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67)
2023(8683)
2022(7427)
2021(7319)
2020(6260)
2019(14851)
2018(14510)
2017(27581)
2016(14630)
2015(16951)
2014(16416)
2013(16327)
2012(14788)
2011(13683)
2010(13692)
2009(12694)
2008(12277)
2007(10784)
2006(9590)
2005(8846)
作者
(43224)
(36036)
(35822)
(34278)
(22955)
(17295)
(16092)
(14043)
(13892)
(12686)
(12552)
(12231)
(11746)
(11558)
(11485)
(11308)
(10742)
(10438)
(10386)
(10211)
(8974)
(8968)
(8858)
(8317)
(8107)
(8081)
(8069)
(7618)
(7328)
(7307)
学科
(64824)
经济(64751)
(35521)
管理(34348)
方法(31174)
数学(28493)
数学方法(27949)
(25632)
企业(25632)
中国(20917)
(19318)
(14419)
贸易(14409)
(14138)
(13405)
农业(13242)
(12346)
业经(11732)
(11047)
地方(10205)
(9633)
(9623)
银行(9598)
(9379)
金融(9377)
(9322)
理论(9091)
环境(8682)
(8526)
(8034)
机构
大学(210813)
学院(208373)
(92964)
经济(91366)
研究(81821)
管理(75957)
理学(65375)
理学院(64570)
中国(63254)
管理学(63121)
管理学院(62774)
科学(49831)
(46874)
(42743)
研究所(39195)
(38918)
(38498)
中心(35620)
业大(31570)
财经(31091)
北京(30528)
农业(30462)
经济学(30009)
(29718)
(29508)
(28630)
(27186)
经济学院(26899)
师范(26844)
科学院(25436)
基金
项目(141515)
科学(111454)
基金(105510)
研究(98824)
(95160)
国家(94502)
科学基金(79110)
社会(63861)
社会科(60605)
社会科学(60591)
基金项目(53939)
自然(52101)
(51586)
自然科(50958)
自然科学(50943)
自然科学基金(50052)
(45804)
资助(45681)
教育(45653)
编号(37566)
重点(33159)
(32437)
(30855)
成果(30610)
(28878)
中国(28091)
国家社会(27932)
科研(27427)
教育部(27347)
创新(27306)
期刊
(99878)
经济(99878)
研究(64129)
中国(44648)
学报(36248)
(35838)
科学(34437)
管理(29967)
(27596)
大学(27435)
学学(25925)
农业(24742)
教育(21821)
(19017)
金融(19017)
经济研究(18132)
技术(18036)
财经(15940)
(14453)
业经(14029)
(13966)
问题(13072)
(13024)
世界(12952)
统计(12321)
国际(12261)
技术经济(10608)
(10536)
资源(10398)
(9957)
共检索到317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夏庆杰  宋丽娜  Simon Appleton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估计了1988—2002年中国城镇绝对贫困的变化趋势。根据CHIP调查数据所绘制的贫困发生曲线表明,不论把绝对贫困线确定在哪里,在该时期内中国城镇贫困都在显著减少。1988—1995年,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但此后基本保持稳定。分析收入和贫困决定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显示,教育、性别和中共党员等特征扩大了收入差异。来自政府反贫困措施的生活困难救助对减少城镇贫困影响很小。城镇贫困的缓解几乎完全归因于经济增长而非收入再分配。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立中  张建华  
本文首先运用Ravallion基本需求成本法测算了中国转型时期(1986~2000年)城镇贫困线水平,并用Foster系列贫困指数测度了转型期间城镇贫困的广度、深度和强度。结果表明,从1986年到2000年,城镇贫困的广度、深度和强度都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最后,我们实证分析认为,城镇贫困状况恶化的原因与转型期间一系列重大政策改革相联系,即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失业率、住房支出、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上升是城镇贫困恶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问敏  李实  
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及其收入分配所产生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城镇居民的人均货币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随着收入不均等程度的扩大,贫困户的实际收入状况如何,也是人们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侯卉  王娜  王丹青  
应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选取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西南地区的九个省份,从收入贫困、能力贫困、社会排斥贫困和参与性不足贫困四个方面确定七个维度,进行多维贫困测度。结果显示,健康保险和卫生设施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最大,而且随着维度的增加,住房和教育对贫困的影响逐渐加大,多维贫困者的贫困深度加深。维度分解结果显示,地区差距仍比较明显,多维贫困最严重的是贵州省。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宗胜  于涛  
文章尝试制定了阶梯式全国统一城市贫困线。据此测度发现,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为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已接近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对流动人口的贫困治理仍是"真空地带",存在城市贫困治理的"内部二元结构"问题;区域差异明显,中西部城镇贫困仍较严重;在经济转型条件下,城市绝对贫困也存在反弹可能;相对贫困日益严峻。文章提出政策建议:明确确立全国统一城市贫困线;将常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扶贫体系,特别关注外来务工人员贫困问题;实行定向精准扶贫,加大对特殊人群的扶贫;加大中部和东北地区城镇扶贫力度。同时将相对贫困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娟  张绘  
本文通过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库1995年、2002年和2007年的数据,分析了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在控制了暂时性收入冲击和同住性样本选择偏差后,我们发现,代际收入流动性呈现递增的趋势。1981~1987年出生群体的代际流动性明显高于1974~1980年和1967~1973年出生组。父辈对男孩的影响大于女孩。此外,代际收入流动性在不同收入组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也不同。低收入组的代际流动性递增趋势非常明显;而在高收入组代际流动性较低,子辈可以凭借父辈的优势继续获得较高的收入。建议采取征收级差遗产税等措施调节代际收入差距,同时保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尽可能保障低收入子女有机会流动到高收入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文娟  付敏  
基于2005~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采用A-F测量方法,分析老年人多维贫困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运用潜类别分析法,探讨老年人的多维贫困模式,评估家庭和社会支持因素对不同贫困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2005~2018年间,中国老年人的多维贫困指数整体下降,健康维度的贡献率上升。多维贫困模式可分为经济-精神贫困型、综合健康贫困型、能力-参与贫困型,女性、高龄、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陷入各类贫困的风险均更高,农村、独居、家庭和社会支持匮乏的老年人更可能处于经济-精神贫困,与家人同住、社区健康服务和社会养老保障相对充分的老年人面临的综合健康贫困问题更突出,而缺乏家庭支持、社区休闲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更可能陷入能力-参与贫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勇  
本文系统回顾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成就,探讨了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将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对策。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城中村"、工矿棚户区和小城镇破败等方面,促进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骆祚炎  
本文通过线性支出系统分析得出,我国城镇2000~2004年的贫困人口呈增加的趋势,分别为2295万人、2883万人、3766万人、3912万人、4071万人。其主要是城镇人口的基数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赶不上基本消费需求额的增长等原因所致。作者指出:中国不仅要重视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而且要重视城镇贫困问题的解决;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解决城镇人口相对贫困的有效措施;应该加大对城镇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和救济力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朝明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新变化 ,针对我国城镇出现的新贫困人口现象 ,提出了新贫困人口的界定 ,剖析了新贫困人口生成背景和特征。作者根据近年来城市扶贫的现状 ,指出其不足 ,提出了构建城市反贫困战略系统的设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春辉  
我国城镇贫困人口还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何消除城市居民中的贫困人口,本文分析了产生城镇居民贫困的宏观状况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城镇贫困的八条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冯怡琳  
城镇的多维贫困现象虽已得到关注,但对我国城镇地区整体多维贫困现状、人群特征的探讨仍显不足。本文基于全国性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使用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方法构建中国的多维贫困指数体系,测量了2014年和2016年中国城镇地区的多维贫困现状,并使用Logit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中国城镇多维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1%,但东北地区、城乡结合区多维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城镇多维贫困人群呈现"低就业、高负担"特点,以老年户为主。Logit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提高户主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有养老保险、社区基础设施改善均能显著减少多维贫困发生风险。建议构建城镇多维贫困的统筹治理模式,重点关注老年贫困户和外来户,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并改进多维贫困的统计监测。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姚金琢   杨道杰  
为了避免以往各种方法在贫困标准上的主观性、模糊性,这里提出利用改进的ELES模型来测算城镇居民贫困线。ELES模型将人的的需求划分成基本需求和超基本需求两大部份,而基本需求能否满足,正是我们判断贫困与否的基本准则。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立中  张建华  
本文利用“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测度与反贫困政策评估”课题组的最新调查资料,用交叉法和回归分析实际测算了7个代表性城市的主观贫困线。计算结果表明,主观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比较接近,说明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同时,主观贫困线远远高于当前城镇贫困人口的实际救助标准———“低保线”,说明救助标准太低。因此,建议推广使用主观贫困线方法来识别城镇贫困人口,并以此作为“低保线”制订的参照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