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68)
2023(15768)
2022(13442)
2021(12630)
2020(10607)
2019(24438)
2018(23942)
2017(45739)
2016(25143)
2015(28296)
2014(27921)
2013(27767)
2012(25323)
2011(23028)
2010(22706)
2009(20788)
2008(20259)
2007(17457)
2006(15328)
2005(13317)
作者
(75164)
(62637)
(62354)
(59162)
(39881)
(29976)
(28016)
(24706)
(23965)
(22198)
(21485)
(21325)
(19964)
(19808)
(19422)
(19276)
(18755)
(18686)
(17983)
(17825)
(15806)
(15353)
(15089)
(14225)
(14054)
(13826)
(13811)
(13671)
(12676)
(12522)
学科
(99532)
经济(99410)
管理(66947)
(65120)
(51479)
企业(51479)
方法(46686)
数学(40938)
数学方法(40525)
中国(29555)
(28220)
(23760)
(23232)
业经(21408)
(20806)
贸易(20797)
(20269)
农业(19246)
地方(18433)
(16780)
环境(15920)
(15294)
理论(15218)
技术(15004)
(14365)
银行(14291)
(13895)
(13861)
金融(13858)
财务(13831)
机构
大学(364546)
学院(359247)
(145655)
经济(142880)
管理(139044)
研究(128359)
理学(121815)
理学院(120357)
管理学(118170)
管理学院(117543)
中国(93290)
科学(82869)
(78250)
(68178)
(66217)
(62160)
研究所(61458)
业大(59898)
中心(55701)
农业(54132)
财经(51410)
(50122)
北京(49394)
(47763)
师范(47198)
(47134)
(46028)
经济学(44754)
经济学院(40472)
(40065)
基金
项目(255087)
科学(199467)
基金(186751)
研究(178891)
(167037)
国家(165707)
科学基金(139741)
社会(113917)
社会科(107923)
社会科学(107896)
基金项目(99377)
(97157)
自然(92928)
自然科(90807)
自然科学(90774)
自然科学基金(89171)
(84076)
教育(81282)
资助(76899)
编号(70119)
重点(57759)
(56511)
成果(56399)
(54220)
(52668)
科研(49457)
创新(49305)
课题(48595)
计划(48207)
国家社会(47669)
期刊
(151894)
经济(151894)
研究(102908)
学报(67542)
中国(66229)
(61845)
科学(59785)
大学(49616)
管理(48262)
学学(47025)
(43763)
农业(42949)
教育(35709)
技术(27190)
(26545)
金融(26545)
经济研究(25555)
财经(24751)
业经(23906)
(22654)
(21242)
问题(20326)
(18543)
科技(18526)
业大(18153)
图书(17813)
资源(16877)
(16829)
技术经济(16715)
理论(16007)
共检索到511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军  王广州  
文章利用全国调查数据,从微观视角分析中国城镇劳动力的延迟退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劳动力理想退休年龄的均值为54.88岁,低于法定退休年龄,总体呈略微提前退休的倾向;(2)劳动力延迟退休意愿普遍不高,具有延迟退休意愿的比例仅为15%左右,其中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白领"和中等收入群体为典型特征的中产阶层延迟退休意愿最低;(3)男性65岁和女性60岁是当前各自意愿延迟退休年龄的上限,推行男女同龄退休的时机尚不成熟;(4)在影响延迟退休意愿的诸多因素中,现有养老保险制度会抑制劳动力的延迟退休意愿,而良好的健康状况、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家庭福利水平则会对延迟退休意愿提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倩倩  陈鹏军  
针对中国现行男女差龄退休制度,本文以2014年"退休年龄问题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青海、西藏、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除外)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到的3 889个样本为研究对象,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人、家庭、工作和其他四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城镇职工同龄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和年龄对男女同龄退休意愿有显著影响,女性比男性反对同龄退休的比率更高,并且持反对态度的几率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婚姻状况、家庭负担、月收入水平、岗位性质和工作满意度等因素与职工同龄退休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延迟退休意愿及其相关因素对同龄退休亦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为延迟退休方案的制定和保护女性劳动就业权益,维护性别平等和女性平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琳  管政豪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口预期寿命越来越长,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面临着延迟退休的选择。从短期来看,延迟退休对待业者尤其是年轻劳动力会产生挤占效应,对老年劳动者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可能会使退而不休问题更加突出。但从长期来看,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劳动力供给困境,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延迟退休意见并不统一,主要是围绕着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否有利,是否会加剧当前劳动者就业难局面。但当延迟退休已是不可避免的全球趋势时,应该放下争论,通过加强就业引导、转变劳动者培养思路、加快相关劳动政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箴薇  宋德玲  
为分析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运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延迟退休对整体就业率及年轻劳动力就业率的影响均为正,其中,对年轻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其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延迟退休会通过影响消费以及就业密度等中介机制促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加更多的岗位需求,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因此,为优化就业结构,延迟退休的方案要在正确估计其政策效应的基础上实行,以此降低改革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波动性,减少各类劳动力群体的福利损失。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永梅  方晓伟  
文章以浙江地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35~59周岁的城镇中青年人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年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就业状况对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最显著;在单位处于中层职位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延迟退休的意愿更强烈;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更倾向于延迟退休;女性比男性的延迟退休意愿更强;人力资本状况、年龄、工作满意度对延迟退休意愿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永梅  方晓伟  
文章以浙江地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3559周岁的城镇中青年人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年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就业状况对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最显著;在单位处于中层职位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延迟退休的意愿更强烈;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更倾向于延迟退休;女性比男性的延迟退休意愿更强;人力资本状况、年龄、工作满意度对延迟退休意愿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路春艳  张景鸣  
文章基于全国城镇职工的问卷调查,通过列联表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特征和工作特征4方面分析了不同职工群体延迟退休意愿。结果显示身体健康、学历高、收入高、岗位级别高的高资本存量职工更愿意延迟退休。进一步采用Logistic模型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延迟退休意愿影响的大小和程度,全样本和分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都显示出学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岗位级别越高的城镇职工越愿意延迟退休。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要考虑健康状况、岗位级别和学历等有显著影响的因素,统筹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达到相对公平,以期得到社会公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封进  胡岩  
文章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劳动力的提前退休行为。结果表明,失业或下岗可能性越大的个体提前退休的可能性越高;失业可能性增加1个百分点,男性提前退休的概率增加约0.25个百分点,女性提前退休概率增加约0.32个百分点。另外,健康状况是女性提前退休的一个动因,但并不是男性提前退休的原因;对女性而言,子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更有可能选择提前退休。文章指出当前养老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失业保险的功能,因此需要改革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政策,同时加强失业保险的保障力度,完善就业保障政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丽莉  乔雪  
本文沿用经典的代际交叠模型,将个体生育和退休决策内生化,分析放开"一孩"和延迟退休政策对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与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吻合,模型中家庭内部进行的收入转移仍是养老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子女的生育决策类似于一种投资行为。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延迟退休政策对生育决策的影响取决于子女在消费品和投资品属性上的强弱,而放开一孩政策使人们愿意提早退休。此外,基于中国经济校准后的动态模拟结果显示,相对于完全放开生育控制,实行"二孩"政策会降低生育的收敛速度,生育成本上升会显著降低居民的生育意愿,延迟退休也会部分抵消放开一孩的政策效果,从而制约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增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鹏军  张寒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研究我国职工的延迟退休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表明女性职工、有配偶职工、企事业单位职工、体力劳动者及非领导岗位职工对延迟退休的抵触态度较为强烈,身体健康状况越好、家庭需要抚养的人口数越少、收入水平越高,以及感受工作强度与压力越小、对工作或岗位越喜欢、对工作环境与工作待遇越满意的职工就越能接受延迟退休政策。据此建议:在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之前应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降低职工的工作压力,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透明性;在启动延迟退休改革时,应兼顾各方诉求,采用渐进的、灵活的、能够体现职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权的退休制度设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杜航  
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市场存在着长期性、短期性、正面性与负面性的多方面影响。正面影响是延长人力资本回收期,增加适龄劳动人口;负面影响是阻碍就业进程,不利于供给市场的良性发展;长期影响在于缓解劳动力不足;短期影响在于弱化老年劳动者地位。因此,需要从"弹性"角度、权利保障角度与统筹兼顾角度,推动延迟退休政策发展,促进我国劳动力供给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志远  张铭洪  
本文首先利用Welch指数计算年轻劳动力和老年劳动力之间的职业替代性。结果表明,这两部分群体之间的职业替代性较差。进一步地,通过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发现,总体上老龄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有助于促进年轻劳动力的就业率,且该促进作用主要是来源于高学历老龄劳动力的增加,低学历老龄劳动力的增加对年轻劳动力的就业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邹铁钉  叶航  
本文从养老金亏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动效应出发,为延迟退休方案的选择机制构建了一个数理模型,并对分类延迟退休和普遍延迟退休的经济效率和政治可行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延迟退休时间的长短和延迟退休的类型到底该如何选择,取决于养老金亏空降解效果的好坏、就业挤出效应的大小以及政治可行性的高低。从延迟退休的政策效果来看,轻度延迟退休要好于深度延迟退休,分类延迟退休要好于普遍延迟退休。而参保者的人力资本状况及其个体差异性所带来的工资率和工作成就感的差异则是政策效果不一致性的根本原因。根据人力资本积累规律和劳动力供求情况分类延迟参保者的退休时间,会取得更好的养老金亏空降解效果,对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冲击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庆伟  张元萍  
文章基于2013年CHARLS微观数据,选取已经领取政府机关(公务员)退休金、事业编制退休金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退休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退休收入与延迟退休决策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不均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其他养老保险发展相对滞后;退休收入与农业户口、退休工人身份显著负相关,与退休前政府事业单位性质、退休前收入、退休后继续工作显著正相关;女性退休人员、政府机关退休人员倾向退休后停止工作,身体健康、正常退休、收入较高的人员倾向于退休后继续工作。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万  
本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截面宏观数据分次估计了中国城镇劳动者15-59岁分年龄组的产出弹性,所获得的"产出效率-年龄"特征曲线呈倒U型。总样本显示,2000年产出效率最高年龄组为45-49岁,尽管曲线右端下沉,但显示高龄组依然有较高效率;2010年产出效率最高年龄组为30-34岁,曲线右端进一步"下沉",反映高龄组的相对效率有所下降。东部地区最有效率者越来越集中于年轻组,中西部地区最有效率群组的年龄有所提高。鉴于工资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效率,根据CGSS(2002-2012)各年份数据所刻画的"工资-年龄"特征曲线变化,恰好反映十年间高龄组相对工资水平在下降,这应能说明上述总样本结论的可信。未来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时,可考虑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临近退休的劳动者产出效率的持续变化,尽量使延迟节奏与他们的产出效率改善状况相一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