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16)
2023(15487)
2022(13016)
2021(12243)
2020(10520)
2019(24175)
2018(23738)
2017(44904)
2016(24240)
2015(27453)
2014(27189)
2013(26919)
2012(24464)
2011(22082)
2010(21438)
2009(19867)
2008(19458)
2007(16880)
2006(14218)
2005(12515)
作者
(70973)
(59698)
(59341)
(56450)
(37574)
(28717)
(27005)
(23508)
(22653)
(20825)
(20313)
(19899)
(18732)
(18683)
(18635)
(18394)
(18280)
(17756)
(17105)
(17044)
(14799)
(14413)
(14351)
(13554)
(13545)
(13303)
(13159)
(12875)
(11944)
(11887)
学科
(100995)
经济(100883)
管理(68356)
(65915)
(52969)
企业(52969)
方法(50662)
数学(45740)
数学方法(45260)
中国(28107)
(26893)
(26801)
(21886)
贸易(21879)
(21372)
业经(20172)
(20127)
(17891)
农业(17875)
地方(16774)
(16540)
财务(16496)
财务管理(16458)
(15686)
银行(15628)
企业财务(15594)
(14903)
(14820)
金融(14817)
环境(14748)
机构
大学(350362)
学院(347697)
(149317)
经济(146715)
管理(135936)
理学(119114)
研究(118733)
理学院(117812)
管理学(115810)
管理学院(115181)
中国(89734)
科学(73566)
(72273)
(65070)
(64227)
(59792)
业大(55743)
研究所(55162)
中心(55050)
财经(53568)
农业(51232)
(49032)
(48489)
经济学(47001)
北京(44683)
(42726)
经济学院(42621)
(42308)
师范(42145)
财经大学(40137)
基金
项目(243621)
科学(192532)
基金(182037)
研究(168733)
(161964)
国家(160725)
科学基金(137443)
社会(110622)
社会科(105057)
社会科学(105028)
基金项目(96439)
(92461)
自然(91667)
自然科(89681)
自然科学(89650)
自然科学基金(88135)
(79612)
教育(77366)
资助(74595)
编号(64815)
重点(55087)
(54913)
(51237)
成果(50756)
(50723)
科研(48157)
创新(47622)
国家社会(47384)
教育部(46895)
计划(46168)
期刊
(150868)
经济(150868)
研究(94686)
学报(60689)
中国(59541)
(56737)
科学(54502)
(49968)
管理(47265)
大学(45071)
学学(43064)
农业(38242)
(29286)
金融(29286)
技术(27884)
财经(26317)
教育(26314)
经济研究(26311)
业经(23747)
(22586)
(21498)
问题(20478)
(18355)
统计(17799)
(17646)
技术经济(16979)
(16117)
商业(15979)
世界(15970)
科技(15771)
共检索到489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树才  蒋诗  
该文结合中国自1995-2012年18年城镇居民相关经济数据,利用跨时叠代模型与C-D效用函数,探讨了最初消费倾向不同的消费者其消费、效用随预期通胀率与利率变化的关系,得出中国城镇居民短期消费具有理性。因此,通货膨胀连同利率变化对消费的实际影响较弱,改变消费者最初消费倾向的政策能够明显提高消费者消费与效用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树才  蒋诗  
本文基于跨时叠代模型与理性预期理论,建立含有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参数两期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其消费和效用随预期通胀率与利率变化的关系,得出在理性预期的前提下,消费者可以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以维持基本不变的效用水平。并且,当消费者预期通胀率小于某一较高水平时,提高利率并不能起到降低消费从而抑制通胀的作用。同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1995-2012年间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短期内消费行为是具有理性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杭斌  申春兰  
本文依据中国实际对Davidson等人提出的误差修正机制(ECM)作了重要修正:即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不断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并利用1978~2002年的有关数据和状态空间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的主要结论是:(1)1990年之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比例相对稳定,而1990年之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和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为持续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派生控制机制和比例控制机制对短期消费的影响也发生了相应变化。(2)受长期均衡比例下降影响,1990年后消费和收入的走势开始分叉,但这并不说明消费与收入之间没有协整关系,而是存在一种变协整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璋鑫  
库兹涅茨发现居民消费倾向并非如凯恩斯猜测的那样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从长期看,居民的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此即"库兹涅茨悖论"。中国城镇居民长期消费倾向存在"库兹涅茨悖论",但中国城镇居民长期消费倾向偏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毅,朱发仓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建平  张翠  
运用1978-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数据建立变参数模型,发现边际消费倾向呈抛物线下降趋势。从历史沿革角度出发,分析经济转型中三个时期各自的消费特征,发现转型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是低消费、高储蓄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后从预期角度出发,采用调整离差率和条件方差分别测定预期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发现制度改革所带来的预期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均会阻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建平  张翠  
运用1978-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数据建立变参数模型,发现边际消费倾向呈抛物线下降趋势。从历史沿革角度出发,分析经济转型中三个时期各自的消费特征,发现转型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是低消费、高储蓄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后从预期角度出发,采用调整离差率和条件方差分别测定预期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发现制度改革所带来的预期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均会阻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江洲  
当前,消费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控风险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国内消费市场正在向多档次、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因而关注不同群体的消费偏好,对刺激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家庭开展相关经济调查,按照家庭户均可支配收入将城镇居民分为低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中间收入群体、中高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对疫情以来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永建  王津港  
文章以理性预期消费函数为基础,设定了具有结构突变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使用Wachter(2004)内生结构突变检验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结构突变进行检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对中国的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在1999年发生结构性变化,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中国政府目前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对于改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结构,刺激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宇  
消费可以分为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两个类别,耐用品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是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一个特征。通过我国城镇居民的耐用品消费分析后发现: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居民的跨期替代弹性大约是0.75。另外,期内替代弹性和跨期替代弹性呈现同向变动的特点,而非耐用品消费支出的系数、主观折旧率和跨期替代弹性表现出反向变动的特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韩松  杨春雷  
居民实际收入、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非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均会产生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的贡献远大于非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的影响。故当前完善我国工资增长机制、稳定居民的收入增长预期对于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黄金波  李仲飞  
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我们构建面板数据的非参数消费函数模型,利用我国30个省市2003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的面板数据,估计并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非线性消费函数,得出消费与收入的动态关系。这种非参数模型的设定符合凯恩斯的建模思想,使得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兼具地区差异性和时变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很强的递减规律,无论从全国平均水平,还是从各个省份来看,这种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规律在横向(省份比较)和纵向(时间趋势)两个方向上都是显著的。由此得出,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能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总需求。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曾国安  胡晶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从总体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理论和经验分析都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造成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重要原因,同时,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具有相对较高的增加消费的效应。因此,政府可以从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缩小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入手,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扩大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杭斌  郭香俊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习惯形成的原因以及对消费的影响,结论是:1.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已经习惯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保持消费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消费在各个时期的均匀分配,从而各期消费的效用是相互关联的。2.习惯形成参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即习惯形成下的消费行为类似于谨慎导致的消费行为。3.较高的储蓄率增强了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消费的惯性越强,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就越小。随后本文把习惯形成和缓冲储备储蓄理论结合在一起,利用1997-2007年中国26个省(直辖市)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都是导致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现象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行健  张波  
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出我国城镇居民所有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MPC)的波动趋势。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收入阶层的MPC于1988年突然上升以后回落,而最低收入阶层从1990年开始其MPC持续上升,并于2004后开始下降;而其他6个收入阶层的MPC从1988开始持续快速下降,于1994年后下降趋势变缓,但2004年后也快速下降;不同收入阶层的MPC逐步呈现发散的趋势,同时,MPC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