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590)
2023(24048)
2022(20302)
2021(19139)
2020(15827)
2019(36519)
2018(36058)
2017(68383)
2016(37421)
2015(42301)
2014(42630)
2013(42235)
2012(39529)
2011(35868)
2010(36460)
2009(33718)
2008(33623)
2007(30360)
2006(27080)
2005(24805)
作者
(110281)
(92488)
(91478)
(87503)
(58844)
(44243)
(41716)
(35961)
(35067)
(33349)
(31442)
(31164)
(29625)
(29519)
(28889)
(28425)
(27417)
(27079)
(26515)
(26479)
(23219)
(22937)
(22553)
(21207)
(20725)
(20647)
(20628)
(20611)
(18795)
(18471)
学科
(156596)
经济(156426)
(103027)
管理(102827)
(79045)
企业(79045)
方法(62590)
(54842)
数学(53807)
数学方法(53138)
中国(47987)
(38859)
业经(36512)
农业(36142)
地方(35637)
(34816)
(31829)
(29680)
贸易(29656)
(28791)
(26899)
银行(26833)
(25771)
(25379)
金融(25375)
理论(24528)
(23431)
环境(23200)
技术(22925)
(22293)
机构
大学(536475)
学院(534815)
(218422)
经济(213570)
管理(201794)
研究(192632)
理学(171763)
理学院(169694)
管理学(166644)
管理学院(165661)
中国(147901)
科学(118153)
(117111)
(102053)
(100725)
(99303)
研究所(89673)
中心(87716)
(83806)
业大(81793)
财经(79270)
农业(77939)
北京(74998)
(73992)
师范(73293)
(72075)
(69342)
(66687)
经济学(65626)
(59570)
基金
项目(350581)
科学(274368)
研究(257547)
基金(252031)
(220765)
国家(218716)
科学基金(185393)
社会(161608)
社会科(152777)
社会科学(152734)
(136521)
基金项目(132001)
自然(118803)
教育(118676)
自然科(115961)
自然科学(115926)
(115537)
自然科学基金(113836)
编号(105904)
资助(103972)
成果(88752)
重点(79320)
(77623)
(77181)
课题(74557)
(71714)
创新(66981)
科研(66568)
国家社会(66437)
教育部(65910)
期刊
(252629)
经济(252629)
研究(165385)
中国(119848)
(96222)
学报(88791)
科学(81115)
(77682)
管理(74879)
大学(67150)
教育(67148)
农业(64817)
学学(62623)
(55890)
金融(55890)
技术(46934)
业经(42367)
经济研究(39604)
财经(38968)
(34146)
问题(33708)
(33514)
图书(29996)
(27345)
(26817)
技术经济(26031)
世界(25381)
科技(24930)
理论(24417)
现代(23769)
共检索到834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孟繁瑜  李呈  
历时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历程,一直伴随着"城镇化"与"农村建设"这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协调统一问题,而在改革面临深化之时,诸多矛盾再次聚集于此,出路焦点无一例外地落在衔接城乡的土地制度上。本文研究发现国家土地政策长期具有的城镇倾向,是导致我国城乡间土地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带有城镇倾向的土地政策存在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所能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效果形成抵消作用,因此对其的调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梳理我国土地政策城镇倾向的发展过程中,本文揭示了这种带来负外部性的倾向已形成政策路径依赖性,并通过对路径依赖内在机理的分析,找出其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和体制性约束因素,进而对破解路径依赖、扭转土地政策的城镇倾向提出了具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杰义  郑文哲  郑小碧  
本文运用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小城镇以及中心镇等研究成果,试图在对浙江200个省级中心镇开展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心镇支撑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互动的内在机理和实现条件,为制定符合我国各中心镇实际的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继云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以云南劳动力转移为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水平滞后、现行的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是两者不能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改革户籍与土地制度,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力保障权利、坚持多元城镇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原则、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等是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良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曾福生  吴雄周  刘辉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没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将失去客观基础;没有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将丧失原动力。坚持二者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但在其协调发展中存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城市群发展不充分、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运作乏力等多方面的问题,应从公共产品均衡机制、城市群发展机制、要素流动机制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等方面,促进我国目前的城乡统筹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史小宁  樊卫宾  
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两个重要方面,这些都与解决"三农"问题有关。长期以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机制得不到确立,呈现出诸多此消彼长的不协调态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造成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同时,又将体制性原因和现实的种种矛盾叠加在一起,导致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相悖而行。理顺这些关系对于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黄俐波  吕辉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经验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开始走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总结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我国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以及各专家学者提出的理论依据,从三方面阐述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联系—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联系紧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根据以及如何统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同发展。以更好的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互动,携手并进—共创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晓芬  
在全球面临气候和能源危机大环境下,我国作为一个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全球低碳环保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应以低碳理念视角,从政府引领低碳入手,强化农村居民低碳环保意识、农村低碳能源建设与利用到加快农村产业化步伐等方面,走出一条适合新农村建设的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化道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学云  史贤华  
农村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是农村与城市的边界由明确到模糊的过程。利用新农村建设平台和契机,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方面要素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加速增长,城市日益向郊区扩张,另一方面,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消费心理影响着农村,最终实现城乡融合。通过城市郊区化——建设"农村特色的新城镇"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城镇特色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城乡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一体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培  
文章使用异质面板数据模型对城镇化与CO2排放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样本中是否包含中国,收入、人口和能源密度对CO2排放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但是在样本中包含中国的情况下,城镇化的弹性系数却由不显著变为显著,这一方面说明就全球范围来看,城镇化对于CO2排放的影响可能存在着相互抵消的因素,其既可以通过工业化增大环境的压力,也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来减轻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其城镇化对于环境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谷人旭  钱志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韦廷柒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城镇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体制基础,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城镇化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者互相联系,相互促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继威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的非协调性问题开始显现,引致了诸如耕地资源流失、土地资源闲置与低效利用、人口与土地的空间匹配失调等问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分析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探索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对于促使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良性、和谐发展、减少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云  王秀芬  王春光  
[目的]旨在研究青海省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发展与差别化土地政策的关系。[方法]采用Logistic模型预测了青海省城镇化水平;运用系统相对状态发展模型对城镇建设用地增量变化率与城市化速率进行耦合分析,分析重点区域及典型城镇其城镇发展与差别化土地政策的协调度。[结果](1)青海省东部地区和柴达木盆地地区发展最好,城镇化水平最高;(2)青海省东部地区和柴达木盆地地区的差别化土地政策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东西部城市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需尽快完善未利用地开发激励机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引导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结论]差别化土地政策是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青海省应在分析政策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傅超  刘彦随  
我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远大于人均总建设用地量,存在"两栖占地"现象。文章构建了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和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两个指标,刻画我国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的关系;采用2000和2009年各省人口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测算省际人口城镇化率(PUI)和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利用SPSS软件分析LUNI和PUI之间的相关性,对省际2009年PUI、LUNI、LPUH数据进行了多因素快速聚类分析;运用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系数进行各省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和2009年LUNI与PU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8和0.686,相关性下降;5个聚类类型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形成5个地域类型区;空间自相关分析也显示LPUH热点区的存在。进一步讨论了导致城镇化和土地利用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提出了以健康城镇化为导向的协调发展策略。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佩卿  
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新农村建设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联系和路径选择的分析,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融入新型城镇化,要以城镇建设的理念改造提升农村,以城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共同统一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基于此观点,本文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即应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总体布局,着力从建立以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等五个方面系统推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