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03)
- 2023(4524)
- 2022(3722)
- 2021(3696)
- 2020(3117)
- 2019(7254)
- 2018(7000)
- 2017(13450)
- 2016(7080)
- 2015(8316)
- 2014(8012)
- 2013(8123)
- 2012(7280)
- 2011(6853)
- 2010(6556)
- 2009(6120)
- 2008(5997)
- 2007(5034)
- 2006(4593)
- 2005(4281)
- 学科
- 济(36595)
- 经济(36554)
- 方法(16040)
- 中国(15668)
- 管理(15383)
- 业(15047)
- 数学(15041)
- 数学方法(14978)
- 农(9759)
- 企(9743)
- 企业(9743)
- 贸(9067)
- 贸易(9062)
- 易(8956)
- 发(7735)
- 财(6715)
- 农业(6452)
- 发展(6438)
- 展(6434)
- 地方(6246)
- 环境(6141)
- 制(5980)
- 关系(5695)
- 人口(5525)
- 学(5514)
- 业经(5442)
- 出(5378)
- 银(5221)
- 银行(5219)
- 行(5138)
- 机构
- 大学(106444)
- 学院(102748)
- 济(56328)
- 经济(55646)
- 研究(43629)
- 管理(37612)
- 中国(34338)
- 理学(32409)
- 理学院(32026)
- 管理学(31712)
- 管理学院(31522)
- 京(23543)
- 科学(23053)
- 财(22921)
- 所(21852)
- 经济学(20059)
- 研究所(19954)
- 财经(18956)
- 中心(18268)
- 经济学院(18081)
- 经(17695)
- 北京(15656)
- 农(15463)
- 院(15200)
- 财经大学(14296)
- 科学院(13915)
- 范(13481)
- 师范(13401)
- 研究中心(12981)
- 江(12901)
- 基金
- 项目(69147)
- 科学(56259)
- 基金(55007)
- 研究(50226)
- 家(48490)
- 国家(48203)
- 科学基金(40911)
- 社会(36763)
- 社会科(35025)
- 社会科学(35018)
- 基金项目(28178)
- 自然(24298)
- 自然科(23788)
- 自然科学(23782)
- 自然科学基金(23401)
- 资助(23305)
- 教育(22012)
- 省(21951)
- 划(19936)
- 中国(18104)
- 部(17688)
- 编号(17461)
- 国家社会(17431)
- 重点(15737)
- 发(15605)
- 教育部(15482)
- 人文(14261)
- 成果(14176)
- 社科(13799)
- 重大(13595)
共检索到156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杜凤莲 董晓媛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公有部门经历了大规模的所有制改革和失业。产业重组是经济转轨的必然要求,但这种改革对不同性别的影响不同。本文使用住户调查数据,分析重组后中国城镇人口失业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在本文中,我们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女性的失业持续时间比男性长?2)失业持续时间的性别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偏好和制度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可观测的特征差异?本文的结果显示女性失业者实现再就业的概率低从而失业持续时间长,并且这种差距完全是由再就业的边际倾向决定(以估计的系数衡量)的,从而不能由宏观需求特征和性别间个体特征差异来解释。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杜凤莲 刘文忻
失业救济金作为工作的机会成本可能会降低失业者接受工作的概率,从而会延长失业持续时间。本文利用持续数据模型和国家统计局2003年的专项调查数据对失业救济金与失业持续时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发现失业救济金降低了失业者再就业概率,且预期失业持续时间对失业救济金的反应弹性为0.1166,即失业者月失业救济金每提高1%,预期失业持续时间提高0.12%。本文的政策建议是政府应该提高失业救济金的覆盖面,并向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杜凤莲 鲍煜虹
通过对享受失业救济金者和不享受者失业救济金者的再就业概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与享受失业救济金者相比,人力资本特征、家庭特征和宏观经济环境对不享受失业救济金者的再就业概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转换模型也得出了失业救济金会降低再就业概率、延长失业持续时间的结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文忻 杜凤莲
失业扩大了中国城镇人口收入差距,认识失业对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有利于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缩小收入差距。失业者在失业期间收入只相当于在业者收入的约1/5,再就业者的收入不足未失业者的60%,其人力资本并没有得到应有回报。Oaxaca分解结果显示,未失业者与再就业者收入差距中的40%来源于失业经历,60%来源于人力资本的差异。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为了缩小中国城镇人口收入差距,中国政府还需要在继续提高失业救济金覆盖面以及救济额度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再就业,并提供有效的职业培训以提高失业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文府
现有对中国居民收入性别差异的研究都是基于个人收入样本数据,进行收入差异均值分解和歧视定量研究。本文基于人们对其收入是否合理进行主观评价的指标,来选择指数基准以深入研究城镇居民收入的性别差异。本文的计算结果显示,按照经典的Blinder-Oaxaca模型和Cotton模型计算,收入的性别歧视被大大低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袁霓
本文利用CHNS数据对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收入存在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是女性非正规就业收入较低的重要因素,即使在控制一系列个人、家庭、职业、非正规就业类型和地区特征后,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月工资仍旧明显低于男性,而且性别收入差距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的影响对性别工资差异的解释所占比例之和在30%左右,性别工资歧视的贡献仍非常显著,即非正规就业内部也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收入 性别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侠,王维志
建国以来学术界和某些实际工作部门对于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和特点,进行过一些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是十分可贵的。但由于缺少完整资料,难以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很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诸如封闭式的城乡人口定居状况是否会妨碍计划性商品经济的发展,控制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如何,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口迁移的本质特点、成因和模式是什么,这些涉及人口发展过程、城市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9月14日发布《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表示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蓝皮书介绍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侠
一 城镇人口迁移的模式 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模式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其特点如下: (一)城镇人口迁移进程的被动性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正常情况下,一段时期内城镇人口迁移的轨迹曲线是平滑的。然而中国40年以来城镇人口迁移的历程,则是在大起大落、骤升急降的波动中渡过的(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英 单德朋 庄天慧
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金融素养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使用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将性别差异分解为禀赋效应、参数效应和交互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金融素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性别差异主要源于男性和女性在家庭收入和资产水平、受教育程度、认知能力和风险感知上的要素禀赋差异。相关政策既可以通过区别对待这些因素源头上的性别差异,也可以通过阻断这些因素影响金融素养的路径,来缓解金融素养的性别差异。通过金融教育项目改善女性在这些要素禀赋上的弱势,是缓解金融素养性别差异和改善女性长期金融福利的重要选择。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茂茜 虞克明
运用基于MCMC算法的贝叶斯分位数回归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以及4年、30年经验收益率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任何分位点上,女性教育收益率均高于男性2个百分点左右;女性工资收入与经验年限除在0.1分位点处呈正U形关系外,在其他分位点处均呈现与男性相同的倒U形关系;女性4年、30年经验收益率和男性30年经验收益率都呈现出"马太效应"。因此,要缩小男女收入差距,必须加大对女性的教育投资,延长女性工资收入增长的持续时间,并引导低收入年轻女性对工作经验的有效积累。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胡英,陈金永
本文以1990年和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用分城镇和农村人口估算模型对1990~2000年城镇人口增加量、城镇人口自然变动量、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人口进行了不同估算参数的估计和分解,分析了10年来中国城镇人口增长量的构成及变动。本文研究分析结果有助于认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镇人口的发展特点。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钟少颖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8年,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取决于新增城市数目和原有城市市辖区面积的扩张,到1989~1998年,城市聚集经济、城市市辖区面积变动、和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1999~2008年,已经进入了一个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城市人口增长的新时期。总的来看,影响中国城市人口增长既有经济因素,又有诸多的行政和政策因素,譬如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的户籍制度、不同时期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等。从发展趋势的角度看,经济因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政策和行政因素的效能在不断降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放
利用 1 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对在“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在新增长的城镇人口中 ,有 5 2 %是来自于地域的重新划分 ,有 31 %是来自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来自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的只有 1 7%。本文认为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应当主要依靠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因此 ,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解决好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人口的就业和生活 ,使他们能够顺利向城镇转移 ,这对于 2 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庆松,陶向龙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失业人口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对建国以来中国城镇失业人口问题分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转型发展时期两个不同的阶段分别进行了归纳和论述。同时,文章基于现有的官方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镇失业人口的运行机制,并对转型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失业人口运行机制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系统探索,由此提出了一些完全不同于其他学者或文章的有关中国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的学术观点和研究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