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30)
2023(9034)
2022(7720)
2021(7270)
2020(6267)
2019(14948)
2018(14548)
2017(27875)
2016(15273)
2015(17719)
2014(17886)
2013(18137)
2012(17251)
2011(15860)
2010(15792)
2009(14857)
2008(15061)
2007(13292)
2006(11464)
2005(10373)
作者
(46110)
(38689)
(38688)
(37189)
(24849)
(18641)
(17775)
(15304)
(14694)
(13558)
(13345)
(13023)
(12373)
(12350)
(12310)
(12245)
(11786)
(11511)
(11244)
(11130)
(9677)
(9497)
(9468)
(8773)
(8760)
(8730)
(8559)
(8339)
(7873)
(7758)
学科
(73245)
经济(73180)
管理(37934)
(35959)
方法(34461)
数学(31316)
数学方法(31084)
(26831)
企业(26831)
中国(23120)
(17712)
(15756)
贸易(15751)
(15582)
(15337)
(15008)
地方(14383)
业经(12021)
(12004)
农业(11574)
环境(10879)
(10521)
金融(10519)
(10495)
银行(10469)
(10233)
(10063)
(9105)
(8650)
(8563)
机构
大学(235278)
学院(229974)
(104697)
经济(102700)
研究(87213)
管理(84867)
理学(73135)
理学院(72146)
管理学(70958)
管理学院(70500)
中国(65615)
科学(52824)
(51357)
(45063)
(44842)
研究所(41319)
(40135)
中心(38592)
财经(36508)
经济学(34571)
业大(33938)
(33322)
北京(33162)
(32595)
农业(32020)
经济学院(31387)
(31083)
(31074)
师范(30792)
财经大学(27173)
基金
项目(153279)
科学(120876)
基金(114207)
研究(108488)
(100905)
国家(100193)
科学基金(84419)
社会(70997)
社会科(67424)
社会科学(67404)
基金项目(60265)
(55722)
自然(54262)
自然科(53034)
自然科学(53018)
自然科学基金(52071)
(49210)
教育(49068)
资助(47876)
编号(41427)
(35782)
重点(35211)
成果(33967)
(33623)
国家社会(30716)
(30689)
教育部(30331)
中国(30312)
科研(29769)
课题(29110)
期刊
(109434)
经济(109434)
研究(70942)
中国(41337)
学报(37291)
(34990)
科学(34936)
(33222)
管理(28047)
大学(27447)
学学(25867)
农业(23899)
(19778)
金融(19778)
经济研究(18952)
教育(18842)
财经(18294)
技术(17478)
问题(16925)
(15855)
业经(14953)
(14614)
(14313)
世界(13034)
国际(12777)
统计(12430)
技术经济(11907)
资源(11645)
(10625)
(10601)
共检索到3388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熊欢欢  梁龙武  曾赠  王振波  
本文基于2014-2015年中国190个大中城市PM_(2.5)的监测数据,建立空间数据统计模型,总结两年内PM_(2.5)的浓度、空间集聚的年际变化和存在问题,为相关研究与决策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2015年较2014年全国平均PM_(2.5)浓度下降10%,达标天数提升了4.4%,空气质量整体改善,但改善的天数主要集中在春夏秋季,冬季改善幅度甚微,其中12月污染加重。(2)2015年PM_(2.5)整体污染范围缩小,污染核心区由京津冀向鲁西北和豫北地区扩散,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年均浓度降幅较大,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日均达标率增长较快。(3)2015年PM_(2.5)的集聚性更明显,浓度高值区范围减小,热点地区更密集地分布在以京津冀地区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并呈多中心格局。由此,应该加快构建制度支持的多中心监督治理模式,以华北地区为先行先试区域,构建管理支持的多区域联动治理模式,培养环境伦理支持的公众环保意识,实现民防民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熊欢欢  梁龙武  曾赠  王振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旭豪  郭欣格  郎建垒  
基于算术平均法的传统PM_(2.5)和PM_(10)浓度指标没有考虑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暴露人口的影响。文章从大气污染的公众受体出发,采用基于城市暴露人口加权的算法,计算了31个省份和全国的PPM_(2.5)和PPM_(10)年均值。研究发现,2015年,大部分省份人口加权平均法的PPM_(2.5)与算术平均法的PM_(2.5)均有显著差异,其中黑龙江与新疆的差异度最大;从2013~2015年,基于74个城市的全国PPM_(2.5)都要高于PM_(2.5),而且PPM_(2.5)和PM_(2.5)之间的差异度逐年上升。虽然2004至2015年期间PPM_(10)与PM_(10)都呈下降趋势,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晓聪   杜帅   沈鹏   赵慈   陈忱   谢明辉  
依据《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利用排放因子法测算了2010—2019年中国农业源的NH_3排放量,探究了NH_3和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SPASS软件对PM_(2.5)和NH_3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NH_3排放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主要源于氮肥施用的增减;NH_3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东部地区NH_3单位面积排放强度较高,而西部地区NH_3单位GDP排放强度较高。PM_(2.5)时间分布上具有差异性,自2013年以来,PM_(2.5)年均浓度逐年下降,但下降趋势在减缓,同时季节上PM_(2.5)总体污染情况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这与不利的气象条件、较强的大气氧化性以及区域传输有着密切的联系;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PM_(2.5)年均浓度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省份基本均聚集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M_(2.5)年均浓度和NH_3单位GDP排放强度两者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即中国PM_(2.5)污染的治理需要协同NH_3减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晓聪   杜帅   沈鹏   赵慈   陈忱   谢明辉  
依据《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利用排放因子法测算了2010—2019年中国农业源的NH_3排放量,探究了NH_3和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SPASS软件对PM_(2.5)和NH_3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NH_3排放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主要源于氮肥施用的增减;NH_3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东部地区NH_3单位面积排放强度较高,而西部地区NH_3单位GDP排放强度较高。PM_(2.5)时间分布上具有差异性,自2013年以来,PM_(2.5)年均浓度逐年下降,但下降趋势在减缓,同时季节上PM_(2.5)总体污染情况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这与不利的气象条件、较强的大气氧化性以及区域传输有着密切的联系;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PM_(2.5)年均浓度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省份基本均聚集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M_(2.5)年均浓度和NH_3单位GDP排放强度两者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即中国PM_(2.5)污染的治理需要协同NH_3减排。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揣小伟  高润艺  李建豹  赵荣钦  卢月  
基于空间数据,对中国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定性、定量地讨论了两者关系及省际不公平性。结果表明:我国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中东部为高值主要分布区;1970~2015年,全国PM_(2.5)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间略有波动;1998~2016年,全国PM_(2.5)浓度整体上波动上升,相对于排放强度,其波动幅度较大;在不同时间段,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年均变化具有较大差异;1998~2012年,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在省级空间上具有明显相关性;时间序列上,两者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差异性较大。基于PM_(2.5)排放和浓度的区域公平性具有明显空间差异,东部和南部沿海省份占据优势,而西北和北部内陆地区处于劣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美娟  李在军  宋伟轩  
基于2005~2015年中国城市环境规制与PM_(2.5)污染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灰色关联、空间计量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PM_(2.5)污染的时空关联影响、直接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与PM_(2.5)污染具有显著为负的时空关联性,其时序关联强度均值为负,呈"W"型波动变化,且空间关联强度负值城市占比较高。(2)环境规制对PM_(2.5)污染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邻近城市环境规制的溢出效应并未发挥促降本地PM_(2.5)污染的积极作用。(3)环境规制促降PM_(2.5)污染的重要中介变量分别是工业生态效率和技术水平,环境规制通过提升工业生态效率降低PM_(2.5)污染的间接效应占比达55.69%,而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PM_(2.5)污染的间接效应占比为4.85%。(4)环境规制对PM_(2.5)污染的影响呈现空间异质性,其并不能有效降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的PM_(2.5)污染,而对西部城市PM_(2.5)污染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侗  张帅倩  闫金伟  吴义豪  武奇  陶菲  
基于国控点发布的2017~2019年PM_(2.5)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地理探测器和混合地理加权回归(MGWR)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PM_(2.5)浓度进行多空间尺度、多影响指标和多分析模型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PM_(2.5)浓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三年平均PM_(2.5)浓度值最低,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年平均PM_(2.5)浓度最高,但下降幅度最大,成渝城市群三年内空气质量在三大城市群中处于中等水平。(2)在季节尺度上,春冬季PM_(2.5)浓度值较高,夏秋季较低。(3)空间视角,长江以北空气污染较长江以南更为严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东部和南部的空气质量优于该城市群的其他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西北部空气质量较差,成渝城市群东部空气质量较好。(4)PM_(2.5)浓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中,城镇化率是2017~2019年PM_(2.5)污染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其次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气象因素中,总降水量、最高气温等因素对PM_(2.5)污染有较强的削弱作用。总体上,现阶段城市化进程对PM_(2.5)污染的影响程度较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晓红  江可申  
文章基于2014—2015年中国161个城市PM2.5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从年度、月度视角,实证研究了中国PM2.5、AQI的时空分异特征,并使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工业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市政公用设施等对PM2.5和AQI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雾霾污染程度减轻,向好的态势发展;PM2.5、AQI在空间上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PM2.5和AQI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城市PM2.5上升1%,将使本城市PM2.5浓度上升0.74%左右,相邻城市AQI上升1%,将使本城市AQI大约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殷俊  陈曦  谢高地  张建辉  张昌顺  史宇  王帅  
为全面掌握中国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现状水平及空间分布格局,本文运用统计学、空气质量评价规范、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74个城市2013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PM2.5污染程度整体较重,74个城市中仅有拉萨、海口和舟山3个城市达到年均值二级标准,邢台、邯郸和石家庄3个城市PM2.5的超标天数比例超过70%;2PM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大体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重度及以上污染主要集中在12月和1月;3从浓度水平来看,沿海城市总体优于中部内陆地区,污染最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地区;4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气候、地形等多因素影响,全国PM2.5污染状况区域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婉柳  徐建华  卢德彬  杨东阳  赵佳楠  
PM_(2.5)浓度值增加对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采用2015年长三角地区监测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污染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年均浓度值为54.54μg/m~3,季节变化总体呈现春冬高夏秋低的季节性周期变化规律,1月和12月为一年中PM_(2.5)污染最严重的月份,污染范围最广,5~9月是PM_(2.5)浓度值优良时段,日均值春季和冬季的波动周期较短而剧烈,夏季和秋季波动周期相对较长而平缓。(2)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年均浓度值整体上从江苏到浙江呈减少趋势,具有北高南低,局部突出的特征。(3)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浓度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低值集聚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地区,高值集聚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4)燃烧排放的烟尘和前体物的二次转化对长三角地区PM_(2.5)浓度有显著影响。风速和降水量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个重要气象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江  张凤青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中的PM_(2.5)污染日益严重。为从污染源头探讨现阶段中国PM_(2.5)污染的经济因素,文章基于环境科学实验证据将PM_(2.5)的主要污染源转换为经济变量,并在控制其他污染因素的情况下,利用2000~2010年中国省级层面PM_(2.5)年均浓度数据分析煤炭消费对中国PM_(2.5)污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各种污染源中,煤炭消费量和以煤碳比重体现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各省市PM_(2.5)年均浓度的影响贡献最大,是PM_(2.5)污染的最主要来源;而建筑业扬尘对PM_(2.5)污染在省级层面不明显,但在直辖市层面较为显著。因此,治理中国现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镘  黄柏石  刘晔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强调切实治理影响人口健康的环境问题,建设健康人居环境。论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2005年和2015年各省级行政单元1%人口抽样调查等数据资料,论文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中国城市人口死亡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空间回归方法,揭示城市PM_(2.5)的平均浓度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PM_(2.5)—人口死亡率关联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人口死亡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异质性,高死亡率地区早期集聚分布于西南地区,2005年后在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呈现逐渐集聚分布态势。低死亡率地区长期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两市。(2)人口死亡率的分布存在空间关联性,高—高类型地区早期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后期向东扩展;低—低类型地区主要分布于北疆、内蒙古西部和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3)城市PM_(2.5)浓度对人口死亡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对邻近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中国城市PM_(2.5)浓度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存在学历差异和城乡差异,地区高学历人群集聚可降低PM_(2.5)的健康风险,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则会加重PM_(2.5)的健康风险。研究旨在为防范空气污染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建设健康人居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建  许君利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密度高,经济与科技发达,但庞大的能源耗费量使得区域大气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压力。利用2015年1月至2022年5月近地层202个站点空气质量数据分析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借助Hysplit模型确定污染物输送路线和潜在贡献区,基于此,探讨风和地形要素对污染物富集与扩散的作用。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PM_(2.5)平均浓度为38.26μg/m~3,空间上具有西北高东南低,内陆高沿海低的特点。年均值超标(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站点数占26.24%和日均值存在超标的站点数比例高达92.08%,主要发生于冬季,说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仍面临严峻挑战;(2)生态优先的经济发展背景下,PM_(2.5)浓度年均值整体以4.07μg/(m~3·a)的速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尤以合肥—滁州为中心和扬州—泰州—无锡—苏州—余杭(杭州)为主线的降幅最为显著,尤其是冬季降率高达6.10μg/(m~3·a),间接说明长三角主体应对环境污染的决心和力度;(3)长三角城市群PM_(2.5)浓度未达标天数占比对风速变化的响应非常值得关注,表现在风速大于4 m/s时,强劲的风可输送外源污染物至研究区,使其空气质量恶化,未达标(一级标准)天数占比随风速增加而升高;(4)冬季长三角城市群PM_(2.5)显著地受北向风输送环黄海区域和邯郸—济宁—枣庄—淮安西南部—滁州沿线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影响。为此,建议长三角城市群依托经济与科技优势进行跨区域生态补偿,降低潜在贡献源区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强度,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宜居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彭彦彦  万思齐  秦波  阮芳芳  
基于35个大城市企业空间分布数据,结合Lasso和OLS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度和集聚度对城市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企业空间分布表征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有效反映城市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对PM_(2.5)浓度的影响。在控制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后,发现多中心城市的PM_(2.5)浓度更低,而空间结构越紧凑的城市PM_(2.5)浓度则越高,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对PM_(2.5)浓度的影响大于城市空间集聚度。总体来说,在中国主要的大城市中,分散化多中心城市拥有更好的空气质量。建议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鼓励适度分散的多中心城市发展,以实现更高的城市空气质量和更少的污染物排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