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01)
2023(15002)
2022(12114)
2021(10970)
2020(9180)
2019(20625)
2018(20622)
2017(39259)
2016(20954)
2015(23911)
2014(23998)
2013(23667)
2012(21973)
2011(19883)
2010(19937)
2009(18870)
2008(18518)
2007(16742)
2006(15239)
2005(14252)
作者
(60296)
(50443)
(50235)
(47602)
(32350)
(23549)
(22841)
(19588)
(19210)
(17999)
(17452)
(16744)
(16515)
(16254)
(15729)
(15325)
(15064)
(14619)
(14411)
(14163)
(12853)
(12246)
(12202)
(11594)
(11337)
(11256)
(11153)
(11051)
(10145)
(10124)
学科
(113535)
经济(113409)
(81112)
管理(72534)
(72054)
企业(72054)
方法(39064)
业经(31834)
中国(30907)
数学(30523)
数学方法(30387)
(30087)
(28204)
地方(24394)
(22510)
农业(21157)
(18687)
技术(18618)
(18536)
贸易(18521)
(18451)
财务(18418)
财务管理(18402)
(17984)
(17401)
企业财务(17381)
(17167)
(16789)
理论(16168)
(15962)
机构
学院(310011)
大学(306217)
(146556)
经济(143906)
管理(119897)
研究(109758)
理学(101361)
理学院(100353)
管理学(99207)
管理学院(98608)
中国(87619)
(65755)
(65102)
科学(60930)
(55037)
财经(51439)
(50180)
研究所(49252)
中心(48646)
(48352)
(46770)
经济学(46191)
北京(41472)
经济学院(41404)
业大(40507)
(39192)
农业(38799)
(37654)
财经大学(37643)
(37417)
基金
项目(195122)
科学(155760)
研究(147477)
基金(143628)
(123740)
国家(122663)
科学基金(106170)
社会(98746)
社会科(93593)
社会科学(93571)
(74925)
基金项目(74739)
教育(65151)
自然(63917)
自然科(62483)
自然科学(62467)
(61583)
自然科学基金(61453)
编号(58545)
资助(57944)
成果(47883)
(44468)
(43988)
重点(43568)
(42764)
国家社会(42387)
课题(40396)
(39920)
创新(39380)
教育部(38227)
期刊
(176801)
经济(176801)
研究(98950)
中国(66122)
(52801)
管理(50701)
(47992)
科学(41709)
学报(41555)
大学(32813)
农业(32446)
(31966)
金融(31966)
学学(30884)
经济研究(29125)
技术(28905)
业经(27853)
教育(27644)
财经(27392)
(24030)
问题(22937)
(19563)
(19370)
世界(19065)
技术经济(18827)
国际(17968)
现代(15473)
商业(14763)
统计(14593)
经济管理(14420)
共检索到4926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占斌  
由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举办的以"2014新兴经济体智库经济政策论坛——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为主题的第7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于2014年11月1~2日在海口举行。本刊征得张军扩、王一鸣、吴晓求、宋立、倪红日、曹文炼、刘尚希、王小鲁、汪玉凯、张占斌、郑新立、郭濂、欧阳康、李实、薛澜等专家学者的同意,编发该组演讲论文。文章在"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的背景下,纵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涵盖中国追赶型增长的阶段转换与增长前景;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金融的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城镇化新趋势;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财税改革的目标、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经济增长、收入分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昕  郭薛南  
新兴经济体十六国是重要的发展集团,由“金砖五国”和“新钻十一国”组成,高效低碳的城镇化是其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量贡献的动力保障。借助EKC模型和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这两个国家集团城镇化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二者的关系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量呈现出微弱的倒“U”型关系,其中,“金砖五国”已经跨过倒“U”型曲线的拐点,而“新钻十一国”则处于拐点前期;在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方面,城镇化发展对“新钻十一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大于“金砖五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国家,碳排放量越大,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碳排放量逐步降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昕  郭薛南  
新兴经济体十六国是重要的发展集团,由“金砖五国”和“新钻十一国”组成,高效低碳的城镇化是其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量贡献的动力保障。借助EKC模型和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这两个国家集团城镇化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二者的关系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量呈现出微弱的倒“U”型关系,其中,“金砖五国”已经跨过倒“U”型曲线的拐点,而“新钻十一国”则处于拐点前期;在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方面,城镇化发展对“新钻十一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大于“金砖五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国家,碳排放量越大,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碳排放量逐步降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杜宇玮  刘东皇  
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耦合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实证研究了1981-2013年间中国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效应和协调状况。结果发现:从总体效应看,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耦合协调关系;从具体效应看,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规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对服务业结构升级和效益提升的推动作用仍有较大改善空间;服务业发展对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但对经济城镇化的支撑作用趋于弱化,对空间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也相当有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强远  梁琦  
基于空间经济学基本研究框架,本文引入了异质性劳动力和知识溢出的假设,分析了转型经济体城镇化过程中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以及产生的城市均衡结构。通过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方法,本文发现:(1)对于转型经济体而言,没有高生产率和高技术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不可行的;(2)劳动力知识溢出的存在,可以很好地解释"城市病"与"逃离北上广"、"民工荒"与"自然村渐逝"等"中国悖论"。本文的研究,不仅强调了产业发展和工业支撑对城镇化的重要性,更明确地提醒我们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通过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等途径培育城市技术比较优势进而推动城镇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程海森  董明月  
中国城镇化水平省际间差异,将直接导致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供给不均衡,很大程度影响和阻碍整体经济,特别是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特点的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生产角度,通过分析不同地域城镇化对劳动力要素布局作用的异质性,采用多水平C-D生产函数,分别测算出1998—2014年期间,城镇化水平条件下各地区服务业规模报酬的具体分类以及TFP平均增长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妍  薛俭  
文章选取我国1978~2012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预测分析对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两变量的依赖程度,一个内生变量对由误差项所带来的冲击,以及每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程度等多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两者相互冲击时在前期呈现出波动,随后趋于稳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邓忠奇  陈甬军  
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当下,通过城镇化手段刺激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是必要举措。但中国城镇化模式是否粗放,是否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却尚未被解答。为此,本文摒弃测算TFP增长率的新古典条件,放松生产函数形式、规模报酬不变和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的要求,给出要素贡献率的非参数测算方法。在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本文实证研究显示:1985—2012年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15%,占主导地位;劳动贡献率为3.26%,能源贡献率为21.75%,而TFP贡献率仅为10.84%,因此样本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并且从趋势上看这种粗放性没有显著改善。回归分析表明,相比中国的工业化和服务业化而言,以往的城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丽文  张毅  李永盛  
文章基于1978~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与人均GDP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得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发展也有促进作用;采用省域2005~2011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得出全国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约为0.93个百分点,东中部地区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约为3.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约为0.32个百分点,贡献度为东中部>全国>西部。提出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积极培育城市圈与城市群,打造城市经济圈,发挥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缩小东西部城镇化效率差距的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蒋冠  霍强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双核。中国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可以作为新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理论层面,经济增长通过收入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则通过投资拉动机制、消费刺激机制、产业优化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实证层面,选取1978~2012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长期的均衡关系;选取200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全国和东、中、西部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泰尔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化的省际差异总体呈现缩小趋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朱孔来  李静静  乐菲菲  
以我国1978—2009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反映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为了弥补时间序列数据只包含时间和指标两维信息的缺陷,进一步采用2000—2009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面板数据,利用横截面、时间和指标三维信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运用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得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从弹性角度分析,认为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维持7.1%的经济增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婷  
文章构建以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为解释变量,以消费、投资为控制变量的经济增长解释模型,并采用1996~201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主要通过投资传导促进经济增长,没有形成对消费的推动。从时间上看,2007年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后,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明显提升,尤其是开启对消费的传导,空间城镇化通过投资传导对经济的促进效应也明显提升。从空间上看,东部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主要通过投资传导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除中部人口城镇化通过投资传导略拉动经济增长外,其余人口城镇化作用均不显著,另外,空间城镇化虽然也能通过投资传导促进经济增长,但仍不足以抵消通过消费传导产生的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耿志  张虹鸥  薛德升  姚华松  
非正规经济已成为21世纪世界城镇化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文章从经济和就业两方面揭示了中国城镇非正规经济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发现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下非正规经济的作用不同。在城镇化初级阶段,非正规经济在经济系统的份额随城镇化发展而不断上升;城镇化发展至某一水平后,伴随经济结构转变和全球竞争力增强,非正规经济扩张速度减缓,在经济系统的比重出现下降。这表明非正规经济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城市化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相关政策应对应有所不同。尽管非正规经济/就业在经济/就业系统的份额趋于降低,但不能认为它会完全消失,新的经济模式可能产生新的非正规经济来源。呼吁对非正规经济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关系开展更多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小琴  
目前,我国已然形成由现代服务业集聚促进现代服务业效率提升,进而驱动产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三者之间的协调性进行评价,能够为进一步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指导思路。因此,本文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现代服务业集聚、产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进行评价。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松林  李清彬  武鹏  
与传统文献把城市化滞后与服务业发展滞后分开解释不同,本文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将二者联系起来。研究得出,中国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双重滞后的根源在于交易效率长期处于低水平演进状态。长期低水平演进的交易效率导致"分工刚性",使得整个经济体长期停滞于低水平的分工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亦工亦农"的农民工难以向"全职非农"(完全分工)的市民转变;与此同时,制造业企业自我提供服务,限制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然而,农民工促进城市工业的分工以及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分工使得工业化顺利进行。因此,这种分工结构一直存在意味着长期只存在工业化,而无农民工市民化和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导致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的"双重滞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