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76)
- 2023(8663)
- 2022(7246)
- 2021(6957)
- 2020(5985)
- 2019(14095)
- 2018(13922)
- 2017(26707)
- 2016(14358)
- 2015(16855)
- 2014(16458)
- 2013(16265)
- 2012(14597)
- 2011(13438)
- 2010(13394)
- 2009(12249)
- 2008(11846)
- 2007(10279)
- 2006(9120)
- 2005(8367)
- 学科
- 济(63835)
- 经济(63771)
- 业(33264)
- 管理(33091)
- 方法(31812)
- 数学(29572)
- 数学方法(29046)
- 企(24222)
- 企业(24222)
- 中国(21844)
- 农(17294)
- 财(14919)
- 贸(13524)
- 贸易(13515)
- 学(13388)
- 易(13251)
- 农业(11709)
- 业经(10948)
- 制(10491)
- 收入(9503)
- 地方(9480)
- 银(9213)
- 银行(9186)
- 发(9035)
- 行(8915)
- 融(8736)
- 金融(8735)
- 理论(8332)
- 环境(8330)
- 和(7877)
- 机构
- 大学(206675)
- 学院(204097)
- 济(92428)
- 经济(90909)
- 研究(78377)
- 管理(75017)
- 理学(64924)
- 理学院(64175)
- 管理学(62733)
- 管理学院(62398)
- 中国(60252)
- 科学(48206)
- 京(45491)
- 所(40608)
- 财(39449)
- 研究所(37385)
- 农(37037)
- 中心(34033)
- 财经(31676)
- 业大(30871)
- 经济学(30524)
- 北京(29445)
- 经(29286)
- 农业(29279)
- 江(28774)
- 院(28545)
- 经济学院(27470)
- 范(26092)
- 师范(25747)
- 科学院(23944)
- 基金
- 项目(140408)
- 科学(111271)
- 基金(105750)
- 研究(97244)
- 家(95401)
- 国家(94769)
- 科学基金(79782)
- 社会(63725)
- 社会科(60522)
- 社会科学(60509)
- 基金项目(54140)
- 自然(52710)
- 自然科(51591)
- 自然科学(51574)
- 省(51051)
- 自然科学基金(50678)
- 资助(45792)
- 划(45334)
- 教育(44911)
- 编号(36335)
- 重点(32779)
- 部(32330)
- 发(30221)
- 成果(29296)
- 创(28599)
- 国家社会(28176)
- 中国(27949)
- 科研(27680)
- 教育部(27369)
- 创新(26960)
共检索到305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薛进军 高文书
文章利用全国普查性数据描述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和特征,并分析其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年,非正规就业已占中国城镇就业的58.85%,正规与非正规就业者之间的小时收入差距达到1.65倍,其中约有1/4是由劳动力市场歧视造成的。与此同时,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很高,对总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达到51.09%,而正规和非正规就业的组间收入差距,对总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达到13.68%。文章的主要观点是:非正规就业已成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来源,因此,实现非正规就业的正规化,是缩小中国收入差距的有效政策之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霓
在分析劳动者是否从事非正规就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估计工资方程时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是"选择性偏误"。这是由于不同就业类型从业人员的分布并不是随机的,他们的就业类型极有可能是自选择的结果。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1997~2006)分析了自选择性在城镇居民选择就业类型中的作用,并对非正规就业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借助BGF(2001)分析方法,发现正规就业者具有负向自选择性,表明对于具有优质不可观测特征的劳动者来说,从事正规就业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过程,而非正规就业者没有自选择性,这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和市场扭曲。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性别收入差异 自选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袁霓
本文利用CHNS数据对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收入存在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是女性非正规就业收入较低的重要因素,即使在控制一系列个人、家庭、职业、非正规就业类型和地区特征后,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月工资仍旧明显低于男性,而且性别收入差距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的影响对性别工资差异的解释所占比例之和在30%左右,性别工资歧视的贡献仍非常显著,即非正规就业内部也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收入 性别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实,邓曲恒
文章利用2002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和经济计量模型,对城镇户口劳动力的失业概率及其原因进行了经验分析,从中发现那些就职于经营不善的地方国有或集体企业,或者具有文化程度低、身体健康差、年龄偏大、女性等特征的人员,是城镇下岗失业大潮中的主要受害者,她们下岗失业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其他人员。文章还对失业人员的非正式再就业机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
关键词:
失业 下岗 再就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实 宋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国有企业改革和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城镇就业者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本文采用1988年和2007年中国住户收入调查(CHIP)城镇数据,分析了城镇个人就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幅度及其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对就业者人力资本的回报显著提高,成为收入不平等扩大的主要贡献因素。除此之外,性别间、省份间收入差距的扩大,都对城镇就业收入不平等的加剧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收入差距 人力资本 市场分割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彬云
文章运用有调整的综合法,既考虑了城镇单位和私营个体经济之外的其他经济就业的非正规性,又考虑了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中的非正规就业,估计江西省城镇服务业中的非正规就业规模及其在服务行业的分布。估计结果显示,江西省城镇非正规就业呈上升趋势,这部分非正规服务就业人口主要分布在配送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当中。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服务业 有调整的综合法 江西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吴伟
非正规就业在应对我国日趋严重的就业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主要就业渠道,非正规就业人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不但存在从"无业"到非正规就业的过程,还存在从正规就业到非正规就业的过程,使城镇就业的变化表现出单位就业人数减少而非单位就业人数增加的特点,即就业的非正规化趋势。
关键词:
城镇非正规就业 简单估算法 综合估算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文忻 杜凤莲
失业扩大了中国城镇人口收入差距,认识失业对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有利于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缩小收入差距。失业者在失业期间收入只相当于在业者收入的约1/5,再就业者的收入不足未失业者的60%,其人力资本并没有得到应有回报。Oaxaca分解结果显示,未失业者与再就业者收入差距中的40%来源于失业经历,60%来源于人力资本的差异。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为了缩小中国城镇人口收入差距,中国政府还需要在继续提高失业救济金覆盖面以及救济额度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再就业,并提供有效的职业培训以提高失业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超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中国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劳动力需求越发强烈,而非正规就业作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关注城市规模变化后非正规就业者的实际收入情况,有利于非正规就业者进一步融入城市,推动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我国城市规模和非正规就业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模与非正规就业收入正相关;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在行业类型、户口类型以及技能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市规模提高了拥挤效应,但其知识溢出效应、厚劳动力市场效应及减贫效应显著,非正规就业者来到大城市就业利大于弊。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非正规就业者权衡城市就业做以指导,对政府培育非正规就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等提供借鉴及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曲燕
非正规就业已成为当前城镇就业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对非正规就业概念模型界定的基础上,采用网站数据搜集和二阶聚类分析的方法,估算重庆11年非正规就业规模,探讨其特征及历史发展规律发现,重庆非正规就业规模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总体趋势。重庆非正规就业中存在隐性的正规就业者和灵活型的非正规就业者。根据对其历史发展规律的判断,包含大量新型就业形态的灵活型非正规就业者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多,而隐性的正规就业者将会趋于减少。
关键词:
重庆 非正规就业 规模估算 聚类分析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朱海华 张卫
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两期的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外资进入对非正规与正规就业者小时工资与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进入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的小时工资;相比正规就业者,外资进入对非正规就业者小时工资的提升作用整体较小;在融资约束强、创业活力低的地区,二者的小时工资差距受外资进入的影响程度更大。机制分析发现,外资进入降低了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和概率,但对非正规就业者的年劳动时间提升作用更大。在外资进入对小时工资和年劳动时间的综合影响下,外资进入对二者年收入的促进作用较为一致。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陆利丽
基于1988-2009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UHS)中的夫妻配对样本,利用变异系数的按收入来源分解公式以及基于各种反事实收入分布,考察了单个时点上中国城镇已婚女性就业对家庭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妻子就业具有使家庭间收入分布更加均等化的作用,且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研究结果相比,这种缩小作用更为明显。此外,分阶段的研究发现已婚女性就业对家庭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存在较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利用不同时点上的方差分解公式考察了已婚女性就业变化对家庭间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已婚女性就业率的下降加剧了家庭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是在1997-2002年间,由于已婚女性就业率下降导...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学军
基于CHNS历次调查的数据资料,利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方法,实证研究1989—2011年三个时期中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问题。研究表明:(1)两个就业群体间的工资差距在不断扩大,正规就业的个体禀赋优势在工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距存在不对称性现象,且在工资分布的末端表现明显,符合"黏地板效应",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就业歧视;(3)由个体禀赋所解释的特征差异呈现上升趋势,而由非市场因素解释的参数差异则在不断下降,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学军
基于CHNS历次调查的数据资料,利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方法,实证研究1989—2011年三个时期中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问题。研究表明:(1)两个就业群体间的工资差距在不断扩大,正规就业的个体禀赋优势在工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距存在不对称性现象,且在工资分布的末端表现明显,符合"黏地板效应",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就业歧视;(3)由个体禀赋所解释的特征差异呈现上升趋势,而由非市场因素解释的参数差异则在不断下降,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整体上趋于公平和完善,工资的决定机制更加以市场为导向。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学军
基于CHNS历次调查的数据资料,利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方法,实证研究1989—2011年三个时期中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问题。研究表明:(1)两个就业群体间的工资差距在不断扩大,正规就业的个体禀赋优势在工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距存在不对称性现象,且在工资分布的末端表现明显,符合“黏地板效应”,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就业歧视;(3)由个体禀赋所解释的特征差异呈现上升趋势,而由非市场因素解释的参数差异则在不断下降,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整体上趋于公平和完善,工资的决定机制更加以市场为导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