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13)
- 2023(6115)
- 2022(5114)
- 2021(4968)
- 2020(4290)
- 2019(9980)
- 2018(9804)
- 2017(18772)
- 2016(10309)
- 2015(11789)
- 2014(11628)
- 2013(11769)
- 2012(11081)
- 2011(10165)
- 2010(10252)
- 2009(9502)
- 2008(9166)
- 2007(8089)
- 2006(7437)
- 2005(7144)
- 学科
- 济(47984)
- 经济(47927)
- 业(23443)
- 管理(23217)
- 方法(20232)
- 中国(19395)
- 数学(18451)
- 数学方法(18318)
- 企(15797)
- 企业(15797)
- 农(14499)
- 财(11305)
- 贸(11003)
- 贸易(10994)
- 制(10960)
- 易(10812)
- 学(9721)
- 农业(9640)
- 地方(8767)
- 银(8594)
- 银行(8574)
- 行(8359)
- 业经(8124)
- 发(7914)
- 融(7668)
- 金融(7667)
- 结构(7430)
- 体(7355)
- 出(6821)
- 环境(6683)
- 机构
- 大学(149651)
- 学院(145775)
- 济(72616)
- 经济(71501)
- 研究(59784)
- 管理(51719)
- 中国(48184)
- 理学(43692)
- 理学院(43102)
- 管理学(42476)
- 管理学院(42188)
- 科学(33512)
- 京(33307)
- 财(32776)
- 所(30513)
- 研究所(27738)
- 中心(26228)
- 财经(26045)
- 经济学(25149)
- 农(23928)
- 经(23881)
- 经济学院(22657)
- 江(22083)
- 北京(22026)
- 院(21474)
- 范(19932)
- 师范(19762)
- 财经大学(19323)
- 业大(18649)
- 农业(18478)
- 基金
- 项目(94691)
- 科学(75893)
- 基金(72743)
- 研究(68627)
- 家(64317)
- 国家(63865)
- 科学基金(53812)
- 社会(47659)
- 社会科(45277)
- 社会科学(45269)
- 基金项目(37142)
- 自然(32772)
- 自然科(32053)
- 省(32051)
- 自然科学(32045)
- 自然科学基金(31509)
- 资助(31215)
- 教育(30817)
- 划(28894)
- 编号(25070)
- 部(23346)
- 中国(22123)
- 重点(22079)
- 国家社会(21719)
- 成果(21032)
- 发(20787)
- 教育部(20108)
- 人文(18507)
- 创(18442)
- 课题(18149)
共检索到2352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晓智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营养调查(CHNS)数据研究1989~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工资结构的变化。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光明 苗壮
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各行业工作时间的普遍增加以及城镇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民平均工作时间呈波动增加趋势,对居民消费规模与结构可能存在影响。本文设计了一个考虑不同类型消费者、宏观与微观、工作时间内生与外生等多维度的分析工作时间、收入与消费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基于2003—2019年31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从消费额来看,工作时间、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工作时间增加通过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正向促进消费,同时又基于降低闲暇与消费时间直接抑制消费,导致总效应并不显著。从消费率来看,由于居民收入上升并未显著导致消费率提升,无法抵消闲暇时间下降导致的消费率降低,导致近年工作时间增加显著拉低了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异质性检验发现,不同类型消费受工作时间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越高,工作时间增加对于消费的正向补偿作用越大。政府应正确认识工作时间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双向作用,推广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同时在不降低闲暇的前提下增加居民收入,或在不减少居民收入的前提下增加居民闲暇与消费时间。
关键词:
劳动闲暇 工作时间 居民消费 人均收入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罗楚亮
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1995、2002、2007和2013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发现城镇居民工资不平等程度在不断上升,工资分布的低端不平等比高端不平等更为严重,并在OLS和RIF回归的基础上对工资差距的变化进行了分解分析。基于工资函数OLS回归的G·Fields分解结果表明,教育对工资不平等的解释作用在上升,这也是不同年份工资不平等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这种解释源自不同教育程度人群之间的收入差异,即组间不平等效应。如果考虑到工资分布不同分位点人群教育回报差异,即组内不平等效应,RIF回归及其分解结果表明,教育具有缩小工资差距的效应。工资不平等程度的上升来源于工资结构的变化,但在工资分布的高端和低端不平等,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不同的影响。各种可观测特征对工资不平等的解释作用较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永建 王津港
文章以理性预期消费函数为基础,设定了具有结构突变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使用Wachter(2004)内生结构突变检验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结构突变进行检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对中国的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在1999年发生结构性变化,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中国政府目前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对于改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结构,刺激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娟 张绘
本文通过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库1995年、2002年和2007年的数据,分析了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在控制了暂时性收入冲击和同住性样本选择偏差后,我们发现,代际收入流动性呈现递增的趋势。1981~1987年出生群体的代际流动性明显高于1974~1980年和1967~1973年出生组。父辈对男孩的影响大于女孩。此外,代际收入流动性在不同收入组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也不同。低收入组的代际流动性递增趋势非常明显;而在高收入组代际流动性较低,子辈可以凭借父辈的优势继续获得较高的收入。建议采取征收级差遗产税等措施调节代际收入差距,同时保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尽可能保障低收入子女有机会流动到高收入组。
关键词:
代际收入 收入不平等 代际流动性趋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享光 谢富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建民 丁疆辉
基于2000—2009年全国各省份城镇居民收入数据,依据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两种方法测度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程度,结果显示2000—2006年差距略微上升,但2006—2009年逐年下降,发现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没有必然的一致性,即经济的增长并不必然以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代价,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也并不必然牺牲经济的发展速度。通过基尼系数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解为收入结构差距,揭示了工资性收入是总差距的决定因素,但其对总差距的贡献度在不断降低;转移性收入对总差距的贡献程度也在降低,二者对缩小总差距有积极作用。通过泰尔指数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解为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差距,发现区域间差距是构成总差距主体,但是从时间序列看,区域内对总差距的影响程度逐步扩大,东部地区内部省际城镇居民收入的差异对区域内差距影响最大。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韩海燕 何炼成
本文借鉴弗里德曼将收入分类的思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收入来源及其特征将城镇居民的收入分为稳定性收入与非稳定性收入,建立消费函数模型。通过研究发现稳定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非稳定性收入,并指出这是造成城镇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同时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消费率的建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颐权
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进的研究,可以系统地衡量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变化趋势。消费结构包括消费主体结构和消费客体结构两个层面。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消费主体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上升的同时,收入的内部分配按层级、地区、行业、所有制等差别不断扩大。消费客体结构主要是指对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结构,其变化突出表现为收入在各类商品分配的绝对数和相对数的起伏规律。
关键词:
收入 消费主体结构 消费支出结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邹晨 欧向军
借鉴区域差异相关系数及其构成分解等相关数理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过程、空间结构和来源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异总体呈现缩小趋势,工资性收入是影响收入差异最主要的因素,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间"的差异。
关键词:
收入差异 城镇居民 来源结构 空间结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任蕴
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变,一方面取决于一个国家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和产品的结构等因素,另一方面,它也对生产力发展、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变化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了解、研究当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模式及其演变规律,对于正确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形成合理的消费支出结构,使其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纵的方面——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演变的特点和成因,及横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东皇 孟范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建立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计量形式,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居民各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及收入弹性,概括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结构性特征,旨在进一步分析其经济效应。
关键词:
可支配收入 消费结构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袁志刚 夏林锋 樊潇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等"商品"的消费支出占比明显下降,而用于医疗、交通、娱乐教育和居住等"服务"性的消费支出份额则大幅上升,存在显著的消费结构升级。本文首先分五个阶段,回顾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然后采用1996至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估计了消费支出和价格水平在决定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消费支出增加对消费结构升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各类商品和服务相对价格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结构也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消费结构 收入水平 价格水平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卫亚 周博 牛龙
在AIDS模型基础上引入一个时间函数,可以通过实证分析研究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渐进式转变,各类消费的自价格弹性和支出弹性在结构转变前后是存在差异的。从支出弹性的变化来看,食品和衣着一直是必需品,家庭设备、医疗保健和住房正在向必需品转变,而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的支出弹性则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对这两项消费支出采取刺激政策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
消费结构 AIDS模型 结构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