(15905)
- 易(15512)
- 学(14217)
- 理论(13767)
- 农业(13685)
- 和(12105)
- 体(11750)
- 环境(11505)
- 中国金融(11473)
- 机构
- 大学(254128)
- 学院(253120)
- 济(115420)
- 经济(113310)
- 管理(95666)
- 研究(90594)
- 理学(82795)
- 理学院(81794)
- 管理学(80160)
- 管理学院(79700)
- 中国(76255)
- 京(54164)
- 科学(51951)
- 财(50956)
- 所(44388)
- 中心(42313)
- 财经(41327)
- 研究所(40428)
- 经济学(38353)
- 经(37762)
- 农(35428)
- 北京(34900)
- 江(34890)
- 经济学院(34618)
- 范(33294)
- 师范(33002)
- 院(32746)
- 业大(32162)
- 财经大学(31073)
- 州(28605)
- 基金
- 项目(171630)
- 科学(138113)
- 基金(128720)
- 研究(125522)
- 家(112044)
- 国家(111219)
- 科学基金(96426)
- 社会(85488)
- 社会科(80600)
- 社会科学(80578)
- 基金项目(66960)
- 省(63974)
- 自然(60198)
- 自然科(58968)
- 自然科学(58957)
- 自然科学基金(57911)
- 教育(57483)
- 划(54807)
- 资助(53709)
- 编号(48425)
- 重点(39238)
- 部(39170)
- 成果(38899)
- 发(37890)
- 国家社会(36795)
- 创(35685)
- 教育部(34192)
- 课题(34007)
- 创新(33599)
- 中国(32815)
- 期刊
- 济(120544)
- 经济(120544)
- 研究(80198)
- 中国(50120)
- 财(37031)
- 融(36891)
- 金融(36891)
- 科学(35881)
- 管理(35787)
- 学报(34851)
- 农(31958)
- 大学(27772)
- 学学(26264)
- 教育(24354)
- 经济研究(21818)
- 技术(21734)
- 农业(21514)
- 财经(21169)
- 经(18346)
- 业经(17277)
- 问题(15790)
- 统计(15430)
- 贸(14009)
- 策(13806)
- 世界(13182)
- 国际(12806)
- 技术经济(12732)
- 决策(12384)
- 业(12180)
- 资源(11693)
共检索到380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左昕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基于对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新理解,依据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客观和主观视角对现有维度进行二分类,构建包括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的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空间自相关和泰尔指数,探讨省域尺度上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地域模式。结果表明:(1)在组间差距的作用下,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综合水平、客观维度、主观维度发展程度均表现出典型的非均衡性;(2)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综合水平、客观维度、主观维度都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明显的集聚中心,但三者间的集聚呈梯度下降态势,区域粘滞水平是主导机制;(3)城-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呈现出明显的首位特征和长尾特征;(4)可划分为4种地域模式,包括发展龙头型、维度短板型、潜力挖掘型和落后追赶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子华 徐水源 刘金伟
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公共服务和心理文化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对全国50个主要人口流入地城市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被评估的50个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水平不高,不同维度之间差异明显,呈现出公共服务融合>政治融合>经济融合>心理文化融合的特点;不同区域、类型的城市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表现各异。建议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提升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减少其对土地和传统社会关系的依赖;按照人口流动的规律和意愿对城镇化战略进行调整。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流入地城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英姿 赵玉港 胡亚琪
将老年流动人口视为同质性群体易忽视其个体主观能动性,因此从社会融合视角,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将老年流动人口进行分类,分为积极融合型和消极融合型。不同类型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选择偏好存在异质性,积极融合型老年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选择"长期居留"。对比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发现消极融合型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明显增多。与全样本对比,潜在类别划分后的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个人特征影响显著。针对较高的社会融入需求和不同的居留意愿,应统筹做好老年流动人口户籍需求和住房保障,积极推进老年流动人口养老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老年流动人口医疗卫生保障质量,开展老年流动人口示范街区建设,提高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能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邬民乐
通过文献综述,对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并总结提出4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移民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资本影响着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和融合;第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限制与排斥,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第三,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并促进其社会融合;第四,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是他们社会融合状况的表现,也影响其社会融合的能力。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芳 凡士伟
文章在“双界线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态识别、水平测算及结构分解的新思路:定义个体多维融合识别变量,利用“比例准则”编制地区多维融合指数,并分解出广度、深度指数以及融合指标贡献率。并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1)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仅有58.95%的人口达到多维融合状态,这部分人口中达到单维融合状态的平均份额为62.85%;(2)从不同维度看,文化习得是社会融合的主要推手,而经济整合不足仍是最大障碍;(3)从不同城市(区)比较来看,社会融合水平差异主要表现为广度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文章简要归纳国内外社会融合理论和测量指标,检讨并重构个体层次的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讨论当前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总是处在从适应到区隔融合、再到融合这三个阶段中的某一点上,在构建测量指标体系时所用的概念与变量应有较高的效度和简约性,且要与理论相对应。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文化适应、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这五个维度。关于我国迁移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终方向问题、扩展以社会融合为中心的因果链等应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注意主流社会的定义、社会融合结果导致的社会流动方向的判断标准、分析单位等,并加强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便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及其发展轨迹。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测量 效度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乔楠
本文提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逐步同化和减少排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主观期望和城市的客观接纳相统一的过程,是本地人口和外来移民发生相互交往和构建相互关系的过程。本文通过模型分析,验证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三个假设,即流动人口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影响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影响社会融合;城市的制度安排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影响因素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丽丽 张旭
大规模的人口跨区域流动,在为城市带来新经济增长动力的同时,以语言为代表的群体间文化差异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区别于以往研究中将语言视为个体人力资本,本文将语言作为个体文化背景差异的代表。基于中国汉语方言地理分布信息,构建了表征方言差异的语言差异变量,运用OLS回归方法,探究方言差异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流动到与原籍相同方言区的群体,流动到与原籍不同方言区的群体更不幸福,其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合难度也更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方言通过增加流动人口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合难度进而降低其幸福感。本文的研究对解决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和社会融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合理的居住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陶力
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社会融合。与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户籍制度改革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各种城乡制度改革不同,文章提出重视社会机制的作用,推动流动人口与所在城市社区、组织和居民产生更为密切的联系,使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积累起本地化的社会资本,这是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研究从社会参与、社会信任和社会交往三个维度来定义和衡量流动人口本地化的社会资本,分析影响流动人口本地化的社会资本的主要因素,通过模型分析说明本地化的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所具有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流动人口积极参与城市公共事务、培养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包容,以及促进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发展更加积极、更加正面的社会交往,从而对培养二者之间的社会信任提出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陶椰
采用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对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接纳意愿进行了理论解构和实证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居民对于流动人口的群体认同和个体接纳意愿,流动人口的主观融入意愿和客观融入评价的影响方式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共享对流动人口社会群体期望,但对流动人口个人接纳态度则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整体持肯定态度,但在日常交往中对流动人口仍持疏离甚至排斥的态度。城市居民对于流动人口的接纳意愿影响甚至决定着流动人口的融入意愿和行为。而要实现城市居民接纳意愿和流动人口融入意愿的匹配,需要一个思路上统一、逻辑上一致的促进流动人口全面融合政策体系的支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在近二、三十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青年乡-城流动人口可能因户籍性质、户籍地点、年轻(故而缺乏工作经历和经验)而成为中国目前最脆弱的群体之一。文章以社会排斥理论为分析框架,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探讨青年乡-城流动人口经济融入的模式、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其他相关人群相比,该群体的绝对经济社会地位和相对融入水平都是最低的,处于三重弱势地位。该现象说明,社会发展带来的潜在的积极后果可能被制度及结构性因素所抵消;同时,文章的发现也挑战了"市场经济在纵向上,一定会促进权利和法律平等"的观点,暗示社会融入的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呼唤打造一个更为包容、不同人群平等相处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青年乡-城流动人口 经济融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