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94)
2023(5729)
2022(4711)
2021(4469)
2020(3603)
2019(8549)
2018(8119)
2017(14837)
2016(7748)
2015(9058)
2014(8664)
2013(8872)
2012(8526)
2011(8006)
2010(7723)
2009(7196)
2008(6955)
2007(5737)
2006(5101)
2005(4687)
作者
(22815)
(19127)
(19072)
(18317)
(12386)
(9060)
(8458)
(7512)
(7457)
(6769)
(6513)
(6348)
(6179)
(6113)
(6061)
(5991)
(5639)
(5591)
(5199)
(5161)
(4737)
(4585)
(4518)
(4331)
(4304)
(4206)
(4067)
(3827)
(3783)
(3766)
学科
(42160)
经济(42126)
管理(17434)
中国(16817)
方法(16431)
数学(15263)
数学方法(15198)
(14587)
地方(10243)
(10024)
贸易(10015)
(9781)
(9479)
企业(9479)
(8809)
环境(7531)
(6966)
(6545)
城市(6467)
业经(6270)
(5856)
农业(5799)
关系(5777)
(5571)
(5461)
(5446)
金融(5445)
(5342)
银行(5338)
(5261)
机构
大学(120387)
学院(116994)
(60204)
经济(59286)
研究(50060)
管理(42923)
中国(37766)
理学(36968)
理学院(36424)
管理学(36006)
管理学院(35770)
科学(28698)
(27409)
(24471)
(23093)
研究所(22604)
中心(20849)
经济学(20766)
财经(19276)
经济学院(18742)
(18300)
(17889)
北京(17830)
(17035)
科学院(16224)
(16019)
师范(15925)
业大(15157)
研究中心(14654)
财经大学(14582)
基金
项目(82921)
科学(67364)
基金(64967)
研究(58226)
(58205)
国家(57874)
科学基金(49334)
社会(41642)
社会科(39766)
社会科学(39759)
基金项目(34282)
自然(31036)
自然科(30329)
自然科学(30319)
自然科学基金(29750)
(26968)
资助(26474)
(25201)
教育(24727)
编号(19801)
中国(19724)
(19702)
国家社会(19544)
重点(19093)
(18871)
教育部(17030)
(16599)
创新(15856)
人文(15770)
发展(15581)
期刊
(61783)
经济(61783)
研究(39984)
中国(21703)
科学(18592)
学报(16998)
管理(15319)
(14749)
(14737)
大学(13051)
学学(12450)
经济研究(11414)
问题(10446)
农业(10383)
财经(9920)
(9385)
(9344)
金融(9344)
(8837)
世界(8796)
国际(8456)
资源(7603)
技术(7581)
城市(7410)
(6939)
业经(6906)
教育(6658)
(6296)
现代(5873)
技术经济(5741)
共检索到174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顾朝林  庞海峰  
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城市集聚区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城市人口分布Kernel密度对中国城市集聚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过程进行分析。中国城市集聚区自1949年的京津、辽中和长三角3个城市集聚区开始发育,到2003年其空间格局已形成"长三角—山东半岛—苏鲁皖边界"、"京津冀—中原—晋中"和珠三角等三大城市连绵区、11个城市集聚区和9个城市集聚发育区。从中国城市密集区的空间演变过程可以推测,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发育新的城市集聚区的可能性和数量都较为有限,城市密集区的演变趋势主要表现为:原有处于发育阶段的城市集聚区的进一步形成;原有城市密集区之间通过空间拓展出现空间衔接,并形成地域范围更大的城市连绵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吉昱华  蔡跃洲  杨克泉  
集聚效益的存在与否及大小是影响公共政策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回顾了美国经济学家测度集聚效益的经典方法 ,指出其中的不足并对其方法作了相应的改进 ,将之用于中国城市数据。计量结果表明 ,工业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并不存在明显的集聚效益 ,但二三产业加总则存在显著的集聚效益 ,这对中国城市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秀敏  刘冰  黄雄  
以我国211个主要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除拉萨以外的30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城市以及176个地级市。收集了1989-2003年及2000-2005年各城市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城市集聚与扩散的Panel-data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别估算了各城市的相对规模收益和相对外部成本,然后通过收益与成本的对比分析,判断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找出城市以集聚为主向以扩散为主转换的城市规模。研究发现:目前,除上海市处于扩散阶段外,我国其它城市都处于以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且在这些城市中,绝大部分城市的规模收益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其外部成本。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孟禹   张凤云  
城市集群是随着城市间交通时间不断缩短、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出现的空间现象。本文以2008—2020年243个外围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全球卫星夜间灯光和交通时间的匹配数据集,构建城市集群和城市空间演化的量化指标,实证分析外围城市集群对其空间演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围城市集群显著加速了其内部空间集中化。进一步,本文使用清代城市历史地理数据构建工具变量讨论模型内生性,并开展系列稳健性和异质性分析,证实了结论的稳健性。机制分析表明,在双“核心–外围”关系并存的空间中,外围城市集群增强了其核心区劳动力和企业的集聚效应,且该效应会随着核心区主导能力的增强而增强。本文将城市空间演化方面的研究视角拓展至双“核心–外围”空间尺度,研究结论可为理解我国城市空间演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春林  陈红  韩阳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布局集群化现象明显。传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很难深入刻画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因此,运用Kernel空间密度分析方法,就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城市集聚区的空间演进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①1986-2007年间,吉林省城市空间分布集中表现为4个城市群组集聚区;②吉林省城市集聚核心区为长、吉两市;③1986-2007年间,吉林省城市空间格局在中东部方向的拓展较为明显,而东部和西部城市空间分布密度变化不明显,其省域空间分布具有"中东部偏密集/东、西部较稀疏"的空间格局特征;④吉林省城市分布空间的节点结构呈现多空间层次的结构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海湘  刘晓  黎金玲  刘龙辉  
文章根据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国30个城市群201个城市2005~2009年的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进行了定量的测算,并按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量产业结构的比重对30个城市群进行了分类。最后重点分析了丹东、宁德两个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进步较大的城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祥栋  张亮亮  赵峥  
文章应用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展示了中国城市产业结构专业化与多样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基于集聚经济的视角探讨了城市产业结构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同于马歇尔和雅各布斯的基本观点,本文认为,专业化、多样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非是线性的。多样化与城市人均产出之间呈现出"U"型特征,专业化与城市人均产出之间呈现出"倒U"型特征。这两类曲线的拐点与城市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来说,城市规模越大,产业结构的高度专业化对城市经济增长越不利,而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对城市经济增长越有利。政策上,为了维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小城市或镇应充分发挥产业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注重结构调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徐肇涵  
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城市集聚效应与非农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选用固定效应估计方法解释了集聚效应对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集聚效应对非农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正相关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英明  
我国的城市群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显著变化,集聚式城市化开始成为新的发展模式之一。本文对中国城市群区集聚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区域效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城市群区集聚式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曾光  
近年来,创意产业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21世纪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综观全球,创意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城市集聚发展趋势,其集聚模式多种多样。根据集聚形成的机制、要素特征、推动主体和空间布局的不同,创意产业城市集聚模式有所不同。与传统产业集聚相比,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具有集聚主体的创造性、对"三T"型城市的根植性、知识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相结合以及独特的城市功能。基于创意产业城市集聚论的集聚化发展战略,不仅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沈渡洋   马业婷   薛领  
自1993年首家德资企业扎根太仓以来,太仓市已跃居成为在华德资企业集聚密度最高的县级市典范。为了深入揭示这一现象的内在规律,深度融合新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路径依赖、共同演化的理论,并融入制度经济学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嵌入地域空间特征的“企业-政府-制度-网络”分析框架,提出“政府引导下的路径依赖选择模型”。梳理了太仓德资企业集群的演进历程,发展过程划分为历史偶然性(1993年)、路径创造(1993—2003年)、路径依赖与锁定(2003—2015年)、路径解锁与路径突破(2016年至今)4个阶段。重点讨论了德资企业在太仓投资和发展所呈现的“从集聚到集聚”的特征,即集聚太仓的德企在德国也呈现集聚态势。协同集聚机制与动态演化路径是太仓成为“德企之乡”的关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袁新敏  李敖  
创意人才在地理空间上具有向特定区域集中的趋势。文章以深圳大芬村为例,探讨其油画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基于案例,将自发机制下创意人才集聚地的演化过程归纳为"萌芽起步、提升、根植、自增强、更新(没落)"五个阶段,文章最后指出:自发形成的创意人才集聚地在其成长与发展中离不开政府的有效规划与指导,各地方应注重创造"偶发"条件,引导创意劳动者转变自身价值,不断提高城市人才集聚力,以确保集聚地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余敏丽  
金融类特色小镇是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的有益尝试,为金融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全国有四十多个城市都在建设金融类特色小镇,但是作为金融产业集聚的新型业态形式,各城市对金融类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采用2003~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运用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城市金融产业集聚的长期影响因素,并结合金融类特色小镇这种新型金融产业集聚形式,对中国城市金融产业集聚的演化路径进行研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冲  肖皓  韩峰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集聚演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化土地集约利用战略提供启示和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全局主成分分析法,ESDA法,统计指标法。研究结果:(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有效作用范围为0—600 km;中心—边缘效应明显,形成了以东部沿海为中心、以中西部地区为边缘的中心—外围结构;(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明显但呈收敛趋势,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典型的城市规模等级递增效应,不同规模城市间存在着土地集约利用的"二元结构"。研究结论:要实行差别化的城市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城市土地利用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翟静  
本文选取我国东部沿海典型的6大城市群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城市就业结构对城市集聚经济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结构变动能带来一定的城市集聚效应,而且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变动带来的集聚效应更为强烈,但基础行业就业结构变动带来的集聚效应却不明显。另外,城市规模与集聚水平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城市行业的资产规模对城市的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市技术水平对城市集聚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