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10)
- 2023(13011)
- 2022(11272)
- 2021(10829)
- 2020(8976)
- 2019(20986)
- 2018(20635)
- 2017(39874)
- 2016(21361)
- 2015(24390)
- 2014(24210)
- 2013(24259)
- 2012(22189)
- 2011(20173)
- 2010(19790)
- 2009(17919)
- 2008(17103)
- 2007(14612)
- 2006(12701)
- 2005(11260)
- 学科
- 济(88000)
- 经济(87896)
- 管理(58653)
- 业(55541)
- 企(43520)
- 企业(43520)
- 方法(42009)
- 数学(37218)
- 数学方法(36884)
- 中国(27120)
- 农(24448)
- 财(20687)
- 学(18447)
- 贸(18067)
- 贸易(18054)
- 业经(18005)
- 易(17575)
- 农业(16585)
- 地方(16514)
- 制(15115)
- 环境(14176)
- 和(13596)
- 银(13016)
- 银行(12973)
- 技术(12503)
- 理论(12481)
- 行(12475)
- 融(12339)
- 金融(12337)
- 划(11877)
- 机构
- 大学(305306)
- 学院(301446)
- 济(127807)
- 经济(125369)
- 管理(121529)
- 理学(106176)
- 研究(105087)
- 理学院(104985)
- 管理学(103327)
- 管理学院(102800)
- 中国(79059)
- 京(65474)
- 科学(64272)
- 财(55434)
- 所(52400)
- 研究所(48286)
- 农(47230)
- 中心(46551)
- 财经(45332)
- 业大(44297)
- 北京(41923)
- 经(41605)
- 江(40916)
- 范(39912)
- 师范(39607)
- 经济学(39582)
- 院(38294)
- 农业(36941)
- 经济学院(35798)
- 财经大学(34031)
- 基金
- 项目(212959)
- 科学(168507)
- 基金(157691)
- 研究(154952)
- 家(137892)
- 国家(136806)
- 科学基金(117512)
- 社会(99795)
- 社会科(94550)
- 社会科学(94526)
- 基金项目(84049)
- 省(79230)
- 自然(76271)
- 自然科(74544)
- 自然科学(74528)
- 自然科学基金(73192)
- 教育(69882)
- 划(67947)
- 资助(65067)
- 编号(61804)
- 成果(48994)
- 部(48282)
- 重点(47285)
- 发(44923)
- 创(43696)
- 国家社会(41897)
- 课题(41833)
- 教育部(41543)
- 创新(40759)
- 科研(40670)
- 期刊
- 济(135591)
- 经济(135591)
- 研究(91134)
- 中国(55677)
- 学报(47573)
- 科学(45125)
- 管理(43050)
- 农(42791)
- 财(38541)
- 大学(36017)
- 学学(33685)
- 教育(30304)
- 农业(30284)
- 融(23970)
- 金融(23970)
- 技术(23863)
- 经济研究(23308)
- 财经(21663)
- 业经(21214)
- 经(18554)
- 问题(17602)
- 图书(16628)
- 业(16023)
- 理论(15040)
- 资源(14669)
- 贸(14426)
- 技术经济(14404)
- 科技(14276)
- 世界(13886)
- 实践(13580)
共检索到435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光明 苗壮
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各行业工作时间的普遍增加以及城镇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民平均工作时间呈波动增加趋势,对居民消费规模与结构可能存在影响。本文设计了一个考虑不同类型消费者、宏观与微观、工作时间内生与外生等多维度的分析工作时间、收入与消费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基于2003—2019年31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从消费额来看,工作时间、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工作时间增加通过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正向促进消费,同时又基于降低闲暇与消费时间直接抑制消费,导致总效应并不显著。从消费率来看,由于居民收入上升并未显著导致消费率提升,无法抵消闲暇时间下降导致的消费率降低,导致近年工作时间增加显著拉低了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异质性检验发现,不同类型消费受工作时间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越高,工作时间增加对于消费的正向补偿作用越大。政府应正确认识工作时间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双向作用,推广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同时在不降低闲暇的前提下增加居民收入,或在不减少居民收入的前提下增加居民闲暇与消费时间。
关键词:
劳动闲暇 工作时间 居民消费 人均收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晓智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营养调查(CHNS)数据研究1989~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工资结构的变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享光 谢富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路正南 冯阳 何枚蔚
能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的低碳经济为解决这一矛盾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能源效率的提高可能增加能源的消耗而产生潜在的"反弹",使传统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措施受到严峻的挑战。文章在深度剖析能源反弹效应的诱发成因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将反弹效应解耦成价格弹性产生的直接效应和收入弹性引起的间接效应,首次对我国居民消费能源反弹效应进行量化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间接效应是导致能源消费反弹效应变化的根本原因,居民消费质量的提高是刺激能源消费的重要动力。最后在充分考虑反弹效应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下,指出节能减排应建立以市场为主,政府行政为辅的发展机制。
关键词:
反弹效应 能源效率 价格弹性 收入弹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娅娜 宗庆庆
内需不足、消费疲软是社会转型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难题。消费习惯形成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效用不但取决于当期消费还取决于习惯存量,消费决策逐步动态调整,从而导致消费行为更为谨慎。本文讨论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我们首先扩展了Dynan(2000)的理论模型,在其基础上加入了不确定性因素,随后利用1992—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收支调查数据构造组群面板数据,并使用系统广义矩方法得到估计结果。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存在显著的习惯形成效应,且习惯形成系数为0.04,这一系数在社会转型期逐步增强。研究还发现,不同组群的家庭表现为显著的异质性。本文的结论一方面可以为微观家庭的消...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韩海燕 何炼成
本文借鉴弗里德曼将收入分类的思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收入来源及其特征将城镇居民的收入分为稳定性收入与非稳定性收入,建立消费函数模型。通过研究发现稳定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非稳定性收入,并指出这是造成城镇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同时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消费率的建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吴良国 李永周
住房产业是拉动我国近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而推动这个产业的源泉主要来自于居民内在的住房消费需求以及其衍生出来的投资需求。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每年的商品房销售总额(面积)中商品住宅所占比重高达80%~90%,这种强劲的住房需求造就了我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城镇居民持续高涨的住房消费动力,来自于多个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性宽松的货币环境导致流动性过剩,引起大宗商品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任蕴
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变,一方面取决于一个国家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和产品的结构等因素,另一方面,它也对生产力发展、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变化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了解、研究当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模式及其演变规律,对于正确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形成合理的消费支出结构,使其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纵的方面——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演变的特点和成因,及横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张肃
首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分布特征与演进规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绘制了相应的概率密度函数图,从分布情况来看三个指标具有不同的演变态势。然后基于第一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各时间截面信息消费水平,进而以末期较初期的序差和标准差对各省份进行了分类。针对时间权重多采用主观赋权的缺点,采用具有激励特征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得出最终的评价值和排名顺序,并以信息消费水平组合评价值和标准差对各省份进行了分类。最后,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区域之间的信息消费水平进行了比较。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韩海燕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对全球经济衰退,中国乃至世界都在寻找出路,特别是中国,当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消费特别是文化消费成为提升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而城镇居民作为中国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对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受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消费主体特征、文化产品消费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还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为更好地引导和提高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文化产业法制建设,为促进我国文化消费提供制度保证。
关键词:
城镇居民 文化消费 文化产业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辉尚 许世卫 孔繁涛
本文运用修正的AIDS模型,对2001-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组的食物消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粮食、油脂类、蛋类、菜类是城镇居民的重要必需生活品,其需求量对价格反应不敏感,刚性消费特征明显;奶类仍是低收入户的奢侈品,不同收入组间肉禽类消费支出弹性没有差异;肉禽类、酒类和奶类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相对比较敏感;粮食、肉禽类等价格变动对其他食物需求量影响较大,但其影响程度随收入增加而呈减小趋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肉禽类、酒和饮料、干鲜瓜果价格变动对其他食物需求量有较大影响,而粮食、肉禽类、菜类等的需求量受其他食物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城镇居民 食物消费 收入分层 AIDS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聂迎利
本文介绍了解放后至2006年城镇居民奶类消费的3个不同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利用1992—2006年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与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价格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市场条件的完善有助于城镇居民奶类消费的增长;以2006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全年乳制品消费支出、乳制品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人均奶类消费量5个指标对城镇居民奶类消费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划分为4类;最后提出了增加城镇居民奶类消费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 奶类 消费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德宝
当前,我国面临着消费不振、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现实问题。最新消费模型表明影响消费行为和储蓄动机的主要为预防性储蓄和遗赠性储蓄。利用该模型,并应用中国城镇居民1980-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收入差距所导致的遗赠性储蓄动机对城镇居民的高储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引起消费不振。
关键词:
储蓄 预防性动机 遗赠动机 不确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