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03)
2023(20348)
2022(17278)
2021(16414)
2020(13876)
2019(32191)
2018(31674)
2017(60154)
2016(32970)
2015(37536)
2014(37742)
2013(37284)
2012(34200)
2011(30549)
2010(30501)
2009(28103)
2008(27989)
2007(24489)
2006(21133)
2005(18962)
作者
(95018)
(79554)
(78596)
(75480)
(50439)
(37975)
(36174)
(31187)
(30128)
(28387)
(26835)
(26748)
(25308)
(25122)
(24607)
(24536)
(24019)
(23635)
(22778)
(22662)
(19720)
(19560)
(19308)
(18083)
(17893)
(17652)
(17548)
(17492)
(16087)
(15827)
学科
(134531)
经济(134382)
管理(95420)
(89794)
(73878)
企业(73878)
方法(61524)
数学(53860)
数学方法(53168)
(41841)
中国(38471)
(37318)
(29579)
业经(29430)
地方(27283)
(26251)
(25518)
贸易(25505)
(24781)
农业(24349)
(23640)
财务(23550)
财务管理(23481)
企业财务(22282)
理论(21474)
(20628)
银行(20566)
(20249)
环境(19654)
(19510)
机构
大学(468374)
学院(465306)
(187599)
经济(183616)
管理(180631)
研究(158814)
理学(156216)
理学院(154428)
管理学(151462)
管理学院(150632)
中国(120346)
(100682)
科学(99653)
(90581)
(80781)
(78546)
研究所(73485)
中心(72351)
业大(70618)
财经(69843)
(68471)
北京(63814)
(63481)
农业(61539)
(61256)
师范(60658)
(57708)
经济学(57015)
(54676)
财经大学(51758)
基金
项目(316127)
科学(247444)
基金(229262)
研究(228468)
(200741)
国家(199101)
科学基金(170145)
社会(143302)
社会科(135731)
社会科学(135696)
(122407)
基金项目(120964)
自然(111258)
自然科(108701)
自然科学(108669)
自然科学基金(106675)
教育(105430)
(103616)
资助(95472)
编号(92912)
成果(75918)
重点(71107)
(69771)
(66901)
(64779)
课题(64281)
科研(60928)
创新(60575)
教育部(59499)
国家社会(59223)
期刊
(202669)
经济(202669)
研究(136255)
中国(93328)
学报(76827)
(72866)
(71439)
科学(69323)
管理(64611)
大学(58032)
学学(54413)
教育(50022)
农业(48893)
技术(40579)
(38455)
金融(38455)
财经(34025)
经济研究(33437)
业经(32692)
(29122)
问题(26994)
(26072)
图书(24487)
(23009)
技术经济(22426)
统计(22160)
(21968)
科技(21466)
理论(21321)
资源(20653)
共检索到6874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莹  杨芳玲  
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系统的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与土地财政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由失调衰退—过渡—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从区域层面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区域内部协调度差异较小,土地财政相对于城镇化发展表现为"滞后—超前—同步"的演变特征;中部地区协调度及其内部均衡性次于东部,土地财政主要由超前型向滞后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法威  许恒周  王姝  
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入手,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实证检验全国及三大区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规律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出现了积极的改进,但在各区域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σ收敛性检验则表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并不大,且有收敛趋势。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敏   郭广钰  
【目的】研究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交互关系,旨在探索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区域协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方法】从“人口–社会–经济–空间”和“规模–压力–治理–效率”8个维度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其涵盖的9个城市及上海市16个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城市和上海市辖区两个层面,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定量揭示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1)2011—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从“基本协调”向“优化协调”演进的积极态势,但各地区发展水平和步调不均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差异性。(2)城市层面,以上海中心城区、苏州–无锡–南通以及舟山3个片区为中心辐射同步发展,呈现多片区发展的空间格局。(3)上海市辖区层面,上海市中心城区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优于上海市郊区,呈两极分化格局。【结论】2011—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但各地区差异较大,且空间分布不均衡。面对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错位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的差异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协同发展策略,为都市圈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薄文广   钱镱   屈建成   谭鑫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基于2003—2018年中国1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二者的交互影响及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随时间呈现向更高水平的耦合协调类型稳步优化趋势,空间上则呈现沿海地区城乡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内陆地区。(2)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在当期就对新型城镇化产生正向影响并且会持续较长时间;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和短期波动性,在长期表现为正向带动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发挥的带动作用要强于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相对于低水平发展地区,高水平发展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带动更强,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弱。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光勤  
文章构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度指标,衡量全国和各省区的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并通过模型量化其影响因素的具体效应。研究表明我国近二十年来,全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基本不协调,土地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通过对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大多数省份基本协调的年份只有一半左右,而且东部地区的协调度还不及中、西部地区;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影响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但作用没有产业结构明显,经济开放程度影响最少。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黄河东  
选取5项污染指标综合评价环境污染指数,利用2005—2014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对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呈反N型关系,"双拐点"位于人口城镇化率为29.74%和54.31%的点上;空间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黄河东  
选取5项污染指标综合评价环境污染指数,利用2005—2014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对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呈反N型关系,“双拐点”位于人口城镇化率为29.74%和54.31%的点上;空间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星  
依据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将我国29个省(区)分为三个组别,利用STIRPAT模型考察了我国整体和处于不同城镇化发展质量阶段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整体和城镇化质量低的地区,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呈N型曲线关系;城镇化质量高、中地区,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呈倒N型曲线关系。情景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碳排放量的约束条件下要实现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预期发展目标,须提高能源利用技术,降低能源强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高立  王雪琪  李发志  邹伟  
在界定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动态修正的协调度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会城市2004—2015年的人口、土地数据测算出各省会城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实证分析了房地产经济对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国省会城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虽然呈逐年增长态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且协调度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2)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协调度增长速度最慢,区域间协调度差距也最大;(3)不管在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增长都能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这种促进效果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4)除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之外,房地产经济其余相关变量对东、中、西地区城镇化协调度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同,对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城镇化协调发展政策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万里  刘胡皓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而中国目前以土地扩张为代表的空间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地非协调问题的产生与作为新型城镇化推动者的地方政府的行为紧密关联。首先,在纵向维度政府间关系下,为创造政绩而获得晋升、为获取财政收入以减轻财政压力,使"晋升锦标赛"与"财政锦标赛"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以土地为载体的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空间城镇化的"动力源"。其次,从横向维度看,企业、城市户籍居民、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形成了基于利益关系的并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利益铁三角和超级利益铁三角,激励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空间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现实梗阻。最后,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耦合背景下,理性的地方政府将土地作为商品化的交易空间,在获取土地出让收入的同时亦衍生出以土地为主的融资模式,导致中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向外建设"而不是"向上建设"的非均衡化路径,人地非协调城镇化的问题被进一步强化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田逸飘  张卫国  刘明月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13年我国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内呈平稳上升态势,但整体协调性较差,属于较不协调水平,且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阶梯式分布特点,依次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并且在空间上总体呈逐步优化态势;经济发达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度差距随时间逐步缩小,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度差距随时间呈逐步扩大之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田逸飘  张卫国  刘明月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13年我国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内呈平稳上升态势,但整体协调性较差,属于较不协调水平,且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阶梯式分布特点,依次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并且在空间上总体呈逐步优化态势;经济发达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度差距随时间逐步缩小,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度差距随时间呈逐步扩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岩  董慰  王乃迪  丁拓  董禹  
特色文化城市是结合地域自身文化特质打造的,具有文化个性精神的城市。首先,构建特色文化城市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确定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然后,对中国的广州、苏州、成都、郑州和哈尔滨5个案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两大系统的联动发展情况。结果表明5个城市两大系统发展均为上升态势,属于协调耦合型,具有高度相关的良性耦合关系,且尚未达到高度协调的促进发展状态。最后,提出引导两大系统向高度协调有序方向发展的对策。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唐晓灵  刘越铭  
基于我国2005~2017年统计数据,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建筑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社会、生态城镇化;建筑工业化与经济、社会城镇化协调度较高,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出现一定偏离;建筑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与建筑工业化互动效应显著存在短期的因果关系,而生态城镇化对建筑工业化的影响则相对滞后。据此,从加强并利用二者互动效应、缩短滞后期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有金  孔令池  李言  
构建了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了28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放缓;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压力及生态环境状态的发展存在短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的干预程度均产生了正向驱动效应;人口规模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