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34)
2023(11285)
2022(9348)
2021(8717)
2020(7270)
2019(16270)
2018(16058)
2017(29585)
2016(16063)
2015(18245)
2014(18189)
2013(17677)
2012(16440)
2011(15063)
2010(14892)
2009(13980)
2008(13618)
2007(12274)
2006(10832)
2005(10053)
作者
(46376)
(39249)
(39055)
(37256)
(24830)
(18469)
(17563)
(15218)
(14847)
(13816)
(13564)
(13146)
(12762)
(12596)
(12522)
(12227)
(11727)
(11444)
(11244)
(11144)
(10014)
(9541)
(9437)
(8960)
(8721)
(8660)
(8620)
(8450)
(7987)
(7917)
学科
(65464)
经济(65365)
管理(50291)
(46296)
(37362)
企业(37362)
方法(25962)
数学(22763)
数学方法(22576)
中国(21912)
(18297)
(18081)
(17644)
技术(15303)
业经(14237)
(13910)
贸易(13902)
(13616)
(13422)
(13337)
(12217)
银行(12182)
农业(11979)
(11783)
(11450)
金融(11442)
环境(10963)
地方(10674)
体制(10058)
(9919)
机构
大学(235267)
学院(232235)
(103130)
经济(101162)
研究(86969)
管理(85605)
理学(73065)
理学院(72189)
管理学(71136)
管理学院(70696)
中国(66493)
(51116)
科学(50285)
(48107)
(43685)
研究所(39560)
中心(38548)
(37797)
财经(37724)
(34591)
(34439)
经济学(33312)
业大(32615)
北京(32449)
(31612)
(30055)
经济学院(29906)
师范(29719)
农业(29641)
财经大学(28025)
基金
项目(156497)
科学(124852)
基金(116547)
研究(114962)
(103102)
国家(102360)
科学基金(87012)
社会(76330)
社会科(72603)
社会科学(72592)
基金项目(61075)
(58120)
自然(54154)
自然科(52965)
自然科学(52946)
教育(52446)
自然科学基金(52025)
(50032)
资助(46962)
编号(44237)
成果(37042)
(36498)
重点(35959)
国家社会(33617)
(33590)
(33466)
(33227)
课题(31743)
创新(31481)
教育部(31450)
期刊
(113666)
经济(113666)
研究(73478)
中国(52646)
(37663)
学报(37111)
科学(35489)
(35219)
管理(33632)
大学(28582)
学学(26966)
教育(25306)
农业(24162)
技术(21668)
(21233)
金融(21233)
财经(19813)
经济研究(19097)
(17199)
业经(15736)
问题(15129)
(14121)
(13554)
世界(13078)
国际(12641)
技术经济(12311)
科技(11814)
(10947)
(10577)
论坛(10577)
共检索到3584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德忠  谌颖  张杨  
加快创新技术转移,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以城际专利转让刻画城际技术转移,基于城市技术转移的多维性建构城际技术转移指数评价模型,并基于非对称相互依赖理论建构城际技术转移体系划分模型,从而对2001~2015年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等级体系的时空演化格局和关联机制进行了揭示。研究发现:(1)2001~2015年,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核心三角,另外成渝地区也逐渐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转移中心,从而与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共同架构了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四边形格局;(2)2001~2015年,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等级体系不断细分,呈现出由上海向北京演替的格局,但至2015末,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等级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较多高等级技术转移等级类型缺失;(3)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生长演化没有体现出诸如社会网络"强强关联"下等级梯度扩散效应,而是呈跳跃态、跨层次进行转移;(4)中国城际技术转移活动高度遵循宏观上的空间集聚规律和微观上的地理邻近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迎成   杨钰华   王琰   马海涛  
创新飞地是当前区域创新合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城际创新要素流动、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搜集全国范围内的创新飞地信息,探讨了中国城市间创新飞地联系的演化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城际创新飞地联系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逐渐形成一定规模,飞入地城市以及同时作为飞出地和飞入地的城市分布较为零散,飞出地城市则呈现出围绕飞入地城市向四周组团式分布的特点。(2)城际创新飞地联系具有距离衰减、趋同择优连接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以北京、深圳、上海、杭州为核心,以省会城市为重要节点,其他城市为一般节点,以欠发达地区飞向发达地区为主导的多尺度和层级化结构。(3)城际创新飞地联系主要受到城市间功能距离和多维邻近性的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等方面差异导致的创新位势差是城际创新飞地联系形成的内在动力,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和制度邻近影响创新飞地合作对象的选择,是推动城际创新飞地联系形成的外部力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陆军  
城镇集群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由单体城市化进入区域城市化阶段的标志。城镇集群组织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组织、社会福利、城市化模式、城乡一体化等众多因素。城市集群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对处于加速城市化阶段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空间组织演化的角度,通过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和空间结构运动的案例分析认为,城市群空间组织服从点—线—面—体的结构演化特征;同时,区域产业和人口发展规划、社会公共治理、财政制度改革、公共产品供给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是中国城市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撑条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高增安  
传统的洗钱是指非法财产合法化。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使得非法财产的模糊化和合法财产的非法转移与占有同样涉嫌洗钱。从洗钱角度剖析转移定价和资本外逃问题,认为洗钱是转移定价的诱因,又是资本外逃的起因,三者总体上呈"路径—目标—结果"关系,基于转移定价的洗钱等于资本外逃与税收偷逃之和。建议加强国际贸易价格监管,加大打击新兴的贸易洗钱力度,有效遏制资本外逃行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尚勇敏  宓泽锋  周灿  林兰  
【目的】加大低碳技术转移是缩小区域间低碳技术差距和提升全国整体低碳技术水平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低碳技术转移与碳排放降低的关系,以及知识学习(STI)和技术学习(DUI)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以寻求有效低碳技术转移路径。【方法】基于2005—2019年中国城际低碳技术专利转让数据,分析中国城际低碳技术转移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知识学习和技术学习两种低碳技术转移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1)中国城际低碳技术转移具有高度集聚性、等级层次性等特征,呈现以全国主要城市群为“核心”、其他城市为“边缘”的“核心—边缘”结构,而碳排放呈北高南低格局;(2)中国城际低碳技术转移对技术转入地碳排放降低具有积极影响,但因技术转移方式而存在差异,基于知识学习的技术转移对碳排放降低的影响强于基于技术学习的技术转移;(3)在经济发达城市知识学习和技术学习均对碳排放降低具有积极影响,在经济欠发达城市仅知识学习具有积极影响,各城市需把握异质性低碳技术转移规律,推动低碳技术资源高效配置。【结论】中国城际低碳技术转移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错位;基于知识学习的技术转移能有效弥补基于技术学习的技术转移的市场失灵;中国城际低碳技术转移对碳排放降低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中国应积极构建多中心、多层级低碳技术转移网络体系,协同发挥学研机构及企业在低碳技术转移中的作用,因地制宜推进城际低碳技术转移,积极完善低碳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方炜  郑立明  王莉丽  
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提升国家技术进步与创新整体效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技术转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将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划分为四个阶段:认识了解,引进模仿;探索机制,重视消化;实践为主,战略引领;评价对比,改进创新。从技术转移研发、中介、应用及政策四个子体系出发,剖析技术转移体系存在的问题,得出技术转移体系在发展中引进、消化、吸收的必要经验,以及对科技创新的未来启示。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建立工艺技术集成、内部推广应用和外部技术输出运作机制,为提高公司整体技术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钢股份)的技术转移体系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产品技术、工艺技术、装备技术、管理技术、用户服务技术等成熟技术的转移。通过多年探索,宝钢股份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宝钢技术转移体系,形成了以宝钢股份总部、研究院为主体,其他各事业部、子公司和职能部门紧密协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翼鸥  谷人旭  马双  
技术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城市作为多种要素流动的中心,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状况,是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技术转移的机理进行探讨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论文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00—2015年的专利转移数据,借助Gephi、ArcGIS和Stata等工具,对中国技术转移网络的主体结构、分部类模式及其空间特征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就技术转移网络的主体而言,虽然民营企业和高校的地位不断攀升,但多数联系建立在高校、科研院所与其衍生企业之间,说明网络整体连通性较低,溢出效应微弱;②从分部类专利转移数据来看,对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知识往往在相对较少的地方产生,且其转移的空间尺度主要集中于城市内,说明中国城市间技术转移存在一定的地域阻隔;③对多维邻近性及其影响的回归分析表明,多数城市在建立创新联系时,更倾向与同一行政区内或地理、技术规模邻近的城市进行专利转移,即地理邻近、技术邻近、社会邻近对中国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构架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金燕  王祎  毕崇武  杨瑞仙  
[目的/意义]探究不同类型证据对在线健康信息可信程度的影响,为在线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提供客观工具和科学依据。[方法/过程]借鉴循证医学中的证据分级理念,提炼在线健康信息中不同类型的证据要素,通过两轮德尔菲确定证据类别及证据等级,构建包含三大类别、15个一级证据的3级证据等级体系,并从信任转移视角展开相关讨论。[结果/结论 ]通过两轮德尔菲构建的证据等级体系等级分明,专家意见统一,具备较好的准确性和可用性。该证据等级体系可充当信任转移的中介,帮助用户基于信任转移评估在线健康信息的可信度,最终实现在线健康信息的甄别与利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纪晓岚  赵维良  
城市化动力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不同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其城市化动力结构是不同的。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城市化动力机制进行数量化,有利于研究这些影响因素的总体特征和数量关系,从而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构建一套高效、合理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引导中国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朝林  
城镇体系,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城镇集聚点。其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动态过程,反映在地域城镇群规模组合上存在一定的等级规模结构特征。所得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是城镇体系内层次不同、大小不等的规模城镇在质和量方面的组合形式。因此,研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摸型对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定量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模型研究状况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许质武  
国际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与国之间的转移。近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加强,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带有全球普遍性。由于国际技术转移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技术交往活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金泽润  朱晟君  
"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论文利用中国知识产权局记录的城际技术转移专利条目数据,从关联度和复杂度入手,借助Gephi、ArcGIS、Stata等工具,探索中国城市的专利技术引入模式。论文以城市引入技术的平均关联度、平均复杂度为标尺,划分出"高关联度—高复杂度""低关联度—高复杂度""低关联度—低复杂度""高关联度—低复杂度"4种模式。进一步地,不同的技术引入模式之间隐含着演化机制,论文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以低关联度为主导的开拓学习阶段、关联度逐渐提升的强化学习阶段、多元化引进陌生领域技术的跳跃学习阶段。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关联度的提升和复杂度的降低,都有利于城市引入该种专利技术,且关联度的提升将促进城市对复杂技术的吸收,并通过分组回归验证了城市技术引入模式的演化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石沛  蒲勇健  
利用Moran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两方面阐释我国金融集聚程度、产业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及两者在地理空间上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我国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各自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金融聚集与产业结构的"交叉"空间依赖性与相互影响程度具有不对称的特点。进而推断两者间的关联机制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空间上带动金融集聚的发展,同时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发挥促进的反作用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忱,田杨萌  
本文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发展演化的正反馈耦合关联,揭示了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社会生产力属性,研究了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关联机制及其对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