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97)
2023(10084)
2022(7660)
2021(7002)
2020(5226)
2019(11809)
2018(11260)
2017(20489)
2016(11071)
2015(12577)
2014(12358)
2013(11925)
2012(10681)
2011(9574)
2010(9316)
2009(8573)
2008(8290)
2007(7197)
2006(6463)
2005(6081)
作者
(30029)
(25041)
(24953)
(24090)
(15992)
(11751)
(11260)
(9700)
(9698)
(8757)
(8620)
(8311)
(8135)
(7865)
(7858)
(7831)
(7501)
(7278)
(7258)
(6874)
(6309)
(6063)
(6001)
(5683)
(5663)
(5592)
(5513)
(5323)
(5019)
(5008)
学科
(51071)
经济(51029)
管理(28300)
(26493)
中国(20551)
(18976)
企业(18976)
方法(18536)
数学(16695)
数学方法(16602)
(16198)
业经(12276)
(11707)
贸易(11693)
(11500)
农业(10761)
(10340)
地方(9862)
(9645)
(9544)
(8337)
银行(8331)
(8104)
发展(8010)
(7996)
(7735)
金融(7733)
环境(7729)
产业(7488)
(7433)
机构
大学(156957)
学院(156497)
(75127)
经济(74005)
研究(60044)
管理(56443)
理学(48289)
理学院(47765)
管理学(47135)
中国(46869)
管理学院(46855)
(33899)
科学(32787)
(32371)
(28891)
研究所(26313)
中心(26137)
财经(26107)
经济学(25499)
(24159)
(23768)
经济学院(23058)
(22194)
(22166)
北京(21883)
(21195)
师范(21040)
业大(19749)
财经大学(19490)
农业(18296)
基金
项目(106020)
科学(85318)
研究(81367)
基金(79035)
(68993)
国家(68485)
科学基金(58460)
社会(55801)
社会科(53081)
社会科学(53071)
基金项目(40267)
(38327)
教育(36785)
自然(33678)
(33057)
自然科(32951)
自然科学(32945)
自然科学基金(32387)
编号(31559)
资助(31503)
成果(25886)
国家社会(25187)
(24862)
(24758)
重点(24567)
中国(23607)
课题(22791)
(21984)
教育部(21684)
发展(20949)
期刊
(82201)
经济(82201)
研究(51752)
中国(34461)
(23898)
(22848)
科学(21854)
学报(21839)
管理(21423)
教育(19106)
大学(17588)
农业(16657)
学学(16405)
(15354)
金融(15354)
经济研究(15133)
财经(13245)
技术(12834)
业经(12490)
(11664)
问题(11531)
(11303)
世界(10688)
国际(10093)
(9663)
技术经济(7394)
统计(7225)
现代(6963)
经济问题(6895)
资源(6666)
共检索到2402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刚  陆贝贝  
城镇化过程包括"物质"城镇化和"精神"城镇化两个层面。通过构建涵盖两个层面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城镇化质量,结果显示:2003—2013年间,中国城镇化质量总体不高,变动趋势呈现出"V"字型,拐点出现在2010年。其原因在于,2010年以前在城镇化进程中,主要强调"物质"城镇化而忽视了"精神"城镇化建设,导致二者的背离程度逐渐加大;之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文明的不断传播,"精神"城镇化呈加速发展态势,并逐渐缩小了与"物质"城镇化的差距。"物质"城镇化和"精神"城镇化未能同步发展是导致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为了不断地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在加强"物质"城镇化的同时,应大力推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东皇  杜宇玮  陈利馥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经验数据表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互促关系;而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弱,导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经济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弱,导致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和经济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需要改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东皇  杜宇玮  陈利馥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经验数据表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互促关系;而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弱,导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经济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弱,导致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和经济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需要改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黎明  焦珊珊  姚治国  
运用DEA-BCC模型测度了2003-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效率,并对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效率状况进行了投影分析。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城镇化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变化不大,规模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在区域层面,东中西三大区域间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表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规模效率方面三区域差别不大;在省际层面,各省份之间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纯技术效率的差异是造成各省份之间效率差距的主要原因;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共存拉低了我国的城镇化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城镇化效率的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翟超颖  代木林  
本文在明确中国城镇化质量含义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1990~2012年间,中国城镇化质量在波动中逐年上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相比之下,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拉动作用相对滞后。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作用是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的必然选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曹飞  
在城镇化人口比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和提升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城乡统筹指标七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纵向测度表明:中国从2004年到2012年城镇化总体质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其中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社会发展、经济绩效,起伏较小及环比增速比较慢;而生态环境、人民生活与空间集约则起伏较大及环比增速较快。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训练与仿真,表明效果良好,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提升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需要统筹改善城镇化专项指标、稳步提升城镇化总体质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培  
文章使用异质面板数据模型对城镇化与CO2排放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样本中是否包含中国,收入、人口和能源密度对CO2排放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但是在样本中包含中国的情况下,城镇化的弹性系数却由不显著变为显著,这一方面说明就全球范围来看,城镇化对于CO2排放的影响可能存在着相互抵消的因素,其既可以通过工业化增大环境的压力,也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来减轻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其城镇化对于环境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平  倪苹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曲折的城镇化进程给中国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对以往研究进行了综述,建立了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及31个省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怡睿  黄煌  石培基  
通过构建中国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在Arc GIS等相关软件的支持下,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得出城镇化质量体系综合评价结果,并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从城镇化质量动态变化来看,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逐年升高,各区域增速明显,增长轨迹相似,但发展较不平衡,各地区差异较大。从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城镇化质量分区具有显著的阶梯性。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衡量城镇化质量3个子系统发展速度不同,其中城市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对城镇化质量贡献作用较大,城乡统筹质量持续低迷,不增反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盛广耀  
理想类型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工具,对于研究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理想类型的研究范式为基础,对城镇化质量提升这一社会过程和行动进行了分析,将城镇化质量提升的路径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即社会关系层面的民生共享型、城乡关系层面的城乡统筹型、建设方式层面的绿色集约型和空间布局层面的相对均衡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郝华勇  
"四化"同步发展是立足我国发展阶段的多重机遇与任务的科学发展路径。阐释"四化"同步发展机理的基础上,界定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应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基底、以"四化"同步发展为过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出依托城镇化质量提升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具体路径包括:改善民生福利凸显以人为本、推进结构升级夯实产业支撑、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互补效应、融入信息化技术提升品质效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李颖  
"新常态"发展阶段国家建设的中心任务已调整为通过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集约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在这一进程中,城镇化是核心驱动力。针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本文通过对中国132个地级以上城市规模分布的对数正态、帕累托、齐普夫分析,比较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效率的差异,揭示了影响因素,进而指出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是改革现有制度安排,促进人口充分流动,实现城市规模的最优分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丽艳  杨楠  张颖  王振坡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着眼于增强居民幸福感。在厘清"幸福感"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不同时期、不同收入人群幸福需求层次及幸福感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进而从健全体制机制、夯实产业支撑、改善生存环境三个层面提出幸福感视域下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陆仰渊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要求,之后作出了详细的规划。实行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佳路径。该文从分析不同层级的城市功能入手,认为新型城镇化应当根据不同城市规模、不同功能、不同性质,有梯度地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有金  孔令池  李言  
构建了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了28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放缓;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压力及生态环境状态的发展存在短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的干预程度均产生了正向驱动效应;人口规模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