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21)
2023(15370)
2022(12935)
2021(12234)
2020(10051)
2019(23266)
2018(23033)
2017(44229)
2016(24257)
2015(27501)
2014(27584)
2013(27157)
2012(24846)
2011(22471)
2010(22280)
2009(20137)
2008(19467)
2007(16919)
2006(14884)
2005(13467)
作者
(69374)
(57545)
(56961)
(54539)
(36550)
(27443)
(26009)
(22695)
(21895)
(20317)
(19553)
(19497)
(18451)
(18126)
(17841)
(17692)
(17187)
(16809)
(16438)
(16410)
(14350)
(14128)
(13817)
(12953)
(12843)
(12720)
(12694)
(12485)
(11492)
(11368)
学科
(104012)
经济(103911)
管理(64093)
(61321)
(49062)
企业(49062)
方法(44234)
数学(38555)
数学方法(38213)
中国(31745)
(27961)
地方(22923)
业经(22401)
(22344)
(21185)
(19602)
贸易(19592)
(19044)
农业(18513)
(18438)
理论(16232)
(15359)
环境(15263)
(15185)
银行(15144)
(14883)
金融(14881)
(14542)
技术(14128)
(14119)
机构
大学(343718)
学院(342087)
(143417)
经济(140582)
管理(132844)
研究(122271)
理学(115094)
理学院(113742)
管理学(111892)
管理学院(111264)
中国(90867)
(74693)
科学(74506)
(61700)
(61478)
研究所(56355)
(54223)
中心(53771)
财经(50223)
业大(49244)
(48640)
北京(47772)
(47073)
师范(46658)
(45949)
(44674)
经济学(44097)
农业(42244)
经济学院(39769)
(39221)
基金
项目(235797)
科学(186033)
研究(174391)
基金(171571)
(149919)
国家(148708)
科学基金(127141)
社会(110581)
社会科(104739)
社会科学(104712)
基金项目(90870)
(89883)
自然(81225)
教育(80118)
自然科(79345)
自然科学(79328)
自然科学基金(77921)
(76597)
资助(70686)
编号(70595)
成果(57690)
重点(53385)
(52904)
(51426)
课题(49292)
(48409)
国家社会(46138)
教育部(45375)
创新(45240)
科研(44528)
期刊
(155518)
经济(155518)
研究(104701)
中国(65671)
学报(53398)
科学(50546)
(50011)
管理(48705)
(43736)
教育(41381)
大学(40560)
学学(37833)
农业(34952)
技术(29846)
(28836)
金融(28836)
经济研究(26081)
财经(24454)
业经(24087)
(21056)
问题(20917)
(18563)
图书(18220)
(16953)
理论(16366)
技术经济(16343)
世界(16253)
科技(15976)
资源(15749)
现代(15278)
共检索到5027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兴梅  刘俊杰  
文章运用静、动态偏离一份额Esteban模型,分析专业化优势对中国各省城镇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静态结果显示,2003~2011年中国不同区域城镇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城镇专业化优势及就业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不太明显;从行业看,制造业、建筑业的专业化优势及就业效应较为显著,而专业化优势较弱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动态结果显示,近10年就业结构偏离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07年金融危机为界,2003~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就业以快速增长型为主,而中西部地区以竞争优势推动型为主;2007~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均呈现竞争优势推动型特点。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城镇,专业化优势不同,就业结构也呈现相应的区域差异。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不同区域的城镇应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专业化优势与产业结构特点,实施有区别的就业促进政策。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曹飞  张云河  
本文基于1997~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应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就业结构偏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就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城镇化的推进有助于促进就业结构偏离度的降低。为了发挥城镇化对就业结构高级化的积极作用,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实现城乡财政均等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传承,注重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居民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就业的供求匹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景熙  何懿  
本文从宏观和动态的角度对1978年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系统转型过程中,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升级与人口城市化趋势之间的关联性作实证性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系统内存在产业结构变动→就业结构变动→城市化率的变动的单向因果关系。进一步以城市化率、一二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为系统内生变量所作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对城市化有较强的短期驱动力,其中,第三产业就业变动的驱动最为强劲;但从长期看,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对城市化驱动力逐渐弱化,即按既有的结构变动模式将很难对城市化产生更强劲的推动作用。本研究结果之政策含义是:①惟有通过新的产业-就业结构升级才能对城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胜春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地方年度生产总值数据以及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文章首先研究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1993~2012年的发展和变化,然后研究了中国区域2000~2010年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最后从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两个方面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找到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差异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大幅提高其就业吸纳能力,隐性失业问题不容忽视。不过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表现出超过东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东波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高技能劳动力需求旺盛,而低技能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时代。但这一结果并不符合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判断。本文基于全球化纵向"交叉协作"理论分析了垂直专业化贸易对国内就业结构的影响,并利用2004年的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对这一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来自OECD等发达国家的中间品进口份额(VSSH)上升有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从亚非拉等低收入国家进口中间品份额(VSSL)的增加将带来劳动力技能水平的相对下降。(2)企业出口比例的提升,尤其是一般出口显著强化了VSSH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的正相关性,而加工出口则不利于这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唐宜红  马风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发展迅猛,大量的中间品贸易把不同国家从事不同工序生产的企业联系起来,使国际分工深入到产品内部。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参与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考察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经验验证的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促进了中国工业部门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降低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并且不同类型工业部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差异化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云飞  罗守贵  
近年来,我国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越来越难以持续,因此,扩大内需和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文章选取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江苏、山西和四川三省,比较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相同点、差异及变动趋势,得出的结论是:中西部地区由于收入水平偏低,虽然其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总体消费能力有限;而东部地区虽然收入较高,但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所以也影响其总消费量,故而全国有效需求不足,不利于启动内需与调整经济结构。最后据此提出了缩小区域之间差距、提高城镇居民,尤其东部地区居民的发展性消费等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安波  
本文利用樊福卓(2007)构造的地区专业化系数,分别从地域维度和行业维度对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18个制造行业在1988~2006年间的区域专业化系数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演进特征和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从行业层面上说,我国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总体上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从区域层面上说,各省份间制造业的结构差异性逐渐增强,即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省份行业分工水平和专业化进程在我国各地区中增速加快,沿海省份则增速放缓。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莉  范徐飞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就业结构与城镇化关系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协调发展这一视角,分析我国就业结构转变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利用19792014年数据对我国的就业结构与城镇化进行实证研究,计量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关系不明显,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而第二产业结构变化对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影响不显著,第三产业结构变化对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影响显著。此外,本文对我国就业结构与城镇化是否协调发展进行研判,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偏差的原因及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能生  李佳佳  罗富政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以最小的生态损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利用中国1999-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DEA,在测度区域生态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对IPAT模型扩展建立了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区域生态效率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生态效率呈非对称U型关系,且东、中、西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效率较高,部分省份已进入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中西部还处于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生态效率不断下降,西部地区更为突出。而产业结构、环境政策和技术水平都...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洪潮  宗香涛  
本文以1978-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和回归模型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整体协调性及三次产业各自的协调性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城镇化发展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的格兰杰原因,并且城镇化发展对第二产业协调性的促进作用强于第三产业;同时,第三产业的协调性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基于实证结果的分析,本文提出要正确认识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重视就业人员质量的城镇化,要改革二元体制以充分释放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丽莎  
由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因此,城镇化率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趋势分析与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且能够促进就业结构升级。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程盈莹  逯建  
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参与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考察了国际垂直专业化总体、不同伙伴国、不同技术密集度的行业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但是这种效应不显著;承接OECD国家的生产环节转移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承接非OECD国家的生产环节转移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不同技术密集度的工业部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部门偏倚"效应,承接高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环节转移显著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承接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环节转移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但是这种效应不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钟甫宁  刘华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资料,考察中国城镇教育回报率的变化趋势,重点研究不同教育水平的收入结构和教育回报率结构的变化趋势,并采用相关的计量方法,有效地控制教育和收入的测量误差,以及样本选择性偏差的问题,以期对中国城镇教育回报率及其结构变动做出较为精确的估算。研究发现,在收入和教育回报率总体上升的同时,不同教育水平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教育回报率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教育测量误差将导致教育回报率的低估;考虑样本选择性偏差的影响得到了高于OLS的估计结果。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任阳军  汪传旭  
利用2006—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在测算中国省级绿色经济效率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探究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U形关系;东部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较高,该地区部分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已处于U形曲线的上升阶段;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仍处于U形曲线的下降阶段,即绿色经济效率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下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环境政策从不同方面影响绿色经济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