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68)
2023(18804)
2022(16053)
2021(14923)
2020(12484)
2019(28458)
2018(28051)
2017(53371)
2016(29181)
2015(32742)
2014(32456)
2013(32315)
2012(29945)
2011(27394)
2010(27361)
2009(25072)
2008(24595)
2007(21654)
2006(19339)
2005(17157)
作者
(86663)
(71963)
(71601)
(67927)
(45861)
(34610)
(32533)
(28413)
(27609)
(25734)
(24725)
(24441)
(22973)
(22748)
(22357)
(22199)
(21476)
(21407)
(20671)
(20567)
(18039)
(17739)
(17414)
(16413)
(16292)
(16017)
(15958)
(15846)
(14511)
(14277)
学科
(121455)
经济(121253)
管理(78197)
(77497)
(60940)
企业(60940)
方法(52018)
数学(44465)
数学方法(44033)
中国(38970)
(34113)
(28654)
地方(27935)
业经(27461)
(26005)
(24198)
贸易(24182)
(23502)
(23010)
农业(22781)
(21519)
银行(21442)
(20592)
(19973)
金融(19970)
(19232)
理论(19155)
环境(18989)
技术(18121)
(17298)
机构
大学(417751)
学院(414505)
(170416)
经济(166938)
管理(159234)
研究(149284)
理学(137003)
理学院(135360)
管理学(133005)
管理学院(132252)
中国(114548)
科学(93159)
(90742)
(77411)
(76642)
(75773)
研究所(70037)
中心(66593)
业大(64940)
财经(61562)
(60675)
农业(59507)
北京(58128)
(56166)
(55379)
师范(54762)
(53460)
经济学(51763)
(48869)
经济学院(46657)
基金
项目(282547)
科学(221310)
基金(205435)
研究(202033)
(181722)
国家(180183)
科学基金(152737)
社会(129562)
社会科(122181)
社会科学(122149)
(108590)
基金项目(108505)
自然(99584)
自然科(97265)
自然科学(97237)
自然科学基金(95509)
(92870)
教育(91880)
资助(84938)
编号(80470)
成果(65513)
重点(63838)
(62882)
(62340)
(58119)
课题(56162)
创新(54364)
科研(54187)
国家社会(53597)
教育部(52911)
期刊
(188353)
经济(188353)
研究(127536)
中国(84844)
学报(72143)
(69820)
科学(64950)
管理(57844)
(56413)
大学(53870)
学学(50795)
农业(47994)
教育(45150)
(41502)
金融(41502)
技术(33066)
经济研究(31039)
业经(30393)
财经(30074)
(25821)
(25223)
问题(24601)
图书(20921)
科技(20538)
(20281)
(20127)
技术经济(19744)
理论(19070)
世界(18766)
业大(18492)
共检索到6239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吕承超  张学民  
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测算中国城镇社会保险发展非均衡程度并对其分解,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城镇社会保险非均衡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各因素影响效果及显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社会保险发展呈由东向西依次递减态势;中国城镇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非均衡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支出大于收入的非均衡程度;各社会保险项目对非均衡程度影响不同;区域内部非均衡程度大于区域之间,基金支出大于基金收入的区域内对非均衡程度贡献率,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内部非均衡程度;循环累积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工资水平及地方财政对城镇社会保险支出和收入均具有正向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承超  
笔者运用2003—2013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面板数据考察了社会保障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影响因素,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实证表明: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迅速,但存在空间差距现象;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的非均衡程度高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东西部地区非均衡程度高于中部地区,区域间非均衡对总体非均衡的贡献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社会保险极化程度呈下降态势,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极化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地方财政、居民收入与储蓄等因素均对社会保障总支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地方财政和循环累积效应对社会保障及各项目支出的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皓方  任太增  谭征  
基于城乡、区域关联的"要素流"视角,构建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指数,运用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对2000—2017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城镇要素集聚能力呈现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加剧;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从整体和分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黄淮经济区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都表明河南省区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极化现象,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加剧,基尼系数在2005年(0.500 3)迈入发展的差距悬殊阶段(基尼系数0.5~0.6),原因在于国家政策、区域发展规划、行政层级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而导致各地级市的区位优势度的差异和动态变化,进而导致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异、极化及其时序演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韩国栋  李景国  
在"十二五"末期,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对城镇住房发展的冲击是全方位的。自1998年房改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双轨制"的住房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也同时面临诸多难题。文章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设计促进中国城镇住房供需均衡发展的三大基本思路,并从优化住房产业政策、深化租赁市场发展、加强住房法律保障、完善财政支持手段、创新发展住房金融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韩国栋  李景国  
在"十二五"末期,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对城镇住房发展的冲击是全方位的。自1998年房改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双轨制"的住房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也同时面临诸多难题。文章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设计促进中国城镇住房供需均衡发展的三大基本思路,并从优化住房产业政策、深化租赁市场发展、加强住房法律保障、完善财政支持手段、创新发展住房金融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耿良  张馨月  
文章首先将数字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纳入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算了2007-2016年我国31个省市的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然后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省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起到主导作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在省域之间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性,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基础对省内和省外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具有正向溢出作用;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省内普惠金融的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但对省外普惠金融水平发展存在的溢出效应尚不显著;城镇化对本省内和省域之间的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正的溢出效应,但这种溢出或区域辐射效应还不明显。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桂莲  
从3个维度选取15个反映2013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3年我国各省市城乡养老保险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部省份的地区GDP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表现较好,西部省份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上表现良好。西部与中东部省份的差距在缩小,西部省份内部差距明显。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口结构老化和财政支持力度是影响制度财务可持续的直接原因,而地区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统筹层次过低,因此,解决地区非均衡发展的牛鼻子在于打破利益藩篱,尽快提高统筹层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吕承超  白春玲  
该文运用2003-2013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数据考察了社会保障发展的非均衡特征及其收敛性,实证表明: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迅速,但存在一定的非均衡特征;东部地区非均衡程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的非均衡对总体非均衡的贡献率大幅下降,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非均衡程度高于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总体上不存在收敛,但存在着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显著的条件收敛,其中总抚养比与教育水平对社会保障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同时中国社会保障发展还存在着空间和类别两种形式的俱乐部收敛。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澍  
本文以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经典理论为基础,通过1995~2010历年数据测算出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水平的变动趋势,利用OLS回归分析法,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水平与城镇社会保障总水平、老年人口比重、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储蓄率、国内投资率等因素间的相关性,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坤  朱庆莹  陈银蓉  
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不容忽视。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29座城市2005—2018共14年空间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农业生产效率,并使用面板空间杜宾模型评估了全域和局部视角下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影响。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间,长江经济带各市农业生产效率处于逐年上升状态,但总体水平偏低,效率值空间上极不均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武汉市和重庆市周边。2)城乡发展差距是阻碍区域,尤其是上游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非农经济和交通条件对于推动全域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积极作用。3)上游城市农业生产效率主要受城镇发展的直接效应影响,而中、下游城市农业发展受城镇发展的间接效应影响较大。因此,研究认为积极发展非农产业、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是提升长江经济带全域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彭文斌   邝嫦娥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综合运用箱型图分析法、Dagum基尼系数法和空间β收敛模型,分析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非均衡特征和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1年全国及四大地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特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位数以上的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增长主体;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各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趋势;全国及四大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慢,而一系列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加快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收敛速度。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树  鲁钊阳  
本文运用1978~2010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以金融结构、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的城乡非均衡发展水平为衡量指标,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三种分析方法,对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并对影响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收敛性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存在σ收敛,在控制了城乡人均生产总值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经济市场化水平差异、城乡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后,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表现出β条件收敛特征;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存在俱乐部收敛,中部地区各省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表现出β绝对收敛特征,东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不具有β绝对收敛特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金凤  赵勇  
基于中国中西部地区16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就高铁建设对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短期内,高铁建设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开通高铁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利于该类城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的动态检验发现,在高铁开通后的前三年,高铁建设对中西部地区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并不明确,但在高铁开通后的第四年则显著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开通高铁城市的人口规模,并对其城镇化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长生  简玉峰  
利用广义熵指数、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不均衡性进行测度与分解:中国不同省份旅游业发展的不均衡性较大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这种不均衡性主要来自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地区之间的差距,而地区内部差距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在不断下降;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影响分别呈现出递减与递增的变化规律;旅游购物、娱乐、通讯金融服务等收入对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的影响十分大,且呈现出大幅度上升趋势,传统的旅游住宿、景点门票与游览、交通收入的影响正好相反。文章为不同省份旅游产业定位与可持续、均衡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姚凯  崔晓明  
本文在组织心理所有权的基础上提出工作心理所有权,研究两者分别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认为,组织心理所有权和工作心理所有权都可以解释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OCB和角色外行为等,但工作心理所有权的解释能力更强。心理所有权在组织和工作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现象。当心理所有权的这种非均衡发展超过一定限度之后,较强的工作心理所有权和较低的组织心理所有权降低了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并对OCB和角色外行为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心理所有权"阴暗面"的产生机制,分析了可能产生的员工消极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