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00)
- 2023(13325)
- 2022(11597)
- 2021(11197)
- 2020(9247)
- 2019(22063)
- 2018(21845)
- 2017(42158)
- 2016(22697)
- 2015(25843)
- 2014(25786)
- 2013(25512)
- 2012(23198)
- 2011(21130)
- 2010(21023)
- 2009(19277)
- 2008(18561)
- 2007(15754)
- 2006(13676)
- 2005(12001)
- 学科
- 济(97052)
- 经济(96952)
- 管理(62184)
- 业(57837)
- 方法(47540)
- 企(47368)
- 企业(47368)
- 数学(42419)
- 数学方法(41742)
- 中国(28194)
- 农(23111)
- 财(20155)
- 学(19300)
- 业经(19114)
- 贸(18644)
- 贸易(18633)
- 地方(18306)
- 易(18146)
- 理论(15574)
- 农业(15283)
- 制(15153)
- 环境(14731)
- 和(14594)
- 技术(13540)
- 银(13096)
- 银行(13061)
- 划(12770)
- 融(12589)
- 金融(12588)
- 行(12510)
- 机构
- 大学(325120)
- 学院(321720)
- 济(133655)
- 经济(130925)
- 管理(130228)
- 理学(113928)
- 理学院(112672)
- 管理学(110518)
- 管理学院(109954)
- 研究(109526)
- 中国(81427)
- 京(70307)
- 科学(67693)
- 财(56610)
- 所(53959)
- 研究所(49681)
- 中心(48205)
- 农(47401)
- 财经(46686)
- 业大(46674)
- 北京(44944)
- 江(43208)
- 经(42718)
- 范(42513)
- 师范(42178)
- 经济学(40923)
- 院(40100)
- 农业(37226)
- 经济学院(36934)
- 州(35602)
- 基金
- 项目(225413)
- 科学(178413)
- 基金(165980)
- 研究(163423)
- 家(144692)
- 国家(143603)
- 科学基金(124068)
- 社会(104079)
- 社会科(98813)
- 社会科学(98785)
- 基金项目(87725)
- 省(84818)
- 自然(81419)
- 自然科(79639)
- 自然科学(79624)
- 自然科学基金(78151)
- 教育(75086)
- 划(72520)
- 资助(69963)
- 编号(65370)
- 成果(52288)
- 部(50414)
- 重点(50028)
- 发(47320)
- 创(46237)
- 课题(44906)
- 教育部(43540)
- 国家社会(43265)
- 创新(43198)
- 科研(42834)
- 期刊
- 济(138328)
- 经济(138328)
- 研究(95749)
- 中国(56609)
- 学报(48530)
- 管理(47008)
- 科学(46749)
- 农(42199)
- 财(39935)
- 大学(37090)
- 学学(34799)
- 教育(34113)
- 农业(30086)
- 技术(28194)
- 融(23795)
- 金融(23795)
- 经济研究(23615)
- 财经(22129)
- 业经(21170)
- 问题(19380)
- 经(18964)
- 图书(16667)
- 业(16372)
- 技术经济(16132)
- 统计(15791)
- 科技(15274)
- 理论(15097)
- 贸(14724)
- 资源(14693)
- 现代(14447)
共检索到457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秀敏 刘冰 黄雄
以我国211个主要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除拉萨以外的30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城市以及176个地级市。收集了1989-2003年及2000-2005年各城市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城市集聚与扩散的Panel-data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别估算了各城市的相对规模收益和相对外部成本,然后通过收益与成本的对比分析,判断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找出城市以集聚为主向以扩散为主转换的城市规模。研究发现:目前,除上海市处于扩散阶段外,我国其它城市都处于以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且在这些城市中,绝大部分城市的规模收益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其外部成本。
关键词:
规模收益 外部成本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海湘 刘晓 黎金玲 刘龙辉
文章根据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国30个城市群201个城市2005~2009年的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进行了定量的测算,并按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量产业结构的比重对30个城市群进行了分类。最后重点分析了丹东、宁德两个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进步较大的城市。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流强度 经济集聚和扩散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奕辉
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有助于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和经济格局的动态演化,进而推动城市规模的变迁。本文从“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双重路径探讨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城市规模影响机制,进而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就二者的非线性关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商贸流通业集聚初期会促进城市规模扩张,但商贸流通业集聚超过一定临界值后则会抑制城市规模扩张;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具有典型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特征;进一步地,商贸流通业集聚能够通过创业活力提升和土地使用成本增加等路径影响城市规模。明晰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与城市规模的内在关联,对于流通业发展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曜
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杨 孟卫东 周靖祥
在阐释高铁建设影响城市群空间演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5年中国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测度高铁建设对城市群空间演进的异构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促进了人口与经济扩散,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促进了人口和经济集聚;高铁促进了大城市的经济扩散,带动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集聚。高铁联网已经催生城市空间体系格局重构的新动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群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际快速路网建设以弥合跨大区域空间尺度高铁建设的联动效应。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有鹏
城市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是人类文明的聚集中心和辐射源,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既聚集又扩散的统一体。物流是城市聚集与扩散功能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物流促进城市经济功能的聚集效应;另一方面物流使城市的扩散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促进城市周边地区及更远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现代物流 城市聚集 扩散功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栾贵勤 田芳 孟仁振
从集聚经济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规模的合理性,并利用2006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说明,城市规模的扩大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从政策操作层面上看,在继续关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应该更多地支持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发展第三产业来提高城市的人均产出。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规模 集聚经济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潘洁云
自从新经济地理学出现以后,产业集聚成为研究热点,而产业集聚最优规模的研究却不甚明朗。本文整理了城市经济学下城市成本与新经济地理学下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演进,并且着重提出了地租对于产业集聚最优规模的影响。根据学者的研究,空间上存在产业最优集聚的水平,级差地租是集聚出现的前提条件,同时级差地租可以成为度量城市经济活动聚集的变量。最后文章总结提出有关产业集聚最优规模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子江 张剑锋 冯长春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立城市群集聚效应模型并对中原城市群最优规模进行测算。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的主要来源为中间投入品市场,产品多样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192,中间投入品替代弹性为2.700,规模外部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440;通勤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并不显著影响城市总产出,中原城市群目前并未存在明显抑制集聚的拥挤效应。最优规模测算结果表明:1996—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所有城市均低于城市最优规模,户籍制度造成了工人实际收入的下降,市场化促进了城市群内的每个城市自发地向最优规模演进,差距年均缩小2.6%;2006—2011年,政府规划新城加速了这一差距的缩小,但同时郑州和洛阳的城市规模出现了"过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英
信息传播按可靠性区分为真实性和失真性,传统信息传播模型只考虑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或有效性,对真实性与失真性信息的扩散规模和扩散速率未提出有效解释方式,文章利用考虑速度与失真的信息扩散模型(Bass),并运用于突发危机事件中。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模仿系数q对真实信息扩散规模与扩散速率有显著作用,与失真信息没有线性关系。第二,官方发布T与失真信息的扩散规模和扩散速率呈反比例关系,与真实信息的扩散规模和扩散速率呈正比例关系。第三,真实率a只对口头传播中的扩散规模产生正相影响。第四,考虑失真信息后,动态系数r与信息传播速率由直线线性关系转换为曲线线性关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施冬健 张黎
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关键词:
城市 集聚 扩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叶舜赞
大城市和国际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的探讨──关于“生产转包”的研究评介叶舜赞大城市是城市体系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对其集聚和扩散作用的研究,要在把握城市体系发展趋势背景和城市发展不同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世界的最初20多年是工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程开明
区域中心城市的规模变动引起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强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内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城乡收入差距。利用286个地级以上城市2008年的截面数据和2003—2008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总体上中心城市规模越大,区域城乡收入差距越小,城乡收入差距随城市规模变动呈现出U型特征;中心城市的分散型结构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小;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结论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媛玉 杨开忠
城市生产率的提高与城市规模的集聚效应密切相关。文章基于夜间灯光、全球人口分布等遥感影像数据重新测算了中国地级市的城市规模,通过建立城市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的非线性模型,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根据遥感影像数据测算所得的城市规模数据,已达到最优规模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分时段、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集聚经济效应呈现增强趋势,东南半壁城市发展的规模效应优于西北半壁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余宇莹 余宇新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区域,利用中国地级城市数据,检验两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和集聚效应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分布符合齐普夫定律,城市规模分布相对过于均匀,存在进一步集聚的空间和必要性。中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城市规模集聚效应,东部地区的提升空间不大,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利用空间较大,可通过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扩大城市规模,获取城市集聚效应,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
规模分布 齐普夫定律 集聚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