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79)
2023(8617)
2022(7005)
2021(6574)
2020(5309)
2019(12068)
2018(11664)
2017(21542)
2016(11458)
2015(13093)
2014(12879)
2013(13054)
2012(12245)
2011(11270)
2010(11079)
2009(10217)
2008(10259)
2007(8989)
2006(7904)
2005(7134)
作者
(33848)
(28608)
(28377)
(27115)
(18183)
(13623)
(12855)
(11262)
(10964)
(9996)
(9895)
(9570)
(9198)
(9048)
(9022)
(8923)
(8643)
(8252)
(8182)
(7989)
(7180)
(6954)
(6916)
(6428)
(6379)
(6311)
(6192)
(6117)
(5757)
(5689)
学科
(60207)
经济(60154)
管理(34933)
(31190)
(24082)
企业(24082)
方法(23497)
数学(21475)
数学方法(21383)
中国(20840)
地方(14697)
(13139)
技术(12824)
(11944)
贸易(11939)
(11645)
(11369)
环境(10042)
业经(9805)
(9715)
农业(9041)
(8626)
地方经济(8572)
(8339)
(7563)
金融(7562)
(7487)
银行(7468)
(7234)
技术管理(7166)
机构
大学(174033)
学院(172094)
(82749)
经济(81238)
研究(67668)
管理(64824)
理学(55492)
理学院(54777)
管理学(54153)
管理学院(53808)
中国(51091)
科学(39153)
(38587)
(33868)
(33301)
研究所(30967)
中心(29377)
经济学(27240)
财经(27151)
(26396)
(25026)
北京(24865)
(24696)
经济学院(24593)
(24150)
业大(23226)
(22860)
师范(22698)
科学院(21213)
农业(20781)
基金
项目(118378)
科学(95205)
基金(89293)
研究(85666)
(79307)
国家(78814)
科学基金(66989)
社会(58763)
社会科(56045)
社会科学(56031)
基金项目(46893)
(42433)
自然(41552)
自然科(40623)
自然科学(40609)
自然科学基金(39873)
教育(37723)
(37632)
资助(36023)
编号(31417)
(27970)
重点(27511)
(27118)
国家社会(26456)
中国(24963)
(24656)
成果(24397)
教育部(23834)
创新(23507)
人文(22554)
期刊
(88637)
经济(88637)
研究(55162)
中国(34921)
科学(26138)
(24961)
学报(24674)
管理(23564)
(23073)
大学(18700)
学学(17777)
技术(16605)
农业(16565)
经济研究(15149)
教育(14416)
财经(13978)
(13617)
金融(13617)
问题(13409)
(12311)
(11679)
技术经济(10950)
业经(10863)
世界(10634)
(10455)
国际(10415)
资源(9553)
科技(8711)
统计(8003)
现代(7999)
共检索到259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大龙  贾绍凤  吕爱锋  朱文彬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对现代城市雨洪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运用情景分析法研究中国城市典型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技术设施的成本效益。分别以80%与95%降雨场次控制率对应的场次降雨为情景,以30年为服务期计算技术设施的雨水管理效益。研究发现:北方城市的建安成本与维护费用均值高于南方城市,同时受区域降雨量差异的影响,南方城市LID技术设施的雨水处理效益普遍高于北方。而北方城市之间效益差异亦较大,其中京津冀地区及西北地区的城市雨水处理效益尤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磊  梁佳欣  陆亚楠  张钟文  
文章建立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测算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呼包鄂榆、兰西和哈长十大城市群的基础设施水平;运用区域差异总系数分析城市群基础设施水平的区域差异程度与来源;采用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方法分析城市群基础设施水平的分布延展性与极化现象,并描述在时间、空间滞后作用下的动态转移特征。研究发现,十大城市群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总体差异在波动中呈下降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基础设施水平分布呈现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向上转移具有非同步、差异化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作宝  董琳  周煜翔  
利用2016—2020年中国县城建设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累积分布曲线和Dagum基尼系数测度县城市政设施水平的分布动态与区域差异,估计空间相关性与集聚特征,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收敛模型检验其σ收敛和β收敛。结果表明:2016—2020年,全国县城市政设施水平提升明显,且呈“东中西”梯次下降格局。县城市政设施水平差异总体较小,区域内差异贡献超过区域间差异且呈上升趋势,超变密度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层面上,各类设施及东中西部综合得分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空间因素对收敛有明显加速作用。据此,提出加大低水平县城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差异化区域协调政策、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分区分类精准施策、优化县城市政设施建设投资体制等建议。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新月   王昊   李智   周晋军  
近年来,极端暴雨增加导致城市内涝愈发严重,而合理布设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设施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溢流点位上游追踪(overflow point upstream tracking, OPUT)的LID设施布设方法。运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构建排水模型,模拟不同重现期管网溢流,采用OPUT方法确定需要布设LID设施的雨水子汇水区,与传统全范围等比例(traditional full range equal proportion, FREP)的LID设施布设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从缓解内涝方面来看, OPUT方法和FREP方法节点溢流体积削减百分比在单位布设LID设施面积下均随着重现期增大而减小。从径流削减方面来看,在不同的重现期下, 2种方法对径流体积和径流峰值流量的削减情况在单位布设LID设施面积下是不同的, OPUT方法对径流体积的削减在重现期较大时效果更好,对径流峰值流量的削减随着重现期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并接近FREP方法。从经济方面来考虑,当2种方法对节点溢流的削减效果近似一致时, OPUT方法和FREP方法成本均随着重现期的增大而增加。可见对于缓解内涝的LID设施布设需求, OPUT方法具有更佳的内涝缓解效果和经济性。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邱晨园  梁红艳  
利用2003-2017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长三角,铁路通过促进物质资本跨地区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在珠三角,铁路有利于物质资本扩散,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有利于劳动力扩散,但普通公路导致人力资本向核心城市高度集聚;在扩散效应与极化效应的综合作用下,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而铁路表现出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在京津冀,高速公路和铁路推动劳动力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三种交通基础设施都导致人力资本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但它们都未产生物质资本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普通公路和铁路对区域经济增长最终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高速公路则表现出正向溢出效应。研究结论可以为推进中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红军  赵祚翔  
通过构建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与空间Markov链等方法,对2014—2019年我国八大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进特征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八大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均呈提升态势,其中,珠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北部湾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弱;(2)总体、区域内以及区域间差距呈明显扩大态势,其中,区域间差距是造成技术创新能力差距的主要原因;(3)技术创新能力分布曲线逐渐右移,呈现向右拖尾态势,但极化现象各异,考虑空间关联后,技术创新能力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非同步、非均衡的时空转移特征。因此,应以引领带动、资源均衡、跨区协同、开放创新等方式推进不同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协调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小任  徐勇  
选取居民住房内管道自来水、厨房、厕所、洗澡设施配置率作为衡量指标,在分析单项生活设施配置及区域差异状况的基础上,运用序排列多边形面积法计算综合指数,阐释全国居民住房内生活设施配置及区域差异综合状况,并通过相关性研究解析其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全国各县级单元四项设施配置的区域差异显著;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分为东南、西北两个部分,东南部综合指数高,以高、较高、中等类型区为主;西北部综合指数低,以较低、低类型区为主;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综合指数差异大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受教育程度、城镇化率是影响住房内生活设施配置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顺娟  郑伯红  
文章介绍了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将中国分为26个区域的基础上计算出每个区域1989年、2000年和2010年的城市规模分布基尼系数,分析了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总体上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城市规模分布的区域差异性也非常明显,东中西部的基尼系数的平均值反映了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负相关性,但并非完全的负相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年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紫媛   张朝辉  
厘清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对城市居民生活控排,支持全面协调推进碳中和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其区域异质性,并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来识别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居住碳排放区域泰尔指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城市居住碳排放差异逐年缩小。(2)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内差异分布空间格局在2010—2019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区域内居住碳排放的差异越小。(3)我国居住碳排放的时间积累特征明显,且收入水平对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4)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本市人口密度提升会对周围城市居住碳排放产生轻微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优化在促进本市居住减排的同时也会导致邻近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升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紫媛   张朝辉  
厘清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对城市居民生活控排,支持全面协调推进碳中和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其区域异质性,并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来识别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居住碳排放区域泰尔指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城市居住碳排放差异逐年缩小。(2)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内差异分布空间格局在2010—2019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区域内居住碳排放的差异越小。(3)我国居住碳排放的时间积累特征明显,且收入水平对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4)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本市人口密度提升会对周围城市居住碳排放产生轻微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优化在促进本市居住减排的同时也会导致邻近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升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莉  吕斌  周兰兰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中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选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原、成渝城市群中土地、水资源、交通和环境要素承载力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得出水资源承载力城市群的发展影响最大,南方城市群承载力高于北方城市群,承载力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呈倒U分布等承载力区域差异,并且诊断出五大城市群发展中的短板。针对上述问题,作者从优化承载力结构、稳步提高城镇化进程、合理引导资源需求、实施空间管治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樊新生  闫妍  罗庆  
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我国城市产业转型状况如何需进一步验证。文章以2004和2016年中国291个地市级城市市辖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对优势方法对城市相对优势产业变化过程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范围的城市相对优势产业转型还没有发生,总体上转型缓慢。在第二产业中,建筑业仍是多数城市发展最快的行业;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新的从业人口增长点,但新型服务业还没有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力。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城市相对优势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型的趋势明显,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城市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明显,全国城市产业转型在整体上呈现区域化趋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晓兰  鄢哲明  杨志明  
利用序列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测度了2003-2010年中国106个地级城市的市场和环境效率,分析了东、中、西部之间存在的效率差异,并利用受限因变量模型研究了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的城市发展存在"双重恶化"现象,即东部城市的市场和环境效率均值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尽管市场和环境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下降的幅度正在逐渐缩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强度、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城市开放程度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效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润  马红涛  
基于泰尔指数法测度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城市休闲化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2003-2012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从分解结果看,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最大;在区域内部差异中,东部城市休闲化的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保持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共基础和产业能力的差异;中部城市休闲化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小,且越来越小;西部城市休闲化的发展水平差异在波动中扩大,且差异逐渐大于东部;中、西部地区内部休闲化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特色资源方面存在差异,且整体资源的运用能力较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