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87)
2023(4880)
2022(4067)
2021(3890)
2020(3241)
2019(7593)
2018(7220)
2017(13788)
2016(7162)
2015(8475)
2014(8220)
2013(8283)
2012(7534)
2011(7035)
2010(6718)
2009(6138)
2008(5831)
2007(4951)
2006(4395)
2005(4119)
作者
(19989)
(16684)
(16640)
(16193)
(10757)
(7993)
(7449)
(6578)
(6515)
(5907)
(5669)
(5590)
(5479)
(5449)
(5375)
(5338)
(5059)
(4852)
(4782)
(4416)
(4370)
(3977)
(3916)
(3864)
(3753)
(3732)
(3676)
(3450)
(3338)
(3333)
学科
(36581)
经济(36539)
方法(16838)
数学(16147)
数学方法(16085)
中国(14617)
管理(14227)
(13982)
(9535)
(9219)
贸易(9214)
(9076)
(8428)
企业(8428)
(6966)
(6810)
农业(6219)
(6151)
(5779)
(5721)
银行(5717)
(5622)
发展(5597)
(5594)
(5558)
关系(5531)
(5378)
金融(5377)
业经(5365)
地方(5311)
机构
大学(107143)
学院(103664)
(56811)
经济(56171)
研究(44612)
管理(36837)
中国(35442)
理学(31744)
理学院(31357)
管理学(30924)
管理学院(30727)
科学(24073)
(23706)
(23208)
(22371)
经济学(20617)
研究所(20604)
财经(19194)
经济学院(18685)
中心(18593)
(17985)
(16188)
(16145)
北京(15856)
财经大学(14615)
科学院(14065)
(13207)
师范(13113)
(12999)
研究中心(12963)
基金
项目(71261)
科学(57452)
基金(56385)
研究(50965)
(50417)
国家(50107)
科学基金(42046)
社会(36852)
社会科(35178)
社会科学(35174)
基金项目(28631)
自然(25287)
自然科(24742)
自然科学(24736)
自然科学基金(24326)
资助(24118)
(22440)
教育(22038)
(20678)
中国(18568)
(18082)
国家社会(17714)
编号(17216)
重点(16375)
(15821)
教育部(15580)
人文(14172)
重大(13997)
(13945)
社科(13868)
期刊
(58194)
经济(58194)
研究(36554)
中国(20273)
科学(16211)
学报(15484)
(15116)
(14795)
管理(13229)
大学(12255)
经济研究(11842)
学学(11638)
(10445)
金融(10445)
农业(10368)
财经(10089)
(9100)
世界(8962)
(8924)
问题(8380)
国际(8335)
技术(7021)
业经(6824)
(6522)
统计(6322)
教育(5776)
技术经济(5435)
资源(5379)
(5023)
经济问题(4831)
共检索到157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郝东阳  张世伟  
基于中国微观数据,本文建立了家庭收入方程、消费方程和储蓄方程的半参数模型,用于分析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年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户主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家庭收入和家庭消费均明显上升,导致家庭储蓄率呈轻微上升趋势;随着户主年龄的上升,家庭收入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动趋势,家庭消费呈向右上倾斜的S型分布,导致家庭储蓄率随着户主年龄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动趋势。因此,政府发展教育事业,鼓励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有助于拉动城镇居民消费,降低城镇居民储蓄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居民家庭福利提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志媛  盖骁敏  
使用1995—2016年省级城镇面板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养老金依赖程度高的区域,老龄化加剧对储蓄率的降低作用更大;依赖程度低的区域,养老金占工资比例上升对储蓄率的降低作用更显著,养老保险缴费率降低会减少储蓄率;在职人员参保率上升,在依赖程度低的区域对储蓄率有降低作用,在依赖程度高的区域变为增加作用。因此,在依赖程度高的区域积极开发老年市场,在依赖程度低的区域继续增加参保人数,提高养老金并减少养老保险缴费,有利于降低居民储蓄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沈坤荣  谢勇  
本文从不确定性收入、社会保险的参与情况对中国城镇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界定,并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6)检验了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稳健OLS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的估计结果表明:不确定性收入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可以显著降低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进一步显示:在各分位处,不确定性收入均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强度随着储蓄率分位的上升而下降;而在储蓄率分布的0.5及以上中高分位处,参加养老保险可以显著降低城镇家庭的储蓄率;在储蓄率分布的顶端,参加医疗保险也与城镇居民...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汪伟  吴坤  
经典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储蓄率—年龄曲线呈倒U型,但基于年龄—时期—组群(APC)分解法对中国城镇住户调查(UHS)数据的研究并不支持生命周期假说的预测,一些研究发现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相对较低,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家庭储蓄率随着户主年龄不断上升。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APC分解中的共线性识别方法不一致是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基于对四种不同的共线性识别方法的比较,本文认为城镇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较低的正U型曲线比较符合中国实际。本文还发现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在1996年前后发生了转变,由倒U型转为正U型。关于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较低的原因,本文通过对UHS1988—2009年、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数据的分析发现,城镇家庭中正在上大学、上高中的学生人数能够解释中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为什么偏低。本文推测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家庭教育负担的上升,可能是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发生转变的原因。本文的研究澄清了关于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形态的分歧,并揭示了解释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正U型之谜的新方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雪松  黄彦彦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基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校正了样本选择偏差,实证研究了房价上涨对家庭多套房决策和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估计了一套房和多套房家庭的反事实储蓄率以及多套房决策对储蓄率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对多套房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有较高收入、家庭人口较多、有过拆迁经历、首套房面积较小的家庭更倾向于多套房决策;在房地产市场上行阶段,房价上涨成为推高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房价持续上涨时,人们为购房而储蓄,为偿还住房借贷而储蓄,推高了储蓄率。多套房决策对城镇居民储蓄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每一个随机的城镇居民家庭,多套房决策对家庭储蓄率影响的平均处理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坤荣  谢勇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黄露露  
社会网络在正规金融和保险市场较健全的城镇地区是否能够通过风险分担降低家庭储蓄率,现有文献对此问题研究得极少。基于国家统计局2006—2014年4省市城镇家庭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双倍差分法研究发现:社会网络能够为城镇居民分担健康和收入风险,并进而降低其家庭储蓄率。本文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网络在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决策中的影响,也意味着进一步完善中国城镇地区的信贷和保险市场将有助于刺激居民消费和扩大内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章元  王驹飞  
文章首先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解释预期寿命延长会提高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退休后存活的时间更长,从而工作期间需要更多地储蓄以应对退休后更长时间内的收入下降;但这一机制不适合解释农户的储蓄行为,这是因为农民不存在退休和退休后收入的急剧下降。文章基于中国城镇部门的数据进行检验后发现:(1)基于2005~2013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预期寿命延长1年会使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提高3.7%;(2)基于2005~2012年国家统计局城镇家庭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如果退休后的预期存活时间长于剩余工作时间,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更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预期寿命对城镇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文章基于宏观和微观数据检验了预期寿命延长对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储蓄率的走向和影响因素,为评估延迟退休政策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奠定实证基础。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谢勇  沈坤荣  
本文从预算约束效应和财富效应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的住宅产权获取方式、住宅价值的高低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机理,在相关研究假说的基础上,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显示: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住宅产权获取方式分别与城镇家庭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并且这一关系随着住宅价值的上升而增强,由于大多数家庭是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取住宅产权,因此拥有住宅在总体上提高了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另外,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住宅产权获取方式分别显著提高和降低了中青年家庭的储蓄水平,但对中老年家庭的储蓄率均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查奇芬  郭燕  
高储蓄率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文章基于江苏省1995-2010年人口抚养负担比和居民储蓄率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江苏省人口抚养负担比同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二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同时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并绘制出脉冲响应分析图。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思家  
本文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和家庭储蓄需求假说,建立了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用以分析近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他影响因素:我国居民储蓄率受惯性影响较大,因此,在短时间内,储蓄率应该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其次它还受到少儿抚养比变化的影响,而由于我国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可能会导致抚养比持续下降,那么这就会带来储蓄率的持续上升;同时老年抚养比的上升也会进一步提高居民储蓄率;最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存在剧烈经济波动,居民储蓄率就不会产生大的变化或者趋势性改变。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赵西亮  梁文泉  李实  
本文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数据考察了房价上涨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房价上涨不能解释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上升,相反,各产权类型的居民储蓄率与房价上涨之间具有负向关系。对于租房家庭,房价上涨显著降低其储蓄率,没有发现"为购房而储蓄"的现实动机。对于有房家庭,房价上涨会显著降低拥有多套住房的家庭储蓄率,而不会影响仅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储蓄率。商品房家庭储蓄率对房价变动的反应更敏感。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龙志和  周浩明  
本文选择中国城镇居民 1 991— 1 998年间平行面数据 ,采用工具变量和广义矩估计方法 ,对预防性储蓄模型进行估测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本文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同类研究扼要综述 ,并着重介绍Dynan的预防性储蓄模型。第三部分是对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数据及估测方法的说明 ,最后给出本研究对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实证研究结果 ,以及对居民预防性储蓄产生原因所作的理论分析。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邓翔  李锴  
中国的储蓄,特别是预防性储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经济变量间的互相影响,论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对于预防性储蓄中不确定性的偏好逐渐发生改变,这包括从初期的失业风险,到后期对于社会福利不确定性风险的关注。同时,社会福利不确定性中医疗和住房影响因素较大,而教育作为一种投资,相对于前面两种纯粹的消费,其影响程度较小。而中国居民消费产生持续减少很有可能是由于渐进式改革对于人们预期产生持续的冲所引起的。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小人们的不确定性预期,同时,有针对地加大对于医疗和住房的改革力度,尤其是医疗,这也符合我国当前正在推行的改...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德宝  
当前,我国面临着消费不振、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现实问题。最新消费模型表明影响消费行为和储蓄动机的主要为预防性储蓄和遗赠性储蓄。利用该模型,并应用中国城镇居民1980-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收入差距所导致的遗赠性储蓄动机对城镇居民的高储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引起消费不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