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43)
2023(12416)
2022(10720)
2021(10194)
2020(8378)
2019(19694)
2018(19332)
2017(36946)
2016(20127)
2015(22935)
2014(22869)
2013(22657)
2012(20565)
2011(18594)
2010(18161)
2009(16483)
2008(15782)
2007(13396)
2006(11594)
2005(10201)
作者
(56468)
(46818)
(46236)
(44246)
(29923)
(22279)
(21093)
(18586)
(17828)
(16504)
(16013)
(15854)
(14841)
(14628)
(14467)
(14291)
(13929)
(13652)
(13372)
(13187)
(11532)
(11491)
(11044)
(10513)
(10378)
(10371)
(10275)
(10179)
(9319)
(9213)
学科
(82407)
经济(82318)
管理(55034)
(51708)
(41666)
企业(41666)
方法(39223)
数学(34684)
数学方法(34360)
中国(26442)
(21641)
(18959)
业经(16960)
(16805)
贸易(16793)
(16571)
(16405)
地方(15727)
农业(14418)
(13405)
环境(12996)
(12763)
理论(12130)
技术(11838)
(11583)
银行(11549)
(11514)
财务(11451)
财务管理(11433)
(11355)
机构
大学(284941)
学院(280757)
(118539)
经济(116254)
管理(113972)
理学(99566)
理学院(98481)
研究(97665)
管理学(96964)
管理学院(96469)
中国(72622)
(61384)
科学(59055)
(50857)
(48023)
研究所(44203)
中心(43287)
(42321)
财经(41894)
业大(40711)
北京(39398)
(38462)
(37703)
(37250)
师范(36976)
经济学(36389)
(35712)
农业(33111)
经济学院(32878)
财经大学(31412)
基金
项目(198050)
科学(156502)
研究(146109)
基金(145744)
(126907)
国家(125916)
科学基金(108174)
社会(93362)
社会科(88541)
社会科学(88520)
基金项目(77385)
(73916)
自然(69512)
自然科(67906)
自然科学(67892)
自然科学基金(66679)
教育(66342)
(63300)
资助(60378)
编号(58676)
成果(47478)
(44910)
重点(43927)
(42135)
(40702)
课题(40058)
国家社会(39044)
教育部(38752)
创新(37973)
科研(37692)
期刊
(123322)
经济(123322)
研究(85219)
中国(51569)
学报(42805)
科学(40838)
管理(40484)
(38469)
(35615)
大学(32698)
教育(31378)
学学(30519)
农业(27582)
技术(23209)
(21083)
金融(21083)
经济研究(20764)
财经(19900)
业经(18558)
(16994)
问题(16364)
图书(15127)
(14708)
理论(14426)
技术经济(13617)
(13464)
科技(13266)
世界(13096)
实践(13070)
(13070)
共检索到4029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人口和就业统计司课题组  贾毓慧  冯帅章  
高质量就业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对国际常用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工资水平、就业充分、就业稳定、工作生活平衡4个维度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利用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对全国、各省(区、市)的月度、季度和年度就业质量指数进行测算。研究表明,2016—2018年,我国总体就业质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超时工作现象有所加剧,合同签订率有待提高;不同地区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就业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高度相关。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提高我国整体就业质量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平  倪苹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曲折的城镇化进程给中国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对以往研究进行了综述,建立了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及31个省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怡睿  黄煌  石培基  
通过构建中国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在Arc GIS等相关软件的支持下,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得出城镇化质量体系综合评价结果,并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从城镇化质量动态变化来看,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逐年升高,各区域增速明显,增长轨迹相似,但发展较不平衡,各地区差异较大。从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城镇化质量分区具有显著的阶梯性。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衡量城镇化质量3个子系统发展速度不同,其中城市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对城镇化质量贡献作用较大,城乡统筹质量持续低迷,不增反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康永和  
人口与发展问题同劳动就业有着密切联系。这次会议,在研究人口与发展关系问题的同时,能就劳动就业问题交换意见、交流经验,是很有益的。 中国是个有近10亿人口的国家。近几年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亚洲和世界各国的关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文忻  杜凤莲  
本文利用布朗分解方法和国家统计局2003年的再就业专项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再就业者的性别分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再就业人口中存在着性别的职业分割和工资的性别差异,政策含义是:在再就业市场上,政府应该保障女性享有平等的职业获得权和同工同酬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天宇  柳晓霞  
本文运用中国20年来的数据,估算了使居民消费最大化的城乡、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最优路径。研究发现我国实际城乡、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不仅高于最优路径,而且偏离最优路径的程度正在扩大。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对最优路径的偏离超过了城乡收入差距对最优路径的偏离,而且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偏离最优路径,这说明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抑制消费需求的强度更大。要扩张居民消费,就必须采取措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尤其是缩小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本文的实证分析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方向和力度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可操作的参照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兴梅  刘俊杰  
文章运用静、动态偏离一份额Esteban模型,分析专业化优势对中国各省城镇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静态结果显示,2003~2011年中国不同区域城镇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城镇专业化优势及就业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不太明显;从行业看,制造业、建筑业的专业化优势及就业效应较为显著,而专业化优势较弱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动态结果显示,近10年就业结构偏离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07年金融危机为界,2003~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就业以快速增长型为主,而中西部地区以竞争优势推动型为主;2007~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均呈现竞争优势推动型特点。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城镇,专业化优势不同,就业结构也呈现相应的区域差异。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不同区域的城镇应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专业化优势与产业结构特点,实施有区别的就业促进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实,邓曲恒  
文章利用2002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和经济计量模型,对城镇户口劳动力的失业概率及其原因进行了经验分析,从中发现那些就职于经营不善的地方国有或集体企业,或者具有文化程度低、身体健康差、年龄偏大、女性等特征的人员,是城镇下岗失业大潮中的主要受害者,她们下岗失业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其他人员。文章还对失业人员的非正式再就业机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乐怡  曹信生  刘程军  
从产业视角重构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投入—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产业效率进行了测度,并进一步运用熵值法对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度量,在此基础上,运用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各个省份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演变,最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索了国际贸易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化质量存在发展不均衡,即在东西方向上存在较为稳定的"东高西低"的空间结构特征,在南北方向上存在"两端低中间高"的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增加出口、吸引外商投资、加强对外合作等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当地的城镇化质量,但增加对外投资则会对城镇化质量提升产生负向影响。文章就城镇化质量提升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苏红键  朱保念  李善国  
根据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界定及相应指标体系的设计,将以往研究分为四类,并从评价对象、指标体系、赋权方法、优点和不足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及新型城镇化的相关要求,提出了未来开展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应达成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共识,积极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衔接,加强市民化评价、生态环境效率评价以及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等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翟超颖  代木林  
本文在明确中国城镇化质量含义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1990~2012年间,中国城镇化质量在波动中逐年上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相比之下,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拉动作用相对滞后。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作用是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的必然选择。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焦高乐  严明义  
文章以我国2003—2014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各省份城镇化水平及其碳强度之间的脱钩关系和关联规则。首先,对城镇化水平与碳强度进行测度,并分析城镇化水平与碳强度之间的区域特征。其次,采用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动态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上升的同时碳强度不断下降,大部分省份的碳强度下降幅度大于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并且追赶省份与模范省份的城镇化水平和碳强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最后,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各省份状态转移结果,结果显示各省份城镇化水平与碳强度之间的关系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芝  刘贤贤  
运用泰尔指数法,在八区域分区方式下对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区域总差异进行测度,并比较八大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同时分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程度。将以城镇居民收入和城镇人口为权重的两种泰尔指数进行比较,研究居民生活水平及人口因素对生活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年至今,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总体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而以城镇居民收入为权重计算的泰尔指数更能揭示区域能源消费的差异,以人口为权重则部分掩盖了这种差异;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其贡献率始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焦高乐  严明义  
文章以我国2003—2014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各省份城镇化水平及其碳强度之间的脱钩关系和关联规则。首先,对城镇化水平与碳强度进行测度,并分析城镇化水平与碳强度之间的区域特征。其次,采用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动态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上升的同时碳强度不断下降,大部分省份的碳强度下降幅度大于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并且追赶省份与模范省份的城镇化水平和碳强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最后,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各省份状态转移结果,结果显示各省份城镇化水平与碳强度之间的关系向更优状态转移。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芝  刘贤贤  
运用泰尔指数法,在八区域分区方式下对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区域总差异进行测度,并比较八大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同时分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程度。将以城镇居民收入和城镇人口为权重的两种泰尔指数进行比较,研究居民生活水平及人口因素对生活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年至今,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总体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而以城镇居民收入为权重计算的泰尔指数更能揭示区域能源消费的差异,以人口为权重则部分掩盖了这种差异;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其贡献率始终维持在60%—70%之间;区域内差异主要是由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中部区域内部的省际差异造成的。应转变城镇化推进方式,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以减小生活能源消费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