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38)
2023(12743)
2022(10759)
2021(10007)
2020(8479)
2019(19855)
2018(19123)
2017(36317)
2016(19868)
2015(22454)
2014(22640)
2013(22761)
2012(21444)
2011(19794)
2010(19625)
2009(18294)
2008(18349)
2007(16280)
2006(14013)
2005(12743)
作者
(59584)
(50011)
(49667)
(47635)
(31789)
(24207)
(22890)
(19602)
(18927)
(17641)
(17195)
(16760)
(15952)
(15898)
(15778)
(15597)
(15269)
(14795)
(14426)
(14231)
(12370)
(12297)
(12170)
(11351)
(11314)
(11133)
(11088)
(10977)
(10209)
(10042)
学科
(93410)
经济(93327)
管理(52012)
(48897)
方法(41878)
(38188)
企业(38188)
数学(37646)
数学方法(37282)
中国(27982)
(22331)
地方(20831)
(20478)
(18950)
(17667)
贸易(17659)
(17150)
业经(16905)
(15895)
农业(14917)
环境(13921)
(13543)
银行(13517)
(13361)
金融(13359)
(13184)
(12970)
(12189)
财务(12151)
财务管理(12119)
机构
大学(297687)
学院(293802)
(128137)
经济(125518)
管理(109534)
研究(108575)
理学(94626)
理学院(93408)
管理学(91824)
管理学院(91254)
中国(81483)
科学(67011)
(64582)
(55893)
(55760)
(51264)
研究所(51257)
中心(48596)
财经(45080)
业大(43897)
(42235)
(41164)
经济学(41032)
北京(41011)
农业(40664)
(39809)
师范(39446)
(39099)
经济学院(37151)
(33653)
基金
项目(199041)
科学(157236)
基金(146582)
研究(141880)
(129480)
国家(128523)
科学基金(108840)
社会(92080)
社会科(87456)
社会科学(87429)
基金项目(77196)
(75160)
自然(69976)
自然科(68375)
自然科学(68352)
自然科学基金(67121)
(65136)
教育(64561)
资助(60525)
编号(54923)
重点(45845)
(45234)
成果(44634)
(43962)
(40449)
国家社会(39496)
课题(38880)
科研(38390)
教育部(38271)
创新(38113)
期刊
(134917)
经济(134917)
研究(87598)
中国(56000)
学报(48206)
(44798)
科学(44779)
(42211)
管理(37173)
大学(35743)
学学(33744)
农业(30749)
教育(27972)
(24948)
金融(24948)
技术(24346)
经济研究(23028)
财经(22349)
问题(19669)
(19385)
业经(19349)
(17758)
(16419)
统计(15708)
技术经济(15234)
资源(15026)
世界(14220)
(14068)
(14059)
国际(13977)
共检索到4306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娜   张广来   张宁  
文章基于2011—2018年我国289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城市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依据空间组织形式、自然灾害分布情况,考察不同城市群、地震带、海岸线城市韧性水平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城市韧性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上升趋势;头部城市韧性水平较为稳定,但东北地区城市回落较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增长势头更强;东部地区城市群整体城市韧性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城市群内部城市韧性存在联动效应;地震带城市、海岸线城市韧性水平显著高于非地震带、非海岸线城市,但地震带城市韧性水平两极分化较为明显,海岸线城市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明斗  冯晓青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的韧性度进行了综合测算,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韧性度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城市韧性度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大部分省市区城市韧性度均有所增加,但绝对数值相对偏小;东部地区城市韧性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略低于全国,西部地区最低;高度韧性的城市均位于东部地区,广东省得分最高;中度韧性的城市大部分集中于中部地区;低度韧性的城市多分布于西部与东北地区;对于不同的区域类型,城市韧性度的作用机理有所不同,且四大板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云彬  吴伟  刘勇  
通过选择合适的统计数据筛选出与人居环境有关的29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不同区域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的分布及其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水平偏低,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得分大于0的城市只有119个,只占城市总量的41.6%。各城市之间的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差别较大,最高综合得分与最低综合得分相差近5分,大部分城市综合得分集中在宽度为1的区间(-0.5,0.5)内。在地域差异方面,东部和西部城市优于中部城市,各省级行政区之间差异显著。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林春   张鑫   孙英杰  
增强金融韧性是筑牢新时代金融安全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本文以城市金融韧性为切入点,尝试探讨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总体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两次外部冲击,按冲击发生时间可将样本期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特征明显;我国城市金融韧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在稳定调整阶段差异逐渐缩小,但随着第二次冲击的发生差异开始拉大,区域内差异及超变密度是主要差异来源;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持续深化改革,样本期内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因此,在推动金融韧性提升的过程中,应加强区域间金融要素流动,提升区域金融协调能力,以期为加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琳  
文章基于2020—2021年季度经济数据,采用单变量弹性评价系统模型对区域经济韧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省份面对疫情冲击的韧性强劲,但是这种经济韧性的质量则存在差异;使用shift-share模型对经济韧性进行拆解并剔除结构性问题对测度结果的干扰后,对经济韧性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部分省份尽管应对疫情冲击时富有韧性,但是这种经济韧性不具有可持续性,体现为经济韧性质量不足;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经济韧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财政政策与金融工具对于增强经济抵抗力具有显著效果,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最有利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文洁  黄海云  
以9个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五个层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城市综合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方差分解法和障碍因子诊断法对2008—2020年9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韧性、分项韧性和阻碍城市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9个国家中心城市综合韧性在2008—2020年呈上升趋势,整体形势较好;各中心城市综合韧性、分项韧性的排名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西安是经济韧性和技术创新韧性对综合韧性的贡献最大,而郑州、武汉、重庆和成都是社会韧性对综合韧性的贡献最大。此外,从障碍度角度看,生态系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阻碍各中心城市韧性增强的首要障碍系统,细化到具体指标,医院、卫生院个数和科学技术支出是绝大多数城市的主要障碍因子。未来,各中心城市应根据发展阶段着力补齐短板,从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等方面增强城市综合韧性,推动中心城市整体实力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文洁  黄海云  
以9个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五个层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城市综合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方差分解法和障碍因子诊断法对2008—2020年9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韧性、分项韧性和阻碍城市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9个国家中心城市综合韧性在2008—2020年呈上升趋势,整体形势较好;各中心城市综合韧性、分项韧性的排名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西安是经济韧性和技术创新韧性对综合韧性的贡献最大,而郑州、武汉、重庆和成都是社会韧性对综合韧性的贡献最大。此外,从障碍度角度看,生态系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阻碍各中心城市韧性增强的首要障碍系统,细化到具体指标,医院、卫生院个数和科学技术支出是绝大多数城市的主要障碍因子。未来,各中心城市应根据发展阶段着力补齐短板,从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等方面增强城市综合韧性,推动中心城市整体实力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思思  马晓钰  崔琪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24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韧性水平,采用改进的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SDM模型系统考察了中国城市韧性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1—2020年各城市的韧性水平均有一定提升,空间上城市韧性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分异规律。总体上,在2017年之前,区域间差异主要由超变密度构成,而2017年之后,区域间差异主要是由区域之间的净差异构成。城市韧性逐年上升且分布越来越发散、城市韧性较高的城市与全国平均值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且全样本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城市韧性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由空间溢出性分析可知,邻近城市环境压力和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本市的城市韧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外向性、政府科教重视程度、人口集聚程度和城市发展类型均会分别对本市和邻近城市的韧性水平产生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玉茹  
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011—2021年省级金融韧性水平,引入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变异系数法对金融韧性发展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性、空间分布、时间演进、收敛性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第一,各省金融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均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二,区域金融韧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各省金融韧性发展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正向外溢性;第四,东、中、西部各省份的金融韧性发展不平衡态势扩大;第五,各个区域中金融韧性水平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玉茹  
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011—2021年省级金融韧性水平,引入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变异系数法对金融韧性发展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性、空间分布、时间演进、收敛性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第一,各省金融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均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二,区域金融韧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各省金融韧性发展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正向外溢性;第四,东、中、西部各省份的金融韧性发展不平衡态势扩大;第五,各个区域中金融韧性水平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冯苑  聂长飞  张东  
本文将经济韧性界定为应对冲击的抵抗力和冲击后的恢复力,以中国11个城市群15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度了2008-2010年抵抗期和2010-2017年恢复期城市群经济韧性,并进一步运用shift-share分解方法探索了经济韧性的由来。结果显示:抵抗期和恢复期中国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值分别为0.515和0.026,均强于全国层面经济韧性;经济韧性可分解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分量,且抵抗力和恢复力的大小均主要由竞争力决定;不同时期各产业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抵抗期经济韧性主要由二、三产业竞争力共同决定,而恢复期经济韧性的决定因素转变为第三产业竞争力为主、第二产业竞争力为辅。最后就如何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贺丹  任苗苗  胡绪华  
创新韧性是城市群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实现适应性改变和自我创新强化的内在能力。本文创新性地构建创新韧性的测算指标,利用2004—2019年12个城市群共18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测算我国各城市群的创新韧性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变异系数和β收敛分析方法分析城市群创新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群创新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高于其他地区,呈现空间非均衡性特征;(2)除珠三角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群创新韧性差距均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城市群创新韧性差异的主要来源为超变密度、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3)短时间内,城市群创新韧性水平较为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群创新韧性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流动性增强;(4)除珠三角外,我国城市群总体以及其他城市群创新韧性均呈现σ收敛特征,珠三角创新韧性呈现发散趋势,城市群总体以及12个城市群均支持β收敛机制。据此建议,推动城市群创新体制机制“软联通”,优化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城市群创新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梅东升  毛永清  郭永红  胡军峰  王鹏  
能源安全作为韧性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城市建设至关重要。本文提出能源安全综合韧性指数的概念,以综合考虑北京市气、热、电在"互联互通互保"的情况下的能源综合韧性状况,并分析了北京市2025、2030、2035年的能源安全综合韧性指数及其风险状况。研究发现:北京市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供热、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热比例的情况下能源综合安全状况才会得到保障。外调天然气通道和外调电力通道风险影响能源安全综合韧性指数,2025年较小,2030年增大,2035年严重,需要新增外调电力通道及利用储能来弥补相应缺口。本文认为,要建立基于能源安全综合韧性指数的自动预警风险识别系统和风险排除调度指挥系统,要深入研究可以保障能源安全的北京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路线图,力争提早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跃胜  
以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化数据为观测样本,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和收敛状况。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化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启源  范中启  
以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构建区域韧性评价体系,探讨2010年和2020年31个省份的区域韧性水平、时空格局及四重需求层次的耦合协调度关系。结果表明:区域韧性综合水平上升明显,但社群需求存在小幅下降;各时间截面呈现东部沿海高、西部内陆低的态势;区域韧性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但有减弱趋势,京津冀、长三角地区表现出高—高集聚,西部省份低—低集聚显著;四重需求子域间耦合协调度上升明显,整体实现由磨合失调向耦合协调的转变;除“社群—发展”需求间呈现相互制约关系,“基本—安全”与“安全—社群”两两需求间均表现为正向促进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