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58)
- 2023(13052)
- 2022(11401)
- 2021(10975)
- 2020(9060)
- 2019(21279)
- 2018(21075)
- 2017(39915)
- 2016(21304)
- 2015(24545)
- 2014(24360)
- 2013(24228)
- 2012(22126)
- 2011(20063)
- 2010(19700)
- 2009(17984)
- 2008(17252)
- 2007(14488)
- 2006(12637)
- 2005(11290)
- 学科
- 济(87634)
- 经济(87526)
- 管理(56783)
- 业(55016)
- 企(43984)
- 企业(43984)
- 方法(40433)
- 数学(35597)
- 数学方法(35281)
- 中国(27281)
- 农(23955)
- 财(19878)
- 贸(18258)
- 贸易(18249)
- 学(18059)
- 业经(17941)
- 易(17782)
- 地方(16673)
- 农业(15808)
- 制(14568)
- 和(13848)
- 环境(13590)
- 银(12857)
- 银行(12823)
- 融(12816)
- 金融(12814)
- 理论(12552)
- 行(12345)
- 技术(12268)
- 发(12026)
- 机构
- 大学(303114)
- 学院(298004)
- 济(127162)
- 经济(124772)
- 管理(119752)
- 研究(107094)
- 理学(104172)
- 理学院(102980)
- 管理学(101411)
- 管理学院(100882)
- 中国(80001)
- 京(65445)
- 科学(64354)
- 财(54750)
- 所(53249)
- 研究所(48914)
- 中心(47457)
- 农(45960)
- 财经(44487)
- 业大(42834)
- 北京(42160)
- 经(40854)
- 范(40543)
- 师范(40236)
- 江(40005)
- 院(38692)
- 经济学(38686)
- 农业(35902)
- 经济学院(34837)
- 财经大学(33355)
- 基金
- 项目(208669)
- 科学(164810)
- 基金(154032)
- 研究(153438)
- 家(134980)
- 国家(133634)
- 科学基金(114058)
- 社会(98417)
- 社会科(93206)
- 社会科学(93182)
- 基金项目(81864)
- 省(77348)
- 自然(73275)
- 自然科(71567)
- 自然科学(71551)
- 自然科学基金(70271)
- 教育(69093)
- 划(66545)
- 资助(63325)
- 编号(61524)
- 成果(49752)
- 部(47386)
- 重点(46364)
- 发(44299)
- 创(42937)
- 课题(41814)
- 国家社会(41237)
- 教育部(40832)
- 创新(40092)
- 科研(39776)
- 期刊
- 济(137148)
- 经济(137148)
- 研究(92876)
- 中国(56152)
- 学报(46620)
- 科学(44644)
- 管理(43183)
- 农(42008)
- 财(38465)
- 大学(35448)
- 学学(33015)
- 教育(31651)
- 农业(29983)
- 技术(23834)
- 融(23825)
- 金融(23825)
- 经济研究(23358)
- 财经(21212)
- 业经(20863)
- 经(18147)
- 问题(17476)
- 图书(16885)
- 业(16330)
- 贸(15187)
- 世界(15133)
- 理论(15093)
- 科技(14267)
- 技术经济(14110)
- 资源(13799)
- 实践(13633)
共检索到439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符国群 李杨 费显政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1200多个家庭,重点考察1980年代到2010年代我国城镇家庭结婚消费的演变。研究发现:(1)以婚房和大件耐用品购买为核心的间接费用是推动总体结婚费用快速增长的根本性力量;(2)结婚费用中由新婚夫妇支付的比例趋于下降,由男女双方原生家庭支付的比重趋于上升;(3)结婚费用中由男方家庭支付的比例远超女方家庭支付的比例,且两者差距有扩大趋势;(4)长期而言婚宴消费在直接结婚消费中的比重有下降趋势。本文基于婚姻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女性处于更不利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运用"信号投资理论"对男方家庭为何支付更多的结婚费用做了初步解释。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杨 符国群 姜海纳
通过分析全国31个省市496个家庭结婚消费数据,本研究呈现了2000年以后中国城镇家庭在结婚消费项目、消费行为以及消费观念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消费项目和消费观念方面,一类城市更加追求具有纪念意义的消费项目类型,例如蜜月旅行;二类城市更注重酒宴消费,将其视为提升家庭人力资本和彰显社会地位的途径;三类城市则集中在传统的婚戒、床上用品购买等消费类型。在消费行为方面,各种类型的城市均呈现男方家庭承担的费用比例高于女方家庭承担的费用比例的情况,且男方家庭承担的结婚费用比例呈现持续上涨态势。其中,一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谢邦昌 么海亮
文章基于中国跨省区城镇家庭调查数据,本文对我国城镇家庭消费与收入进行了不平等指数测度;采用适应性核密度估计与相对分布法模拟了两阶段城镇家庭消费的分布情况与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消费不平等程度高于收入不平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家庭消费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中高消费水平家庭比重不断增加,其中高消费家庭的比例增加更为显著,消费不平等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赞 赵丽清 陈杰
老年人消费已成为决定居民消费总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居民退休后的消费会显著下降,被称为"退休消费困惑"。本文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的大样本微观数据,系统分析中国老年家庭的消费行为特征,尤其重点探讨中国是否存在"退休消费困惑"。研究发现,中国老年家庭的消费有较高的收入弹性,但健康水平对其消费有显著的挤压效应。并且,中国老年家庭在退休后总消费水平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2~3个百分点的提升,尤其近些年份在较发达地区,退休对消费的提振作用更明显。这对在扩大内需和应对老龄化战略中如何开拓老年人消费市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老年消费 退休 退休消费困惑 消费需求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周龙飞 张军
不平等问题主要分为收入不平等、消费不平等两个方面,在二者之中,消费不平等在诸多方面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以家庭拥有的耐用品种类数量为基础,利用FMM模型测算了中国城镇家庭的消费不平等。该方法可以将每个家庭内生分类为不同的消费阶层,估计出不同消费阶层的占比及其特征参数,同时也能够推断出每个家庭属于不同消费阶层的条件概率。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1993—2012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及地区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在全国层面上,中国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具有三阶段特征,且低消费阶层占比从1999年开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在可比时期内,所有消费阶层的消费水平始终在提升,但高消费阶层的提升幅度在2001年之前大于低消费阶层,而2001年之后则恰好相反。(3)在任何年度,消费不平等程度几乎都表现为西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高,但东部地区的低消费阶层占比几乎始终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4)所有地区高消费阶层和低消费阶层的消费水平在可比时期内几乎均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存在差异,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中部和西部地区低消费阶层的消费水平要高于东部地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陆利丽
基于1988-2009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UHS)中的夫妻配对样本,利用变异系数的按收入来源分解公式以及基于各种反事实收入分布,考察了单个时点上中国城镇已婚女性就业对家庭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妻子就业具有使家庭间收入分布更加均等化的作用,且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研究结果相比,这种缩小作用更为明显。此外,分阶段的研究发现已婚女性就业对家庭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存在较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利用不同时点上的方差分解公式考察了已婚女性就业变化对家庭间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已婚女性就业率的下降加剧了家庭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是在1997-2002年间,由于已婚女性就业率下降导...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红伟
:1999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全国 30个省、区、市进行了 1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本文试图通过这次调查 ,研究居民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特点、家庭的支付能力和内在潜力。同时 ,通过这些现象分析启动我国教育消费市场的可行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雷钦礼
本文将物价变动和家庭非消费支出明确纳入了分析家庭消费行为的理性预期-持久收入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在物价变动环境下居民家庭消费跨期优化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按收入等级分类的住户调查伪面板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行为进行计量分析。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上期消费的惯性作用、家庭实际可消费收入水平及其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速度。近些年来,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需求不足引致内需不振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城镇居民家庭可消费收入增长慢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其次是物价特别是住房价格的快速大幅上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梅农·戈登 陈海淳 鄢志明
一、问题的确定及分析方法(注1) 本文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测算一九八九年中国收入水平中等偏上城镇家庭的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以加元做为衡量标准。以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一九八九年中国家庭消费总额,与汇率换算的该指标之间的差距就是汇率对中国收入水平中等偏上家庭一九八九年实际消费(注2)的低估程度。为达到上述目的,首先,我们从加拿大统计年鉴中查出了许多商品和服务的加拿大零售价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涛 么海亮
以消费不平等作为反映经济不平等的重要指标,本文系统研究了中国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的成因。采用中国跨省区城镇家庭调查数据,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家庭的收入与净资产的不平等是导致其消费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此外,户主的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宗教信仰以及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也对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达 郭镜元 宋泽
基于2004—2014年的月度频率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文章评估了失业冲击对中国城镇家庭消费的影响,以及各类消费保险机制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第一,在遭遇失业冲击的6个月内家庭收入平均下降25%,但是消费仅下降了6%,说明城镇家庭的自我保险较好地应对了失业冲击。第二,200多项消费支出项目中,饮食服务、交通通信、医疗和耐用品下降最为显著,可以解释消费降幅的94%。第三,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所积累的家庭财富对消费平滑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亲友或银行借贷、配偶劳动供给等影响较小。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失业对家庭消费支出的短期影响较小,但鉴于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最长为24个月,且家庭储蓄等资源会逐渐消耗,因此仍需高度重视并防范家庭长期失业的风险。
关键词:
失业 消费 消费保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肖争艳 刘凯
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各种因素影响家庭财产水平的理论框架。然后通过对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2007年"城市投资者行为调查问卷"数据的处理和实证分析,估算了中国城镇居民的财产函数,重点考察了户主的主观行为特征在财产积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发现:户主投资参与度与风险偏好度的提高有利于家庭财产水平的增加;与低收入或者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家庭相比,对高收入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家庭来说,投资参与度与风险偏好度对家庭财产水平的积极影响更显著一些。最后,针对政府如何促进居民财产水平的提升,本文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青 王楠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2013年的数据,利用模糊断点回归模型检验了我国城镇不同收入家庭退休前后消费支出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论是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均不存在明显的"退休消费困境",但退休前后家庭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作相关消费减少、教育培训消费减少、与健康相关的消费增加,即城镇家庭的消费结构总体有所调整,但并没有降低生活水平的迹象;(2)低收入家庭对工作状态的变化更加敏感,其中,衣着支出、交通通讯支出、美容支出比高收入家庭降低更为明显;(3)优越的家庭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余玲铮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1995~2012年),运用前沿的队列分析技术,从代际和年龄视角考察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从消费水平看,"70后"人群受市场转型的影响较大,他们在住房和教育消费方面比其父辈支出更多。从消费不平等来看,平均而言,年轻一代消费不平等程度也比其父辈更高,但各类消费不平等的代际效应曲线有明显的差异,生存型消费不平等在"70后"人群中最突出。医疗保健等享受型消费不平等随着出生年代的推移而有所下降。由于消费不平等存在较强的代际差异,人口结构老化成为影响消费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因素。上述结果表明,不同出生年代的人口,其成长历程被刻上了制度转型"烙印",进而形成消费行为的显著差异。
关键词:
消费 代际效应 年龄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蒋涛 董兵兵 张远
根据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的配置组合,家庭可以分为P-HtM(贫穷月光族)、W-HtM(富裕月光族)、P-nHtM(贫穷非月光族)和W-nHtM(富裕非月光族)四类,他们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消费特征。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年至2017年四轮数据,我们发现中国城镇家庭中四种类型的占比分别为6.8%、36.7%、6.6%和49.9%;在消费—收入弹性上,P-HtM和W-HtM家庭显著高于W-nHtM家庭,而P-nHtM家庭显著低于W-nHtM家庭;在暂时性收入冲击的边际消费倾向上,P-HtM和W-HtM家庭大于W-nHtM家庭,而P-nHtM家庭小于W-nHtM家庭。这些发现意味着若要取得更好的消费刺激效果,需要更加精准的消费刺激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