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67)
- 2023(16472)
- 2022(14129)
- 2021(13351)
- 2020(11290)
- 2019(26301)
- 2018(25918)
- 2017(49747)
- 2016(27232)
- 2015(30833)
- 2014(30650)
- 2013(30242)
- 2012(27456)
- 2011(25055)
- 2010(24919)
- 2009(22753)
- 2008(22214)
- 2007(19207)
- 2006(16738)
- 2005(14653)
- 学科
- 济(112173)
- 经济(112053)
- 管理(74111)
- 业(69646)
- 企(56577)
- 企业(56577)
- 方法(53341)
- 数学(47308)
- 数学方法(46574)
- 中国(30338)
- 农(28953)
- 学(25294)
- 财(24821)
- 业经(22960)
- 贸(21942)
- 贸易(21932)
- 易(21373)
- 地方(19547)
- 农业(19270)
- 制(18209)
- 理论(17714)
- 环境(16669)
- 和(16522)
- 技术(16222)
- 银(15723)
- 银行(15648)
- 融(15045)
- 金融(15042)
- 务(14981)
- 行(14956)
- 机构
- 大学(392864)
- 学院(389044)
- 济(155666)
- 经济(152598)
- 管理(151115)
- 研究(135549)
- 理学(132266)
- 理学院(130728)
- 管理学(127989)
- 管理学院(127330)
- 中国(99549)
- 科学(87833)
- 京(84276)
- 农(71582)
- 所(69695)
- 财(66942)
- 研究所(64593)
- 业大(63971)
- 中心(59676)
- 农业(56793)
- 财经(55092)
- 江(54349)
- 北京(53236)
- 范(51189)
- 师范(50582)
- 经(50366)
- 院(48621)
- 经济学(47522)
- 州(43874)
- 经济学院(42956)
- 基金
- 项目(273694)
- 科学(213834)
- 基金(199618)
- 研究(191570)
- 家(177958)
- 国家(176566)
- 科学基金(149506)
- 社会(120743)
- 社会科(114489)
- 社会科学(114457)
- 基金项目(105517)
- 省(105183)
- 自然(100229)
- 自然科(97975)
- 自然科学(97943)
- 自然科学基金(96166)
- 划(90514)
- 教育(88374)
- 资助(83656)
- 编号(75706)
- 重点(61961)
- 成果(60699)
- 部(60295)
- 发(57603)
- 创(56480)
- 科研(53098)
- 创新(52855)
- 课题(52692)
- 计划(51789)
- 教育部(50901)
- 期刊
- 济(161754)
- 经济(161754)
- 研究(110515)
- 学报(71124)
- 中国(70321)
- 农(64477)
- 科学(63206)
- 管理(53160)
- 大学(52552)
- 学学(49783)
- 财(47958)
- 农业(44730)
- 教育(40422)
- 技术(31751)
- 融(29355)
- 金融(29355)
- 经济研究(27747)
- 财经(26261)
- 业经(25752)
- 业(23880)
- 经(22555)
- 问题(21255)
- 科技(19711)
- 版(19704)
- 图书(19090)
- 业大(19069)
- 技术经济(18620)
- 统计(18473)
- 资源(17456)
- 贸(17417)
共检索到552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黄敬婷 吴璟
本文基于人口普查数据,首次对城镇地区住房拆除规模进行定量测算。结果显示,2001—2010年间全国层面城镇住房累计拆除规模达到0.33亿套,由此引发的被动需求对同期我国城镇新增住房需求的贡献度高达41.10%,成为推动该时期住房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由283个地级以上城市住房拆除率的差异切入,对影响城镇住房拆除规模的主因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住房建筑质量、土地开发强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镇住房拆除规模的关键因素。预测显示,由于整体建筑质量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2011—2020年间全国范围内城镇住房拆除规模将呈稳中趋降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未来的新增住房需求,成为住房市场转入"新常态"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住房拆除 人口普查 住房需求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彦斌 陈小亮
本文基于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设计了中国城镇住房需求的估算方案,发现中短期内人口老龄化不会导致中国城镇住房大量过剩。城镇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将在未来20年~30年助推中国城镇住房需求持续增加,这将使得人口老龄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负面冲击直到2045年以后才能逐渐显现出来。通过降低住房持有不平等程度来解决中国城镇住房供需不匹配问题,可能比单纯增加住房供给更有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光玉 洪璐
本文利用完全信息混合战略动态博弈方法对中国城镇住房市场销售者与购买者交易过程进行博弈分析。根据精炼纳什均衡解,在销售者预期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住房最优定价由销售者交易时间贴现因子决定,且与贴现因子呈反向变化关系;在预期市场条件变化情况下,最优定价由贴现因子与市场条件变动系数共同决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恩平
文章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个人(或家庭)生命周期存在一个特定的购房年龄,社会人口也存在一个特定的住房需求密集年龄段,并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城镇住房需求密集年龄人口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人口对商品住房的需求存在20~28岁、39~48岁两个需求密集年龄段,并且城镇住房需求密集年龄人口呈现以2014年为拐点急剧转换的倒V形变化趋势。计量分析结果也表明,城镇住房需求密集年龄人口的变化对住房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2014年之前住房密集年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住房需求和住房价格的快速增长,2014年之后住房需求密集年龄人口的快速下降也将导致住房需求的快速萎缩和住房价格的急剧调整。
关键词:
住房需求 分年龄人口 城镇化 生命周期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严建辉
对我国的城镇住房制度进行改革的最初构想是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提出的。10年来,经过理论上的不断探索,实践中的不断尝试,而今这一构想将要在全国全面实施了。人们不禁要提出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房改?房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怎样进行房改?在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要向大家推荐一本新书——《中国城镇住房:理论、实践与改革思路》(以下简称《住房》,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这是由湘潭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蔡德容同志花了10年功夫写成的一部关于住房改革的力作,也是他对住房改革所献的一份厚礼。读一读这本书就会发现,不仅我对它的这番评价并非言过其实,而且它比较公正客观地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正图 杨维刚 马立政
城镇住房供给侧结构性变迁的客观原因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主观原因是住房供给的理念变迁;住房理念变迁引致住房制度变迁,住房制度变迁引致住房金融变迁,住房制度变迁和住房金融变迁引致住房民生改善的变迁,住房制度变迁、住房金融变迁、住房民生改善变迁正是关于中国住房供给侧结构性变迁的核心内容。因此,基于现代经济学的住房供给一般原理和历史经验,本文阐述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住房供给制度的历史演进、金融支持、民生改善,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住房供给侧结构变迁带来的相关成就,最后以上海市为例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城镇住房 制度演进 金融支持 民生改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璟 徐曼迪
本文围绕城镇家庭户自然增长、城镇家庭户机械增长和城镇存量住房拆除三项需求来源,设计了基于人口普查等公开统计数据定量测算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的系统性方法,对2001—2010年和2011—2015年间全国和各省份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期间新增住房供需关系经历了从基本均衡向供过于求的变化,同时存量住房拆除引致的被动需求取代城镇家庭户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引致的主动需求,成为新增住房需求的最主要来源。东、中、西部省份在新增需求规模、新增供需比、需求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还进一步对2021—203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由于三项需求来源均趋于下降,2021—2025年和2026—2030年间全国年均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预计将较2011—2015年间分别下降33%和53%。本文设计的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测算方法和预测思路能够为各级政府"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房地产企业战略制定等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平 麻宝斌
居民住房政策偏好是住房政策设计与调整的依据,会受到客观和主观层面的因素影响。本文基于一项全国问卷调查数据,从客观和主观层面对城镇居民住房政策偏好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客观层面的个人年收入水平、主观层面的房价满意度等因素都会对住房政策偏好产生影响。个人年收入水平越高,就越认为应当对房价进行干预;对房价的接受程度越高,就越不倾向于支持对房价进行干预。如果将房价偏高归因于监管不力,就越认为应当干预房价;如果将房价偏高归因于炒房,就越会支持对房价进行干预。如果对于房价的接受程度越高,就越不认为政府应当提供保障性住房。如果将房价上涨归因于土地政策不合理,就更为支持提供保障性住房;如果将房价偏高归因于政府监管不力,就越会支持提供保障性住房。相关发现对于住房政策的调整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
住房政策偏好 干预房价 提供保障性住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宋国学 王俊杰
一般认为,推动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增加。本文利用数学模型分析决定住房需求的因素,计算出了人均最佳住房面积,并提出了按家庭结构比例提供住房的方案。
关键词:
住房需求 人均住房面积 家庭结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涛 何宜庆
为从定量上了解城镇住房保障规模对商品房价格影响的变化规律,本文应用Granger因果分析理论确定了影响住房保障规模和商品房价格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构建了住房保障规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显示,住房保障规模增加10%可抑制商品房价格4.67%的上涨幅度,表明了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对商品房价格的抑制效应,并就如何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出了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菊芬 黄春晓
本文基于空间正义的视角,首先对我国1994年以来的城镇住房调控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然后从保障房供给、市场租赁、市场购房三个方面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空间正义的缺失,其中保障性住房调控力度虽大,但因数量有限、供给方式单一、位置偏远、分布过于集中而加剧了居住空间分异和弱势群体边缘化,公租房对夹心层缺乏吸引力,而对于租房市场的调控政策长期乏力,租客仍然属于市场租赁的弱势群体,房地产市场也是政策调控重点,但存在着房价—收入比例失衡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此外,住房调控领域空间正义的缺失也间接推动着住房私有化进程,这又进一步表现出政策调控的失衡。
关键词:
空间正义 城镇住房 批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满芝 刘贤贤
为探究人口规模、收入水平、消费倾向、节能政策和技术等因素对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基于拓展的STIRPAT模型并运用2000~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各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城镇生活能源强度、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总人口、政策综合力度6个因素的增长率每变化1%,将会引起城镇生活能源消费量增长率0.9322%、0.8537%、(0.559 2+0.169 2 ln DI)%、0.599 8%、0.408 0%、-0.012 0%的变化,表明除节能政策外,其余5因素均正向促进城镇生活能耗增长。其中生活能源强度对城镇生活能耗影响最大,节能政策虽会抑制城镇生活能耗增长,但作用较为微弱。政府需继续加强节能政策综合实施力度,从而实现生活能源消费领域的节能减排。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谢霄亭 马子红
基于城镇居民家庭特征变量和组织变量,采用CGSS2013数据,通过Logistic模型分析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获取概率和获取不同类型住房概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针对福利分房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居民的住房水平,但是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再分配权力资源对住房资源仍然保持着占有上的优势。非市场因素对居民住房的获取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拥有制度优势的城镇户口居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商业精英在优质住房获取的机会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应继续深化以市场配置资源的住房制度改革,也要积极探索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卢建新 苗建军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1997-2007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动态特征,并考察了城市因素对房价动态参数的影响。所得主要结论有:中国城市房价具有强序列相关和弱均值回归特征;住房使用成本、地区市场化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及其变化对序列相关系数有显著影响;真实收入及其变化、建造成本、地区市场化指数对均值回归系数有显著影响;各城市的房价动态参数拟合值几乎全部落入震荡收敛区内,东部城市房价的波动振幅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1999年后35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房价波动振幅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尤其是2007年的房价波动振幅出现了非正常增长,但波动频率变化幅度不大。
关键词:
城市住房价格 序列相关 均值回归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宇宙 李玉柱
文章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研究了中国及其4个直辖市在1995~2000年间的城镇住房差别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城镇住房自有率急速提升,住房条件普遍改善,职业类型和受教育程度对住房分配的影响日趋显著,住房改革的作用明显。住房方面的巨大差异反映了经济改革20年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在建立健全市场激励机制和扩大产出的同时,住房分配的差距也明显拉大,地区内与地区间的差异仍然显著。在住房市场的形成中,人口因素和制度因素比经济因素对住房消费与居住行为的影响更加显著。
关键词:
住房分配 住房改革 中国 直辖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