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03)
- 2023(8820)
- 2022(7536)
- 2021(7172)
- 2020(6168)
- 2019(14749)
- 2018(14314)
- 2017(27617)
- 2016(15043)
- 2015(17491)
- 2014(17525)
- 2013(17801)
- 2012(17004)
- 2011(15555)
- 2010(15546)
- 2009(14588)
- 2008(14818)
- 2007(13101)
- 2006(11305)
- 2005(10238)
- 学科
- 济(71754)
- 经济(71682)
- 管理(39334)
- 业(37451)
- 方法(33571)
- 数学(30398)
- 数学方法(30190)
- 企(28648)
- 企业(28648)
- 中国(22752)
- 农(17358)
- 财(16257)
- 贸(15629)
- 贸易(15624)
- 易(15229)
- 学(13833)
- 地方(13636)
- 制(12306)
- 业经(12100)
- 农业(11314)
- 环境(10389)
- 银(10332)
- 银行(10307)
- 融(10138)
- 金融(10136)
- 和(10010)
- 行(9902)
- 务(9232)
- 财务(9212)
- 财务管理(9187)
- 机构
- 大学(231272)
- 学院(225955)
- 济(103494)
- 经济(101506)
- 管理(84663)
- 研究(84221)
- 理学(72906)
- 理学院(71981)
- 管理学(70959)
- 管理学院(70507)
- 中国(63898)
- 京(50218)
- 科学(49810)
- 财(45050)
- 所(43160)
- 研究所(39422)
- 农(38299)
- 中心(37607)
- 财经(36674)
- 经济学(34003)
- 经(33528)
- 业大(32625)
- 北京(32404)
- 江(32025)
- 经济学院(30846)
- 农业(30539)
- 范(29864)
- 院(29860)
- 师范(29598)
- 财经大学(27356)
- 基金
- 项目(149108)
- 科学(117686)
- 基金(111108)
- 研究(107090)
- 家(97599)
- 国家(96894)
- 科学基金(81891)
- 社会(70270)
- 社会科(66704)
- 社会科学(66683)
- 基金项目(58604)
- 省(53962)
- 自然(52014)
- 自然科(50847)
- 自然科学(50831)
- 自然科学基金(49949)
- 教育(48531)
- 划(47580)
- 资助(46333)
- 编号(41291)
- 部(35109)
- 重点(34028)
- 成果(34005)
- 发(32586)
- 国家社会(30403)
- 创(30182)
- 教育部(30048)
- 中国(29792)
- 科研(28828)
- 课题(28729)
- 期刊
- 济(108466)
- 经济(108466)
- 研究(70105)
- 中国(40938)
- 学报(35401)
- 财(34106)
- 农(33607)
- 科学(33145)
- 管理(28309)
- 大学(26399)
- 学学(24807)
- 农业(22836)
- 融(19702)
- 金融(19702)
- 教育(19021)
- 经济研究(18629)
- 财经(18442)
- 技术(17321)
- 问题(16821)
- 经(15978)
- 业经(14903)
- 贸(14649)
- 业(13568)
- 世界(13054)
- 国际(12591)
- 技术经济(11808)
- 统计(11497)
- 资源(10395)
- 版(10240)
- 理论(10090)
共检索到333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韦胜 马海涛
从通勤距离、城市房价、站点周边建设等角度对我国的高铁通勤现象进行了案例分析,并与日本东京的高铁通勤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距离方面,高铁通勤距离以30-50公里为宜;在建设模式方面,我国高铁通勤城市在建设时序上与日本的高铁新城有明显差异,未来建设可借鉴日本的TOD开发模式;在影响因素方面,高铁站点的周边建成环境,特别是站点在城市中的可达性水平对高铁通勤影响显著;在实际需求方面,高铁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人的通勤问题,未来需要结合其他交通方式共同应对区域内部的通勤出行需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韦胜 马海涛
从通勤距离、城市房价、站点周边建设等角度对我国的高铁通勤现象进行了案例分析,并与日本东京的高铁通勤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距离方面,高铁通勤距离以30-50公里为宜;在建设模式方面,我国高铁通勤城市在建设时序上与日本的高铁新城有明显差异,未来建设可借鉴日本的TOD开发模式;在影响因素方面,高铁站点的周边建成环境,特别是站点在城市中的可达性水平对高铁通勤影响显著;在实际需求方面,高铁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人的通勤问题,未来需要结合其他交通方式共同应对区域内部的通勤出行需要。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赟赟 陈宪
高铁发展引起的通勤时间变化和劳动力流动,对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构建282个城市间的组对数据,实证分析了2007-2014年通勤时间对城市间收入差距的作用。研究发现:通勤时间减少1%,可以使得两个城市间的收入差距平均缩小约1.6%;特大城市的集聚效应依然影响着城市的增长趋势;高铁发展对城市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中长距离上更加明显。据此,本文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通勤成本 地区收入差距 劳动力流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燕妮 陈红敏 陆淼菁
近年来,居民交通需求的扩大导致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而通勤作为交通出行的刚性需求,对碳排放有重要影响。基于2013年"上海居民生活碳消费状况调查"中的交通出行数据,本文测算并深入分析了上海市常住居民的日通勤碳排放量及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上海市常住居民人均通勤碳排放量为1 213.9g/日,个体间差异巨大,20%的通勤群体碳排放量占总通勤碳排放的80.6%。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的交通碳排放情况和调研的实际情况,将人均通勤碳排放量3 000g/日及以上的个人定义为显著高碳排放者,此类人群约占总样本量的11.5%;而将目前碳排放量低于3 000g/日,但选择高碳出行方式的个人定义为潜在高碳排放者。...
关键词:
通勤 高碳排放者 有序多项回归 上海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德利
改造和利用既有国铁资源发展市郊铁路是解决超大城市人口及功能过度集中、引领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促进“1小时通勤圈”建设的有效手段。以环北京通勤圈建设为例,从空间布局、交通支撑、功能引导、机制保障四个层面提出市郊铁路引领超大城市“1小时通勤圈”建设的框架模式。提出构建“轨道通勤走廊+自立型城市圈”的通勤圈新空间结构,形成梯度合理的“中心—外围”圈层布局;补齐市郊铁路通勤出行短板,支撑通勤圈的快速通勤需求;推动高端服务功能落地通勤圈,避免简单化的产业功能承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解决通勤圈一体化管理、建设、发展等核心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庄德林 刘雨晨 王帅
为探究高铁通车对中国城市创业投资网络的影响,论文以2001—2017年间投资于中国大陆的41692件跨城市创业投资事件为样本,研究高铁通车对城市创业投资网络集聚力、辐射力和联系中介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渐进DID模型)分析表明,高铁通车可以提高城市可达性,降低创业投资活动主体的综合交易成本,促进创新创业要素资源跨区流动,对创业投资网络集聚力、辐射力和联系中介力产生正向影响。中心城市的创业投资网络受高铁通车带来的正向影响更强。同时,高铁通车对创业投资网络最优作用范围依投资中心呈环形分布,投资中心辐射半径100~200 km的地区,创业投资网络集聚力、辐射力和联系中介力受高铁通车正向影响要明显强于100 km以内和200 km以外地区。此外,风险性低、回报稳定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扩张期和成熟期阶段的创业投资网络集聚力、辐射力和联系中介力受高铁通车影响较种子期和初创期阶段更为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璟 党兴华
定义了城市整体交易效率,并在城市内部多主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机制,在分析中国城市间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产品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竞争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城市整体交易效率对城市间各方面竞争的影响方式,并构建了基于城市整体交易效率的中国城市间竞争模型。
关键词:
城市间竞争 城市整体交易效率 多主体分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磊贤 黄拯 郭晓芳 吴晓莉
长期以来,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遭到了学术界的批判,但是这些批判未建立在量化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难以准确客观认知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对城市系统施加的影响。文章尝试以城市通勤系统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量化分析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给城市通勤系统造成的外部效应。为此,文章构建了更新前后长距离通勤量差的计算框架,选取深圳的25个城市更新单元为样本,利用基于位置信息服务的人口大数据,定量评估了城市更新对城市通勤系统压力的增减影响。研究发现,因更新拆除而搬迁人群中未更换工作且长距离通勤者占比是影响更新对城市通勤系统外部压力的关键参数,不同更新单元的实施对城市通勤系统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结果表明,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并不必然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阻碍,学术界应客观看待此类城市更新实践的真实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冬玲 王贤文 侯剑华
基于Web of Science中1975-2007年科学论文合作的数据,对中国主要城市间科学论文合作数量和合作强度进行分析。展示了城市间科学论文的合作网络结构,分析了网络中各城市从核心到边缘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城市 论文合作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宏 崔东旭 张志伟
大城市空间扩展造成了通勤距离、通勤时耗的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行政中心、高等院校等纷纷外迁和城郊大型住宅区的开发建设,形成了很多规模较大、配套不完善的单一功能用地或功能区。居住与就业功能的双重空间失配和出行时间、方式具有规律性的通勤交通,不仅导致高昂的通勤成本,还表现出明显的双向流动特征。以济南为例,通过对典型功能区居民通勤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出行者属性和通勤特征以及双向通勤现象对交通成本、道路负荷和城市运行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交通规划等角度,提出了保障功能布局与交通互适、居住和就业平衡的建议。
关键词:
功能布局 通勤交通 职住分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丛建辉 朱婧 陈楠 刘学敏
根据中国城市可获得的"活动水平数据",论述了目前城市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的五种方法,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能源平衡表中"消费量合计"数据的修正方法,并以河南省济源市为案例对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采用不同方法所得到的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具有明显差异;活动水平数据选取标准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结果的精确性和可比性有着较大影响,修正方法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错算、漏算和多算,具有一定优势。据此认为,核算者应对核算结果进行规范的不确定性分析与质量控制说明。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体系、改进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明确活动水平数据的选取规则,以降低核算者在数据选取上的主观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任瑜艳 陈琼 刘峰贵 高晓辉
随着单位制度的逐步瓦解,传统单位社区也随之转型,其居民属性也发生巨大改变,原单位社区居民的通勤也发生相应变化,欠发达地区由于城市化进程滞后,传统单位社区的改造相应滞后,与城市化进程快的地区有着较大差别。根据西宁城区7个典型传统单位社区的723位就业居民通勤问卷调查数据,对传统单位社区居民的通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欠发达地区传统单位社区居民通勤仍以短时间、短距离、低机动化为主;(2)不同类型传统单位社区居民通勤存在差异;(3)传统单位社区居民的通勤特征及居民属性能够反映传统单位社区转变进程。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传统单位社区 通勤 西宁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贾晓朋 孟斌 张媛媛
近年来北京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交通拥堵、居住地和工作地分离、过度通勤等问题也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勤行为研究对理解城市结构、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作用。以北京市政策性住房、胡同社区、单位社区和商品房四类居住区居民为对象,通过2012年城市居民职住分离抽样调查问卷获取了不同社区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通勤行为及居住满意度等基本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这些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试图理解社会极化加剧背景下不同社区居民通勤行为差异,丰富城市地理研究内容。结果发现:不同社区居民通勤行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四类社区中政策性住房居民平均通勤时间最长为50.4 mi...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章元 王驹飞
经济学文献长期以来忽视了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大城市居民的储蓄率低于中小城市居民的储蓄率。本文提出理论假说对此现象给出解释:大城市居民比中小城市居民需要更长的通勤时间(或通勤支出),这会减少他们的闲暇时间,从而更多地购买服务以增加闲暇,而这会降低他们的家庭储蓄率。我们利用中国地级市面板和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展开经验分析,并利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结果发现无法推翻上述假说。本文指出的经济现象和提出的理论假说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建立了城市规模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理解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第二,为中国制定拉动内需和城市人口与产业管理等系列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鼓励发展大中城市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带动服务业发展,大中城市不应限制为本地居民提供服务的外来劳动力流入。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居民储蓄率 通勤成本 服务消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言
城市群对各种生产要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降低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便成为推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生产函数法,结合2003-2018年三大城市群的相关数据,对要素价格扭曲进行了测度,并从地区差异性和地区收敛性视角分析三大城市群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特征。研究发现:(1)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劳动力和资本价格扭曲均有所减小,珠三角城市群劳动力价格扭曲有所减少。三大城市群劳动力价格扭曲偏离度主要呈负向偏离,总产出规模越大的城市,劳动力价格扭曲越小,而三大城市群资本价格扭曲偏离度主要呈正向偏离,总产出规模越大的城市,资本价格扭曲越大。(2)地区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劳动力价格扭曲方面的差异有所缩小,而资本价格扭曲方面的差异则有所扩大。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方面的差异较小,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方面的差异则较大。(3)地区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价格扭曲的收敛性更加显著,且更具有一般性。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相邻城市在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方面的收敛性较强,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相邻城市在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方面的收敛性较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