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45)
2023(11080)
2022(9003)
2021(8472)
2020(7195)
2019(16651)
2018(16631)
2017(32003)
2016(17243)
2015(20109)
2014(19827)
2013(19537)
2012(17876)
2011(16230)
2010(16306)
2009(15204)
2008(14922)
2007(12973)
2006(11470)
2005(10423)
作者
(49263)
(41234)
(41042)
(39212)
(26579)
(19648)
(18534)
(15946)
(15936)
(14664)
(14279)
(14152)
(13250)
(13172)
(13008)
(12836)
(12182)
(11961)
(11954)
(11596)
(10441)
(10173)
(10049)
(9556)
(9478)
(9170)
(9150)
(8766)
(8327)
(8135)
学科
(84154)
经济(84068)
管理(46066)
(45536)
方法(42402)
数学(38939)
数学方法(38367)
(35621)
企业(35621)
中国(24262)
(21443)
(17090)
(16647)
贸易(16637)
(16235)
业经(16212)
(14372)
农业(14023)
地方(13703)
(13542)
(11810)
金融(11807)
(11800)
银行(11781)
理论(11406)
(11321)
(10767)
环境(10470)
技术(10238)
(9864)
机构
大学(257427)
学院(253799)
(113871)
经济(112044)
管理(97250)
研究(88477)
理学(84722)
理学院(83791)
管理学(82139)
管理学院(81694)
中国(68035)
(54551)
科学(51724)
(49836)
(43967)
财经(40856)
研究所(40218)
(40091)
中心(39079)
经济学(37576)
(37533)
(36119)
业大(35298)
北京(34567)
经济学院(34007)
(33227)
师范(32925)
(31577)
农业(31411)
财经大学(30655)
基金
项目(171041)
科学(136901)
基金(128830)
研究(123191)
(112771)
国家(111980)
科学基金(96359)
社会(82199)
社会科(78191)
社会科学(78171)
基金项目(66413)
(62949)
自然(61426)
自然科(60173)
自然科学(60158)
自然科学基金(59133)
教育(57954)
资助(54770)
(54425)
编号(47347)
(39963)
重点(38987)
成果(38853)
(36459)
国家社会(35785)
(35056)
教育部(34816)
课题(33430)
创新(33004)
科研(32962)
期刊
(117819)
经济(117819)
研究(76196)
中国(47540)
学报(38465)
科学(37643)
(36578)
(36118)
管理(35912)
大学(30207)
学学(28383)
教育(25761)
农业(25070)
(23218)
金融(23218)
技术(22015)
经济研究(21157)
财经(20998)
(18101)
业经(17388)
问题(16211)
统计(15421)
(15146)
(14435)
世界(14006)
(13633)
国际(13311)
技术经济(13241)
决策(12382)
(11621)
共检索到370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曹钢  
从定位于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城乡关系变化的视角出发,将城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模式:"城市瓦解农村模式"(20世纪50年代前)、"城市馈补农村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农村转变城市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否定之否定",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农村转变城市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城乡一体化最终是要把农村"化"为城或镇,亦表现为第三阶段城镇化模式的路径创新。城镇化的实质在于解决城乡之间诸多方面的对接和均等化问题,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整体素质"少差别或无差别。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辜胜阻,朱农  
区域指一定的地域范围。中国常用的区域划分有三种类型:一是两个地带的划分,即将全国分为沿海和内陆省区。沿海指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区、市,其它属于内陆。二是三个地带的划分。它将上述内地进一步细分为中部和西部,东南沿海不变。在内地,西部是新疆、宁夏、甘肃、青海、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石忆邵  朱卫锋  
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实践,本文归纳和提炼了6种典型的城镇化地域组织模式,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孟亚平  
国家开发银行通过大力推动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在支持城镇化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城镇化发展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完善城镇化建设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罗翔  罗静  张路  
文章基于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借用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对中国区域间的耕地压力及变动趋势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工具变量回归对耕地压力与城镇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耕地压力指数每上升1个百分点,中国的城镇化率上升0.26个百分点,不仅如此,滞后3期的耕地压力指数每上升1个百分点,中国城镇化率累积上升0.16个百分点,对耕地压力指数和城镇化率剔除周期性成分后,影响机制依然存在。这表明基于地理因素和自然禀赋的耕地压力是中国城镇化的长期影响因素,而借用土地供给量平衡区域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扭曲了资源配置的方向,导致城镇化中区域发展失衡与土地的非集约使用。因此文章建议,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行差别化、渐进的城市发展模式。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罗锦泽  廖和平  李靖  范宣辉  
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典型城镇化模式,是中国城镇空间结构的主要借鉴。本文概述了其特点、成因,并做典型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分析中国城镇化趋势及合理途径。研究认为,典型城镇化模式的形成存在地理、历史和体制的规律性因素,模式适用应做尺度和地缘的相似性分析,省域尺度是典型模式的适用尺度,多层次集聚模式是中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应有模式。应放宽特大城市发展限制,在改革中"去中心化"而不"去等级化",建立产业、人口、土地联合指标体系。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罗锦泽  廖和平  李靖  范宣辉  
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典型城镇化模式,是中国城镇空间结构的主要借鉴。本文概述了其特点、成因,并做典型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分析中国城镇化趋势及合理途径。研究认为,典型城镇化模式的形成存在地理、历史和体制的规律性因素,模式适用应做尺度和地缘的相似性分析,省域尺度是典型模式的适用尺度,多层次集聚模式是中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应有模式。应放宽特大城市发展限制,在改革中"去中心化"而不"去等级化",建立产业、人口、土地联合指标体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文蝶  牛叔文  齐敬辉  丁永霞  李娜  
生活用能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影响生活能源消费量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地理和生活方式等。文章以中国28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分为北方城镇、北方农村、南方城镇、南方农村四组,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1997-2011年间各省区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与人均收入的关系。结果显示:①人均生活用能与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②由于加热和制冷是居民生活用能的主要方向,收入与用能的关联表现出有趋向的空间差异;③北方高纬度区域和南方低纬度区域人均生活用能受收入的影响最大。在农村地区二者的关联性普遍比城镇地区大,其中北方城镇化水平高的省份二者关联性更强,而在气候温和的南方,二者的表现较为复杂;④城镇化水平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晓鹏  张宗益  
本文结合2002—2012年我国279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城镇化效率的时空特征以及城镇化推进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动态测量中,我国的城镇化效率在整体上处于效率变动的无效状态;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尚处于"摊饼式"的粗放增长状态,且区域差异显著;从城镇化推进模式来看,强有效型城市群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特征;弱无效型城市群的城镇化在激进与低效之间徘徊;强无效和高无效两类城市群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具有"重增长轻发展"的粗放式特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修岩  李松林  秦蒙  
什么样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其效应在不同地理尺度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文运用校正后的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区经济效率,并对城市内部、市域以及省域3个地理尺度上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测度,进而考察了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尺度差异。研究发现,在城市内部和市域等较小的地理尺度上,单中心的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率,而在省域这一较大的地理尺度上,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能促进本地经济效率的提升。上述发现对Glaeser等(2015)提出的"中国到底应选择单中心巨型城市,还是多中心城市网络占主导的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修岩  李松林  秦蒙  
什么样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其效应在不同地理尺度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文运用校正后的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区经济效率,并对城市内部、市域以及省域3个地理尺度上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测度,进而考察了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尺度差异。研究发现,在城市内部和市域等较小的地理尺度上,单中心的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率,而在省域这一较大的地理尺度上,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能促进本地经济效率的提升。上述发现对Glaeser等(2015)提出的"中国到底应选择单中心巨型城市,还是多中心城市网络占主导的发展模式"这一问题给予了经验回答。其政策启示是,在城市层面上,应强调要素的空间集聚,坚持空间紧凑式发展模式,而在全国或省域层面上,则应更多地发展多中心城市网络,以形成分布合理的城市体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侠  
一 城镇人口迁移的模式 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模式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其特点如下: (一)城镇人口迁移进程的被动性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正常情况下,一段时期内城镇人口迁移的轨迹曲线是平滑的。然而中国40年以来城镇人口迁移的历程,则是在大起大落、骤升急降的波动中渡过的(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丛茂昆  张明斗  
以政府全面主导的城镇化思路与实践是一种外生型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市场主体的自主性,造成城镇化效率低下。在我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种发展模式缺乏可持续性。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应选择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内生型城镇化模式。本文通过城镇化发展模式全面梳理,系统分析了我国内生型道路及其要素,提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间的逻辑关系、强化新型城镇化包容性的发展力度、合理有效分配城市级差地租收益等一系列的内生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施子海  欧阳进  曲永冠  王晓丽  高贺  李佳晟  
城镇化的三类模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外国知名学者把我国的城镇化喻为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之一。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城镇化主要有三类模式。1.依靠市场机制主导的城镇化。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典型范式,美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奉行市场至上原则,认为城镇兴起
[期刊] 改革  [作者] 曹宗平  
较之于东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在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传统习俗、民族结构、经济基础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质,其中一些因素逐渐演化成辖区内城镇化的制度性或非制度性壁垒。西部地区城镇化模式的选择既不能排斥对发达地区城镇化经验的借鉴,更要厘清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唯有如此,方能科学地把脉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方向和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