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93)
- 2023(14185)
- 2022(11716)
- 2021(10763)
- 2020(9169)
- 2019(21504)
- 2018(20943)
- 2017(40551)
- 2016(21670)
- 2015(24544)
- 2014(24407)
- 2013(24410)
- 2012(22717)
- 2011(20280)
- 2010(20422)
- 2009(19120)
- 2008(18849)
- 2007(16818)
- 2006(14953)
- 2005(13773)
- 学科
- 济(99395)
- 经济(99301)
- 管理(57346)
- 业(56875)
- 企(44011)
- 企业(44011)
- 方法(42255)
- 数学(37307)
- 数学方法(36996)
- 中国(30302)
- 农(28011)
- 财(24526)
- 业经(20451)
- 贸(20237)
- 贸易(20225)
- 易(19683)
- 学(19555)
- 地方(19384)
- 制(19145)
- 农业(18510)
- 银(15619)
- 银行(15572)
- 融(15165)
- 金融(15163)
- 行(14949)
- 体(13749)
- 务(13661)
- 财务(13631)
- 财务管理(13596)
- 和(13460)
- 机构
- 大学(316386)
- 学院(312460)
- 济(141527)
- 经济(139086)
- 管理(116061)
- 研究(113948)
- 理学(99551)
- 理学院(98368)
- 管理学(96763)
- 管理学院(96151)
- 中国(87633)
- 京(67547)
- 科学(66418)
- 财(64625)
- 所(57771)
- 农(53266)
- 研究所(52286)
- 财经(51363)
- 中心(51036)
- 经(46835)
- 江(46574)
- 经济学(46220)
- 业大(43889)
- 北京(43232)
- 经济学院(41744)
- 范(41743)
- 农业(41580)
- 师范(41344)
- 院(40609)
- 财经大学(38156)
- 基金
- 项目(203723)
- 科学(161393)
- 基金(150809)
- 研究(149335)
- 家(131849)
- 国家(130817)
- 科学基金(111205)
- 社会(98591)
- 社会科(93457)
- 社会科学(93429)
- 基金项目(78710)
- 省(76058)
- 自然(69285)
- 教育(68216)
- 自然科(67774)
- 自然科学(67755)
- 自然科学基金(66592)
- 划(65117)
- 资助(61705)
- 编号(58635)
- 成果(48698)
- 部(47225)
- 重点(46667)
- 发(44936)
- 国家社会(42383)
- 创(41906)
- 课题(40816)
- 教育部(40729)
- 创新(39372)
- 科研(39064)
- 期刊
- 济(157438)
- 经济(157438)
- 研究(99387)
- 中国(62700)
- 财(50110)
- 学报(49239)
- 农(49046)
- 科学(45745)
- 管理(42973)
- 大学(37611)
- 学学(35107)
- 农业(32666)
- 教育(31642)
- 融(30320)
- 金融(30320)
- 经济研究(27821)
- 财经(26397)
- 技术(25296)
- 业经(24128)
- 经(22950)
- 问题(21477)
- 贸(19390)
- 业(18915)
- 世界(16941)
- 国际(16616)
- 技术经济(16136)
- 统计(15318)
- 版(14719)
- 商业(14692)
- 图书(13760)
共检索到4777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晓波
扩大消费增长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面对传统经济增长动力减缓实现经济再平衡的共识性政策,而城镇化被视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应从理论和经验证据关联的角度认识城镇化和扩大消费增长,以期为经济再平衡的政策工具提供行动指南。基于一个库兹涅茨结构分析和锲入城镇化的消费模型,并结合中国数据综合分析中国城镇化和扩大消费增长,分析表明两者间存在显著结构关联。
关键词:
城镇化 扩大消费 结构分析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程莉 滕祥河
本文在研究人口城镇化质量、消费扩大升级对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1978-2014年相关数据,对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效应及消费需求传导下人口城镇化质量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人口城镇化质量对消费需求扩大具有正向影响,但受制于消费环境等因素,这一作用效应并非完全显著;人口城镇化质量具备提升消费结构的基础,关键在于释放前期累积的负面效应;人口城镇化质量与经济增长基本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存在通过消费传导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但受制于过去粗放外延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种正向传导机制发生扭曲,正向促进作用逐渐被负面影响替代。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付荣 伍湘凌
本文利用熵值法对中国城镇化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综合城镇化水平与消费水平的依存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最终消费率呈指数递减趋势下降,而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呈指数递增趋势不断上升;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四个动力因子均对居民消费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土地城镇化的作用最强。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吴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新发展理念"。城镇化的"新发展"也应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创新,但要素、体制、各类利益主体的生产关系构成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模型化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后备军和土地后备军分别主导的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并着重探讨了农村土地产权性质变更带来的生产关系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以及土地后备军对产业后备军替代的可持续性。文章指出,需要把这些发展的力量和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找到一条成本代价更低、发展模式更多元、利益关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吴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新发展理念”。城镇化的“新发展”也应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创新,但要素、体制、各类利益主体的生产关系构成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模型化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后备军和土地后备军分别主导的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并着重探讨了农村土地产权性质变更带来的生产关系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以及土地后备军对产业后备军替代的可持续性。文章指出,需要把这些发展的力量和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找到一条成本代价更低、发展模式更多元、利益关切更倾向广大劳动人民的城镇化道路,让城镇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永动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日东 苏梽芳
城镇化战略是“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我国1978~2004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建立反映城镇化水平和消费增长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累积效应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的累积效应,并且正向拉动效应的持续时间更长也更稳定。因此,在采用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扩大内需的政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妍 薛俭
选取了中国31个省市1990-2012年的城镇化率、人均GDP、就业人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基于面板数据的扩展生产函数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Hausman检验等一系列计量方法,对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效应的地区差异性进行了多维度的实证分析。分析显示,中国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整体上保持了高度正相关性,且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性。提出了对解决区域协调性发展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模型 区域差异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子联
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农地制度、户籍制度和支农政策的调整为农民增收带来了机遇。机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而制度调整的"增收效应"表现在:第一,由农地使用权期限的延长所带来的"收益保障效应"和"成本分摊效应"促进了农民增收,但该效应的发挥应以土地流转机制的完善为前提;第二,城乡分割的长期存在使得户籍放松政策难以发挥"增收效应",后续政策应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第三,财政金融支农政策通过对经营环境改善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投入,促进了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第四,相较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而言,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南北地区差异"更为明显,且南方农村具有较强的"增收效应...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民增收 户籍管制 农地制度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子联
城镇化建设及其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扩大是构建中国经济增长长效机制的主要动力之一。运用全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所带来的消费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人口城镇化带来了消费需求总量的扩大,但土地城镇化所带来的总量效应不明显;第二,统计制度和户籍管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人口城镇化与居民消费率的关系有悖于常理,人口城镇化抑制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第三,城镇化进程中开放程度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都能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产业支撑对消费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第四,人口城镇化引致了政府消费支出的增加,土地城镇化则为政府消费支出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苏剑 贺明之
本文基于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结合世界上其他国家城镇化情况,建立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着重以定量的方式来对我国建国60多年来城镇化进程进行解读。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因素决定的是自然城镇化率,而非经济因素决定的是实际城镇化率对自然城镇化率的偏离。当前,城镇化作为我国的政策工具的政策空间的大小在六个百分点到七个百分点之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妍 薛俭
文章选取我国1978~2012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预测分析对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两变量的依赖程度,一个内生变量对由误差项所带来的冲击,以及每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程度等多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两者相互冲击时在前期呈现出波动,随后趋于稳定。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VAR模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蒋冠 霍强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双核。中国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可以作为新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理论层面,经济增长通过收入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则通过投资拉动机制、消费刺激机制、产业优化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实证层面,选取1978~2012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长期的均衡关系;选取200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全国和东、中、西部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泰尔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化的省际差异总体呈现缩小趋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朱孔来 李静静 乐菲菲
以我国1978—2009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反映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为了弥补时间序列数据只包含时间和指标两维信息的缺陷,进一步采用2000—2009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面板数据,利用横截面、时间和指标三维信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运用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得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从弹性角度分析,认为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维持7.1%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VAR模型 面板数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婷
文章构建以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为解释变量,以消费、投资为控制变量的经济增长解释模型,并采用1996~201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主要通过投资传导促进经济增长,没有形成对消费的推动。从时间上看,2007年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后,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明显提升,尤其是开启对消费的传导,空间城镇化通过投资传导对经济的促进效应也明显提升。从空间上看,东部人口及空间城镇化主要通过投资传导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除中部人口城镇化通过投资传导略拉动经济增长外,其余人口城镇化作用均不显著,另外,空间城镇化虽然也能通过投资传导促进经济增长,但仍不足以抵消通过消费传导产生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总体影响 时空分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钟万玲
城镇化、就业和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并且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差异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本文基于新时代背景,对新型城镇化、多元化就业与扩大消费的关系进行研究,结论认为:新型城镇化、多元化就业与扩大消费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三者关系依赖的主导力和关系结构存在差异。本文认为建立新型城镇化、多元化就业和扩大消费的良性、可持续协调发展机制,必须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精准投资,丰富多元化就业的内涵,并做好各个发展阶段的衔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