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90)
2023(12446)
2022(10722)
2021(10596)
2020(8675)
2019(20580)
2018(20635)
2017(38267)
2016(21719)
2015(25098)
2014(25352)
2013(24186)
2012(21987)
2011(20083)
2010(19916)
2009(17638)
2008(16836)
2007(14509)
2006(12685)
2005(11200)
作者
(58325)
(48234)
(47878)
(45820)
(30845)
(23064)
(21990)
(19121)
(18589)
(17256)
(16631)
(16241)
(15304)
(15056)
(15027)
(14766)
(14447)
(14426)
(13769)
(13674)
(12111)
(11893)
(11354)
(10932)
(10709)
(10708)
(10689)
(10651)
(9606)
(9590)
学科
(79589)
经济(79501)
管理(53352)
(49018)
(39657)
企业(39657)
方法(37707)
数学(33342)
数学方法(32970)
中国(29356)
教育(23518)
(21007)
(18352)
(18041)
(16227)
贸易(16219)
业经(16136)
(15848)
理论(15832)
地方(15104)
农业(13682)
(13077)
(12944)
技术(12908)
(12569)
环境(12523)
(11217)
银行(11185)
(10734)
(10673)
机构
大学(300182)
学院(293238)
(115624)
经济(113112)
管理(112308)
研究(104147)
理学(98052)
理学院(96828)
管理学(95125)
管理学院(94573)
中国(72002)
(66096)
科学(62926)
(51442)
(49699)
(48649)
师范(48365)
研究所(47391)
中心(45076)
北京(43166)
(41866)
(40961)
业大(40872)
财经(40822)
师范大学(39878)
教育(38353)
(37631)
(37481)
经济学(35274)
(33191)
基金
项目(202326)
科学(160770)
研究(155722)
基金(145419)
(125507)
国家(124363)
科学基金(106209)
社会(96544)
社会科(91218)
社会科学(91196)
教育(77924)
(77052)
基金项目(76836)
(67677)
自然(67028)
自然科(65468)
自然科学(65454)
编号(65076)
自然科学基金(64270)
资助(60083)
成果(55434)
(47443)
课题(47396)
重点(46148)
(43762)
(41956)
教育部(41513)
大学(39911)
项目编号(39700)
人文(39075)
期刊
(120901)
经济(120901)
研究(96620)
教育(63807)
中国(62187)
学报(43067)
科学(41134)
管理(39344)
(37933)
(34471)
大学(33799)
学学(30196)
技术(27811)
农业(27352)
(20437)
金融(20437)
经济研究(19918)
财经(19497)
业经(17948)
(16702)
图书(16207)
问题(15853)
职业(15426)
(14484)
理论(13563)
(13206)
科技(13177)
技术经济(13127)
(13091)
论坛(13091)
共检索到429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薛海平  丁小浩  
使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调查数据,研究了中国城镇学生的教育补习活动。结果表明:调查样本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城镇学生参加了教育补习,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最高;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校背景等因素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可能性和教育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城镇学生的教育补习主要是培优型。我国城镇正规教育系统外占据主导地位的培优型教育补习活动维持和强化了社会分层,扩大了城镇学生在获得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不均衡水平,对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目标构成了挑战。面对挑战,政府应进一步实施均衡化的基础教育财政政策,坚持公共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导向,缩小城镇学生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钟甫宁  刘华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资料,考察中国城镇教育回报率的变化趋势,重点研究不同教育水平的收入结构和教育回报率结构的变化趋势,并采用相关的计量方法,有效地控制教育和收入的测量误差,以及样本选择性偏差的问题,以期对中国城镇教育回报率及其结构变动做出较为精确的估算。研究发现,在收入和教育回报率总体上升的同时,不同教育水平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教育回报率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教育测量误差将导致教育回报率的低估;考虑样本选择性偏差的影响得到了高于OLS的估计结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丛斌  闵维方  
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的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通过收入代际继承性和流动性指数、收入代际弹性系数等指标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代际流动的特点,运用通径分析技术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教育促进收入代际流动的功能,分析教育的这一功能随中国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所呈现出的变化趋势,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原因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代际存在较为明显的传递效应,多数子女依然滞留在与父亲相同的收入组群;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代际流动机制,有助于促进弱势群体的子女实现经济社会地位的跃升,具有较强的促进代际流动的功能;随着市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阚大学  吕连菊  
文章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实证发现,职业教育有利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其中2001年前中等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正面影响最大,2001年后高等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正面影响最大;分区域来看,1992~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均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其中2001年前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正面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而2001年后则相反。2001年前,相对于高等和初等职业教育,三大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正面影响均最大,但较中西部而言,东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正面影响更大;2001年后,东中部高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正面影响大于中等职业教育,西部地区依然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正面影响最大,但该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正在逐渐凸显。虽然结果显示,初等职业教育不利于中国及三大区域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泽云  
本文在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生成省级层面的数据,以此分析教育与我国城镇职工工资不平等的关系。研究发现职工教育水平的分布和教育收益率的分布都对工资不平等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职工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和职工受教育水平分布越平等的省市工资差距越小;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的教育收益率越高、不同群体之间教育收益率的差异越大,则工资不平等程度越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涛  邬志辉  
20世纪以来的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城市文明塑造史,在风起云涌的世界城镇化国家公共档案中探路中国,进而在国家百年变迁中厘清中国城镇化由"规模"到"质量"的战略性转型理路,是进一步思考"城镇化、教育与中国发展"这一宏大理论命题的前提。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化与教育具有深度持续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城镇化作为结构性因素,对教育起决定性作用。该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城镇化"决定了传统教育公共管理体制变革"、"决定了向城性的城乡教育人口流动"、"决定了教育随人口变动的公共布局"、"决定了农村教育动态变迁宏观结构"、"决定了教育中农村群体的消费差异"、"不完整性致生独特弱势教育群体"六个层面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能动性因素,对城镇化的发展具促进性作用。该促进性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促进农业人口积极向城镇迁移"、"教育通过人口市民化促进城镇稳定""、教育塑造产业增长点促进城镇发展""、教育促进城镇公共生活民主与文明"四个层面上。具体而言,教育在"直接"与"间接"两个维度上促进中国人口向城镇迁移,对新增城镇化率中的"三种人口"展开市民化来促进迁移稳定;教育通过"自身就是促进城镇发展的产业"、"自身提供产业投资的基础环境"、"自身直接加速城市产业孵化与创新"三种方式而推动中国城镇发展;教育推动城镇公共生活民主化、提升城镇品味和文化包容度来推进城市文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人口和就业统计司课题组  贾毓慧  冯帅章  
高质量就业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对国际常用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工资水平、就业充分、就业稳定、工作生活平衡4个维度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利用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对全国、各省(区、市)的月度、季度和年度就业质量指数进行测算。研究表明,2016—2018年,我国总体就业质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超时工作现象有所加剧,合同签订率有待提高;不同地区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就业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高度相关。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提高我国整体就业质量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通屏  程胜  倪琳  钱佳  
文章以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利用全国各省份城镇化和消费方面的相关数据,分析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1978~2010年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影响不大。但在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并把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的乘积作为一个独立变量的情况下,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而且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差距的共同作用对消费率的影响为负。(2)城镇化与消费率反向变动的事实与钱纳里"标准模型"是一致的,在当今世界并非特例。而通过加快城镇化推动消费率提高仅仅是一种特例,只出现在特定阶段。文章认为,实施城镇化新政,必须改变传统的城镇化推进模式,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努力实现城镇化和扩大消费的良性互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平  倪苹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曲折的城镇化进程给中国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对以往研究进行了综述,建立了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及31个省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怡睿  黄煌  石培基  
通过构建中国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在Arc GIS等相关软件的支持下,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得出城镇化质量体系综合评价结果,并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从城镇化质量动态变化来看,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逐年升高,各区域增速明显,增长轨迹相似,但发展较不平衡,各地区差异较大。从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城镇化质量分区具有显著的阶梯性。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衡量城镇化质量3个子系统发展速度不同,其中城市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对城镇化质量贡献作用较大,城乡统筹质量持续低迷,不增反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问敏  李实  
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及其收入分配所产生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城镇居民的人均货币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随着收入不均等程度的扩大,贫困户的实际收入状况如何,也是人们关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小浩  余秋梅  于洪霞  
本文使用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本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教育收益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教育收益率并没有延续1990年代至2000年代中期快速增长的态势,而是逐渐趋于平稳,并有轻微的下降迹象。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红伟  
:1999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全国 30个省、区、市进行了 1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本文试图通过这次调查 ,研究居民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特点、家庭的支付能力和内在潜力。同时 ,通过这些现象分析启动我国教育消费市场的可行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丁小浩  于洪霞  余秋梅  
本文使用国家统计局城镇入户调查数据对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居民各级教育的收益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估算,主要结果表明:近年来除初中阶段外,其他各级教育的教育收益率并没有延续整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五年那样快速增长的态势,而是逐渐趋于平稳,甚至有轻微的下降迹象。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田柳  周云波  
劳动力技能水平是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技能结构调整和收入分解方法,考察了1989-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及构成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随着中国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其对城镇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别:总体上,结构调整后收入差距的上升趋势更加明显;组间差距呈"倒U"型变化特征,这主要是由教育因素引起的;组内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率维持在75%以上并保持长期稳定,说明城镇居民的组内收入差距在考察期内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善。对结构调整后不同分位点上收入差距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收入群体中拥有高教育水平的人能够获得高收入,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相对乏力,这是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好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