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49)
- 2023(10041)
- 2022(8013)
- 2021(7185)
- 2020(5826)
- 2019(13223)
- 2018(13127)
- 2017(25167)
- 2016(13297)
- 2015(15324)
- 2014(15486)
- 2013(15483)
- 2012(14327)
- 2011(13144)
- 2010(13089)
- 2009(12361)
- 2008(11843)
- 2007(10552)
- 2006(9856)
- 2005(9300)
- 学科
- 济(85794)
- 经济(85733)
- 管理(34117)
- 业(31433)
- 方法(28523)
- 数学(25880)
- 数学方法(25728)
- 中国(23408)
- 企(22813)
- 企业(22813)
- 地方(20557)
- 农(18900)
- 业经(15864)
- 学(13531)
- 财(13437)
- 贸(13389)
- 贸易(13379)
- 地方经济(13356)
- 易(12999)
- 农业(12921)
- 制(12140)
- 发(11879)
- 环境(11379)
- 融(10470)
- 金融(10469)
- 银(10224)
- 银行(10213)
- 行(9893)
- 产业(9794)
- 体(9715)
- 机构
- 大学(204025)
- 学院(201940)
- 济(104544)
- 经济(102934)
- 研究(79678)
- 管理(73259)
- 理学(61996)
- 中国(61424)
- 理学院(61269)
- 管理学(60440)
- 管理学院(60066)
- 财(44136)
- 京(43938)
- 科学(43881)
- 所(40068)
- 研究所(36182)
- 经济学(35248)
- 财经(35064)
- 中心(34006)
- 经(32044)
- 经济学院(31508)
- 农(30920)
- 江(29521)
- 北京(28521)
- 院(28328)
- 范(26053)
- 师范(25877)
- 财经大学(25858)
- 业大(25453)
- 科学院(24764)
- 基金
- 项目(128905)
- 科学(102667)
- 基金(96132)
- 研究(95378)
- 家(83695)
- 国家(83106)
- 科学基金(70560)
- 社会(66131)
- 社会科(62916)
- 社会科学(62899)
- 基金项目(49239)
- 省(46920)
- 教育(41782)
- 自然(41284)
- 自然科(40337)
- 自然科学(40325)
- 划(39802)
- 资助(39783)
- 自然科学基金(39621)
- 编号(35516)
- 发(30308)
- 部(30068)
- 国家社会(29564)
- 重点(29462)
- 成果(29281)
- 中国(27590)
- 教育部(25994)
- 课题(25688)
- 创(25518)
- 发展(25517)
- 期刊
- 济(122259)
- 经济(122259)
- 研究(69359)
- 中国(41587)
- 财(32783)
- 农(29558)
- 管理(28626)
- 科学(28194)
- 学报(27963)
- 大学(21949)
- 经济研究(21690)
- 学学(20697)
- 农业(20188)
- 融(19994)
- 金融(19994)
- 财经(18960)
- 技术(17437)
- 经(16696)
- 问题(16521)
- 业经(15972)
- 教育(15856)
- 贸(14593)
- 世界(14025)
- 国际(13388)
- 技术经济(12536)
- 统计(11905)
- 业(11644)
- 策(10239)
- 经济问题(10195)
- 资源(9501)
共检索到320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邓忠奇 陈甬军
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当下,通过城镇化手段刺激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是必要举措。但中国城镇化模式是否粗放,是否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却尚未被解答。为此,本文摒弃测算TFP增长率的新古典条件,放松生产函数形式、规模报酬不变和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的要求,给出要素贡献率的非参数测算方法。在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本文实证研究显示:1985—2012年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15%,占主导地位;劳动贡献率为3.26%,能源贡献率为21.75%,而TFP贡献率仅为10.84%,因此样本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并且从趋势上看这种粗放性没有显著改善。回归分析表明,相比中国的工业化和服务业化而言,以往的城镇...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动力 城镇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朱孔来 李静静 乐菲菲
以我国1978—2009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反映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为了弥补时间序列数据只包含时间和指标两维信息的缺陷,进一步采用2000—2009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面板数据,利用横截面、时间和指标三维信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运用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得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从弹性角度分析,认为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维持7.1%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VAR模型 面板数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关雪凌 周敏
城镇化的过程带动经济增长,同时对能源消费产生刺激和抑制双向的作用,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间通常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规律。通过建立脱钩模型,对中国1980年至2012年间城镇经济及产业与能源消费间的脱钩状态进行计算,发现总体上呈现"弱脱钩"状态。在从城镇经济整体、产业构成和能源强度几个方面分析了出现"弱脱钩"状态的原因后,提出了调整城镇产业结构、提高城镇用能效率和建立城镇居民健康消费模式三个建议,以促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实现"强脱钩"。
关键词:
城镇化 脱钩 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妍 薛俭
文章选取我国1978~2012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预测分析对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两变量的依赖程度,一个内生变量对由误差项所带来的冲击,以及每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程度等多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两者相互冲击时在前期呈现出波动,随后趋于稳定。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VAR模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婷
文章构建以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为解释变量,以消费、投资为控制变量的经济增长解释模型,并采用1996~201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主要通过投资传导促进经济增长,没有形成对消费的推动。从时间上看,2007年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后,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明显提升,尤其是开启对消费的传导,空间城镇化通过投资传导对经济的促进效应也明显提升。从空间上看,东部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主要通过投资传导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除中部人口城镇化通过投资传导略拉动经济增长外,其余人口城镇化作用均不显著,另外,空间城镇化虽然也能通过投资传导促进经济增长,但仍不足以抵消通过消费传导产生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总体影响 时空分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蒋冠 霍强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双核。中国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可以作为新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理论层面,经济增长通过收入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则通过投资拉动机制、消费刺激机制、产业优化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实证层面,选取1978~2012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长期的均衡关系;选取200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全国和东、中、西部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泰尔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化的省际差异总体呈现缩小趋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余壮雄 张明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偏向中小城市"到"城市自由竞争"再回归到"偏向中小城市"的振荡调整,有关城市发展战略的效率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刻画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序贯增长的"接力赛"机制,揭示了城市发展优势随着城镇化进程从最大城市不断向规模次之的城市序贯转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2003—2013年"城市自由竞争"时期的城市数据对城市序贯增长的假说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样本的后推,城镇化效率与城市规模的关系从早期左低右高的"U型"结构不断扁平化,并趋于向"倒U型"结构反转;特大城市的城镇化优势正在不断向大城市甚至中大型...
关键词:
序贯增长 城镇化 城市发展 最优城市规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付荣 伍湘凌
本文利用熵值法对中国城镇化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综合城镇化水平与消费水平的依存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最终消费率呈指数递减趋势下降,而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呈指数递增趋势不断上升;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四个动力因子均对居民消费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土地城镇化的作用最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妍 薛俭
选取了中国31个省市1990-2012年的城镇化率、人均GDP、就业人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基于面板数据的扩展生产函数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Hausman检验等一系列计量方法,对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效应的地区差异性进行了多维度的实证分析。分析显示,中国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整体上保持了高度正相关性,且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性。提出了对解决区域协调性发展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模型 区域差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段进军
我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特别是"十五"期间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城镇化的发展",使本来已处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一步地加速,导致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冒进的态势。城镇化的冒进带来以下危害: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张与耕地减少;引发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致使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协调。因此,我国城镇化必须根据我国国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和产业发展及就业岗位增加相适应;走健康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突破基于经济理性城镇化的局限性;城镇化发展要实现三个统一,即必须注重表征和内涵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关键词:
中国 城镇化进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余凤龙 黄震方 曹芳东 吴丽敏 陶玉国
论文在从理论上剖析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利用人口城镇化指数、旅游经济发展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全国层面,1993年到2011年,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旅游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单向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直接推动作用并不明显;从区域层面,2000年到2011年,物质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化都是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化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积累、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化进程,间接地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各省年均城镇化与旅游...
关键词:
城镇化 旅游经济 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勉坚,刘孝新,吴中志
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的评价方法研究吴勉坚,刘孝新,吴中志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为主转变,是一个长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其中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运作环节,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确定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的统计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促进各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德利 王岩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构建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界定模型,对1990—2014年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定分析。研究发现:(1)1990—2014年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可划分为四大阶段,包括1990—2000年的粗放增长期,2000—2004年的绝对粗放增长期,2004—2006年的粗放增长期以及2006—2014年的波动增长期,2014年中国城市群生产率增长率占经济增长率的比重达到0.65,处于集约增长阶段。(2)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在空间上可划分为集约型、粗放型及绝对粗放型三种类型,经济增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齐红倩 席旭文 高群媛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测算1996—2013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历史趋势,并建立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影响的时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资源与环境对城镇化发展表现出持续的抑制作用;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升存在长期的正向促进效应,但2005年以后其促进效果逐渐弱化,特别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出现了明显减弱。我们认为:在人口红利消失的约束下不宜过分高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从智慧城市、节能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重点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浩昌
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研究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内在原因。结果显示:在限定投资、消费、出口和人力资本的条件下,现阶段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且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土地城镇化;无论是人口城镇化,还是土地城镇化,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我国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符合"S"型曲线。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