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30)
- 2023(17062)
- 2022(13991)
- 2021(12675)
- 2020(10186)
- 2019(22961)
- 2018(22403)
- 2017(41693)
- 2016(22416)
- 2015(25079)
- 2014(24798)
- 2013(24492)
- 2012(22697)
- 2011(20931)
- 2010(20833)
- 2009(19281)
- 2008(18807)
- 2007(16615)
- 2006(15347)
- 2005(14302)
- 学科
- 济(115130)
- 经济(115027)
- 管理(58583)
- 业(57231)
- 企(41929)
- 企业(41929)
- 方法(38923)
- 中国(35220)
- 数学(34408)
- 数学方法(34152)
- 农(30866)
- 地方(29236)
- 业经(24652)
- 学(21605)
- 贸(21487)
- 贸易(21471)
- 农业(21344)
- 财(21171)
- 易(20833)
- 制(19174)
- 银(17530)
- 银行(17471)
- 融(17253)
- 金融(17252)
- 发(17161)
- 环境(17037)
- 行(16969)
- 地方经济(16957)
- 技术(14512)
- 产业(14316)
- 机构
- 学院(328174)
- 大学(328110)
- 济(150200)
- 经济(147587)
- 研究(126807)
- 管理(118138)
- 理学(100750)
- 理学院(99512)
- 管理学(97926)
- 管理学院(97308)
- 中国(96536)
- 科学(75702)
- 京(71155)
- 所(65502)
- 财(64905)
- 农(62368)
- 研究所(59471)
- 中心(55287)
- 财经(51162)
- 业大(49781)
- 江(49672)
- 农业(48736)
- 经济学(48031)
- 经(46712)
- 北京(45595)
- 院(45157)
- 范(43480)
- 经济学院(43116)
- 师范(42939)
- 科学院(39201)
- 基金
- 项目(216837)
- 科学(170887)
- 基金(158554)
- 研究(154941)
- 家(141255)
- 国家(140089)
- 科学基金(118033)
- 社会(103238)
- 社会科(98038)
- 社会科学(98012)
- 省(83503)
- 基金项目(82647)
- 自然(73968)
- 自然科(72302)
- 自然科学(72280)
- 划(71093)
- 自然科学基金(71040)
- 教育(69581)
- 资助(64242)
- 编号(59120)
- 发(52914)
- 重点(50061)
- 部(47958)
- 成果(47846)
- 创(45071)
- 国家社会(44642)
- 课题(42882)
- 创新(42466)
- 发展(42293)
- 展(41654)
- 期刊
- 济(174224)
- 经济(174224)
- 研究(104617)
- 中国(72904)
- 农(58749)
- 学报(56056)
- 科学(51411)
- 财(47281)
- 管理(46127)
- 大学(42149)
- 农业(40014)
- 学学(39962)
- 融(33805)
- 金融(33805)
- 教育(32952)
- 经济研究(30043)
- 技术(27550)
- 业经(26903)
- 财经(26392)
- 问题(23155)
- 经(23041)
- 业(22120)
- 贸(20151)
- 国际(18813)
- 世界(18768)
- 技术经济(17507)
- 统计(15443)
- 版(15354)
- 科技(15306)
- 商业(15008)
共检索到5152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亮 车磊 孙东琪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突变级数、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3年中国城镇化、经济增长以及耦合协调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程度逐渐缩小,空间上"东—中—西"递减态势依旧。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集群化"与"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②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与集聚效应,两者关联集聚程度有所减弱。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的地理近邻性特征明显,高高集聚区汇聚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鄂豫皖省际交接处等地区则是低低集聚区。③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城市人口规模、投资水平、消费能力、财政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具有较大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则会抑制其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基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丰富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8年中国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并结合面板Tobit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三系统综合水平都相对较高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三系统综合水平较低,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全国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从空间演变来看,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发展格局,但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在逐步缩小,均衡发展趋势有所显现。(3)在全国层面,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增长及劳动力质量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则不利于三系统的协调发展。(4)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宗树伟 苏聪文 陈钲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分别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①从综合水平看,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②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东部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中部和西部处于勉强协调阶段。③从相对发展度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和中部为低水平的同步发展型,东部为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型,西部为新型城镇化滞后型。④从动力因素来看,动力开发不充分问题突出,且地区间的主要动力差异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31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并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影响因素按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经济驱动和政府调控,并且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耀 曹俊杰 韩世东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整体的两系统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发展模式由新型城镇化主导、数字经济滞后转变为数字经济主导、新型城镇化滞后,耦合协调水平由中度失调转变为濒临失调;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劳动力质量、产业结构、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均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与劳动力质量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南北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正柱
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6年各省市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子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及其分维度总体上不高,但呈增长趋势;城镇化发展呈现东部区域大于中西部区域的空间特征。各省市协调发展度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主要集中在低度协调类;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东部区域大于中部区域大于西部区域空间格局特征。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 耦合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陆远权 张源
文章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基本公共服务系统和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利用Moran's I测度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效应,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总体基本公共服务系统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也仅由濒临失调过渡到勉强协调等级。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最高,上海属于良好协调,江苏和浙江属于初级协调,上游地区的贵州和云南耦合协调度最低,属于濒临失调。在城市层面,大致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长江经济带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并且具有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以“H-H”集聚和“L-L”集聚为主,“L-L”集聚区范围逐渐缩小。(3)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负向影响,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能力、金融发展水平对其具有正向影响,在上、中、下游地区,这种驱动作用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慧强 廉倩文 韩增林 弓志刚 李哲
基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城镇化质量、区域经济质量的发展变化特征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滞后于其它两个子系统发展,且滞后期大约为2年;②2008—2017年,我国各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总体比较稳定,且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明显;③从风险因子探测结果来看,人均GDP、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货物进出口总额是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来看,双因子交互作用要强于单独因子作用;④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是由基础设施支撑力、资源集聚力、经济拉动力、政府调控力、市场推动力、社会促进力等多元驱动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斌
想要发展新型城镇化,就必须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相同的理念,即保证速度和质量的平衡。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新型城镇化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各省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出各省之间的差距并作出评价。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绿色经济 σ收敛性分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穆哈拜提·帕热提 左停 周宁
构建由41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各子系统指标的权重以及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新疆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在1990—2014年间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系统中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的权重高于经济结构;城镇化系统中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权重明显高于产业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1990—2014年新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关系经历了从低度耦合到中度耦合再到高度耦合3个阶段。
关键词:
城镇化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新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冀红梅 王覃刚
本文基于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研究法,探析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绩效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总体来看,研究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绩效的耦合协调水平上升幅度较大,耦合协调关系逐渐优化,由“轻度失调”逐步演变为“良好协调”。从空间维度来看,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绩效耦合协调发展格局相对稳定,但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黄万状 石志浩 李雅丽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视角,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3—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两者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省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态势。其中,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处于全省首位,陇中地区与陇东南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全省各县域在基本失调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中乡村振兴发展滞后型均占大多数,不存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县域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平稳性,在局部空间依赖方向和空间增长过程中具有波动性较弱特征,受周边邻近城市溢出效应或虹吸效应相对较弱。县域自身耦合协调度受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影响程度较小,整体呈现出的高增长或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保持在一定的稳定态势,多数县域未发生跃迁,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转移惰性与路径依赖特征。(3)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产业二元性水平不利于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兴 李晓涵 何奇龙 马九杰
促进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厘清二者互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我国2014—2021年1625个县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并进行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结构;(2)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但整体耦合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东部高、其余区域低”的空间结构特征;(3)全国及各区域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二者相对发展状态不尽平衡;(4)教育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政府适当支持均能推动二者耦合协调发展,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引导,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居民素养提升方面,还需要因地制宜,最终推进各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玉鸣 张燕
如何协调高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及资源耗竭的关系涉及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承载,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于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18项指标构成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系统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值赋权法对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尚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低水平耦合阶段;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区域耦合强度与协调程...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 耦合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志营 李盛竹 李倩
对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网络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31个省份2011—2019年耦合协调度特征,探讨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011—2019年我国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网络化与城镇化综合水平呈波动性增长;各省份耦合协调度介于濒临失调和良好协调之间,"两极格局"现象突出;时间维度上,耦合协调度呈"W"型增长,上升与演进的速度缓慢;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分布与"胡焕庸线"基本吻合,整体上呈"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需持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大乡村地区网络化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更加公平。本文研究对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创新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一定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