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51)
2023(9266)
2022(7770)
2021(7021)
2020(5711)
2019(13244)
2018(12680)
2017(23739)
2016(12446)
2015(14495)
2014(14191)
2013(14551)
2012(14135)
2011(13414)
2010(13358)
2009(12617)
2008(12089)
2007(10557)
2006(9810)
2005(9116)
作者
(39524)
(33033)
(32895)
(31441)
(21385)
(15754)
(14840)
(12915)
(12871)
(11795)
(11634)
(10978)
(10790)
(10706)
(10638)
(10383)
(9959)
(9614)
(9474)
(9162)
(8404)
(8078)
(8019)
(7802)
(7567)
(7446)
(7204)
(6862)
(6769)
(6603)
学科
(83574)
经济(83507)
管理(32257)
方法(28708)
(27283)
数学(25505)
数学方法(25349)
中国(23503)
(21083)
企业(21083)
地方(20121)
(14943)
(14004)
业经(13845)
地方经济(13463)
(13102)
贸易(13093)
(12666)
环境(11462)
(11322)
(10818)
(10199)
(9988)
金融(9988)
(9636)
农业(9520)
(9290)
银行(9264)
(9058)
产业(8616)
机构
大学(201851)
学院(197879)
(101578)
经济(99872)
研究(81861)
管理(70151)
中国(61150)
理学(59913)
理学院(59136)
管理学(58254)
管理学院(57897)
科学(47106)
(44579)
(41811)
(41105)
研究所(38095)
经济学(34445)
中心(34048)
财经(33123)
(31952)
经济学院(30765)
(30326)
(29432)
北京(28933)
(28367)
业大(26797)
科学院(25701)
(25436)
农业(25330)
师范(25140)
基金
项目(130032)
科学(103884)
基金(98490)
研究(91174)
(87670)
国家(87078)
科学基金(73590)
社会(63395)
社会科(60395)
社会科学(60381)
基金项目(50893)
(46489)
自然(46077)
自然科(45063)
自然科学(45047)
自然科学基金(44253)
资助(41419)
(40820)
教育(40216)
编号(31967)
(30382)
(30070)
重点(30065)
国家社会(28508)
中国(27214)
(26264)
教育部(26132)
成果(25935)
创新(24939)
发展(24774)
期刊
(116177)
经济(116177)
研究(68540)
中国(39687)
学报(31363)
科学(30812)
(28766)
(28426)
管理(28349)
大学(23885)
学学(22772)
经济研究(20957)
农业(19615)
财经(18314)
(17844)
金融(17844)
问题(16903)
(16143)
技术(16048)
教育(14297)
(14256)
世界(13873)
业经(13778)
国际(13053)
技术经济(11946)
(11348)
统计(11130)
(9433)
经济问题(9381)
现代(9338)
共检索到310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海湘  刘晓  黎金玲  刘龙辉  
文章根据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国30个城市群201个城市2005~2009年的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进行了定量的测算,并按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量产业结构的比重对30个城市群进行了分类。最后重点分析了丹东、宁德两个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进步较大的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秀敏  刘冰  黄雄  
以我国211个主要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除拉萨以外的30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城市以及176个地级市。收集了1989-2003年及2000-2005年各城市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城市集聚与扩散的Panel-data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别估算了各城市的相对规模收益和相对外部成本,然后通过收益与成本的对比分析,判断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找出城市以集聚为主向以扩散为主转换的城市规模。研究发现:目前,除上海市处于扩散阶段外,我国其它城市都处于以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且在这些城市中,绝大部分城市的规模收益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其外部成本。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孟禹   张凤云  
城市集群是随着城市间交通时间不断缩短、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出现的空间现象。本文以2008—2020年243个外围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全球卫星夜间灯光和交通时间的匹配数据集,构建城市集群和城市空间演化的量化指标,实证分析外围城市集群对其空间演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围城市集群显著加速了其内部空间集中化。进一步,本文使用清代城市历史地理数据构建工具变量讨论模型内生性,并开展系列稳健性和异质性分析,证实了结论的稳健性。机制分析表明,在双“核心–外围”关系并存的空间中,外围城市集群增强了其核心区劳动力和企业的集聚效应,且该效应会随着核心区主导能力的增强而增强。本文将城市空间演化方面的研究视角拓展至双“核心–外围”空间尺度,研究结论可为理解我国城市空间演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杨  孟卫东  周靖祥  
在阐释高铁建设影响城市群空间演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5年中国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测度高铁建设对城市群空间演进的异构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促进了人口与经济扩散,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促进了人口和经济集聚;高铁促进了大城市的经济扩散,带动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集聚。高铁联网已经催生城市空间体系格局重构的新动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群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际快速路网建设以弥合跨大区域空间尺度高铁建设的联动效应。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有鹏  
城市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是人类文明的聚集中心和辐射源,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既聚集又扩散的统一体。物流是城市聚集与扩散功能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物流促进城市经济功能的聚集效应;另一方面物流使城市的扩散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促进城市周边地区及更远地区经济的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施冬健  张黎  
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叶舜赞  
大城市和国际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的探讨──关于“生产转包”的研究评介叶舜赞大城市是城市体系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对其集聚和扩散作用的研究,要在把握城市体系发展趋势背景和城市发展不同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世界的最初20多年是工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顾朝林  庞海峰  
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城市集聚区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城市人口分布Kernel密度对中国城市集聚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过程进行分析。中国城市集聚区自1949年的京津、辽中和长三角3个城市集聚区开始发育,到2003年其空间格局已形成"长三角—山东半岛—苏鲁皖边界"、"京津冀—中原—晋中"和珠三角等三大城市连绵区、11个城市集聚区和9个城市集聚发育区。从中国城市密集区的空间演变过程可以推测,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发育新的城市集聚区的可能性和数量都较为有限,城市密集区的演变趋势主要表现为:原有处于发育阶段的城市集聚区的进一步形成;原有城市密集区之间通过空间拓展出现空间衔接,并形成地域范围更大的城市连绵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晨光  程惠芳  杜群阳  
本文基于中心——外围意义上集聚经济圈的视角研究了集聚经济圈集群产业的形成因素与结构,转型动力与结构等因素,认为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是构成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其竞争力来源于经济圈内部多元化富有活力集群产业的支撑。与强调单一集群竞争引起资源稀缺或者制度锁定、路径依赖等因素导致集群产业衰退的理论不同,认为全球化背景下集聚经济圈内部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演化和多元化集群产业的集聚竞争是促进低层次集群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向外扩散与集聚经济圈集群产业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圣云  翟晨阳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集群空间网络结构与空间合作路径进行分析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按交通物流竞争力可分为一类中心城市、二类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边缘城市四个层级,上中下游分别形成成渝城市群、滇中、黔中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等城市小群体。2长江经济带城市交通物流竞争力和城际联系网络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西弱东强"、"东密西疏"空间特征。3上海市、重庆市与武汉市是长江经济带对外辐射能力最强的三个城市,也是长江下游、上游和中游交通物流竞争力最强的中心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4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互动合作中,重庆市和成都市起着关键的桥梁媒介作用。长江中游与下游互动合作以"汉长昌"和下游的"沪宁杭甬"、"苏锡常合"联系为主,以九江市、上饶市和下游的衢州市、合肥市、安庆市、金华市联系为辅。5提高中心城市及中介城市的交通物流竞争力,通过上中下游城市优势互补、合作互动和梯度辐射,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城际经济联系,优化长江经济带城际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与合作路径,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本文综合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学说构建了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空间计量模型,使用全国除西藏以外的2169个市县数据对2000年至2007年的各市县非农业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所受到的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联立方程估计表明,虽然各级市县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要素投入和产出规模以及人力资本和地方要素,但是不同等级的城市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互作用。其中,省会和地级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对下级市县有显著的回流效应,而下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对位于市场中心的上级城市有明显的市场区增长作用,同级市县经济增长有互相促进作用。本文最后简要总结了研究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王鸣,陈秋晓,戴企成  
本文以杭州都市区为例.试图揭示都市区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空间过程与机制。首先论述了都市区集聚与扩散的水平与结构;其次分析了都市区经济空间动态发展过程.最后将都市区经济集聚与扩散的激发因素慨括为:①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的升级:②区位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③各级政府的行为:④地产市场的建设与完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祥栋  张亮亮  赵峥  
文章应用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展示了中国城市产业结构专业化与多样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基于集聚经济的视角探讨了城市产业结构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同于马歇尔和雅各布斯的基本观点,本文认为,专业化、多样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非是线性的。多样化与城市人均产出之间呈现出"U"型特征,专业化与城市人均产出之间呈现出"倒U"型特征。这两类曲线的拐点与城市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来说,城市规模越大,产业结构的高度专业化对城市经济增长越不利,而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对城市经济增长越有利。政策上,为了维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小城市或镇应充分发挥产业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注重结构调整...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文武  
文章将异质性劳动力及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多样化贸易成本同时引入空间经济模型,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低成本约束的人力资本比高成本约束的普通劳动力流动更容易打破空间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对称均衡,促使产业空间结构稳定地向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集聚。文章还从福利最优化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对空间经济结构的规划选择,结论显示降低普通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的成本有利于形成分散均衡的经济格局,实现社会公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苏华  刘芳  
城市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集聚与扩散是其成长发育必经的两个阶段,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利用熵测度指数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群从"十一五"时期到"十三五"开局之时的变化趋势,横向比较了各城市群的集聚扩散水平。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市群的熵测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城市群尚处于集聚阶段,扩散效应并不显著,这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密不可分;各城市群单位面积GDP集聚扩散水平显著高于以城市为单位的集聚扩散水平,跨区域扩散效应越来越显著,说明经济的发展逐渐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逐步实现全方位开放,这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息息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