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41)
- 2023(9702)
- 2022(7940)
- 2021(7503)
- 2020(6016)
- 2019(13830)
- 2018(13315)
- 2017(25083)
- 2016(13243)
- 2015(14721)
- 2014(14311)
- 2013(14506)
- 2012(13503)
- 2011(12538)
- 2010(12277)
- 2009(11008)
- 2008(10922)
- 2007(9266)
- 2006(8060)
- 2005(7341)
- 学科
- 济(60518)
- 经济(60465)
- 业(35575)
- 管理(35264)
- 企(26653)
- 企业(26653)
- 方法(25995)
- 数学(23540)
- 数学方法(23366)
- 中国(21405)
- 农(14611)
- 技术(14321)
- 学(13518)
- 贸(12610)
- 贸易(12605)
- 财(12391)
- 易(12323)
- 地方(11031)
- 业经(10447)
- 农业(10318)
- 制(10111)
- 环境(9623)
- 银(9103)
- 银行(9080)
- 行(8838)
- 融(8699)
- 金融(8696)
- 发(8208)
- 技术管理(8080)
- 和(7573)
- 机构
- 大学(198354)
- 学院(194220)
- 济(88744)
- 经济(87114)
- 研究(77677)
- 管理(71547)
- 理学(62232)
- 理学院(61352)
- 管理学(60383)
- 管理学院(59992)
- 中国(57548)
- 科学(47511)
- 京(43368)
- 所(39624)
- 财(37072)
- 研究所(36676)
- 中心(33643)
- 农(33251)
- 财经(30667)
- 经济学(29528)
- 业大(28886)
- 院(28526)
- 经(28431)
- 北京(27600)
- 经济学院(26678)
- 江(26469)
- 农业(26457)
- 范(26147)
- 师范(25880)
- 科学院(23974)
- 基金
- 项目(138846)
- 科学(111842)
- 基金(106553)
- 家(96253)
- 研究(95922)
- 国家(95644)
- 科学基金(81196)
- 社会(65413)
- 社会科(62443)
- 社会科学(62426)
- 基金项目(56582)
- 自然(53001)
- 自然科(51896)
- 自然科学(51885)
- 自然科学基金(50980)
- 省(49214)
- 划(44251)
- 资助(42644)
- 教育(42385)
- 编号(33881)
- 重点(32306)
- 部(32263)
- 发(30193)
- 国家社会(29759)
- 创(29147)
- 中国(27859)
- 创新(27657)
- 教育部(27331)
- 科研(26741)
- 成果(26715)
共检索到284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翼鸥 谷人旭 马双
技术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城市作为多种要素流动的中心,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状况,是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技术转移的机理进行探讨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论文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00—2015年的专利转移数据,借助Gephi、ArcGIS和Stata等工具,对中国技术转移网络的主体结构、分部类模式及其空间特征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就技术转移网络的主体而言,虽然民营企业和高校的地位不断攀升,但多数联系建立在高校、科研院所与其衍生企业之间,说明网络整体连通性较低,溢出效应微弱;②从分部类专利转移数据来看,对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知识往往在相对较少的地方产生,且其转移的空间尺度主要集中于城市内,说明中国城市间技术转移存在一定的地域阻隔;③对多维邻近性及其影响的回归分析表明,多数城市在建立创新联系时,更倾向与同一行政区内或地理、技术规模邻近的城市进行专利转移,即地理邻近、技术邻近、社会邻近对中国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构架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戴靓 纪宇凡 王嵩 朱青 丁子军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分析中国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的网络结构并探讨其背后的邻近性机制对提高城市创新效率、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论文合作发表和专利联合申请的截面数据,综合构建了2011年和2019年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分析其结构演化特征,并采用多元回归的二次指派程序(MRQAP)从邻近性视角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2011—2019年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密度增强,择优链接弱化,呈现出多中心发展趋势,合作格局由北京和上海主导转变为北京上海引领与区域中心带动相结合,从而形成多个区域网。(2)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除了受城市经济水平、科教支持力度、行政等级的正向影响外,也受地理、组织、文化、社会、制度邻近的显著促进,邻近性机制对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演化具有较强解释力。(3)不同维度邻近性对城市知识创新网络的影响是动态的和交互的,过度的地理、社会、认知邻近会阻碍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认知邻近可弥补地理距离,而社会邻近往往伴随着地理邻近。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城市协同创新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建科 田冬翠
基于2000—2020年海洋产业合作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城市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格局和邻近性机理。结果表明:(1)拓扑结构方面,2000年和2001年城市创新网络不具备无标度网络特征;2002—2020年,网络规模逐渐扩大,城市间合作增加,网络以2011年为分界点由松散转为集聚阶段。网络的无标度特性和小世界性逐渐明显,并由“双核心”结构逐渐发育为以北京为单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2)空间格局方面,核心城市和中介城市均表现出区域性特征,主要集聚在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城市创新网络形成了以三角结构为支撑的四边形空间格局。(3)城市专利合作由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扩展,但海洋产业的科技创新主要依靠深圳、青岛、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和北京、武汉等少部分内陆城市。(4)社会邻近性对城市创新网络的解释力最高,地理距离对城市合作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不同邻近因子间均存在非线性增强的两两交互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阮平南 栾梦雪 刘晓燕
选取OLED产业2007—2016年专利数据,构建40家组织的显、隐性知识转移网络,采用QAP分析法探究地理、技术和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不同类型知识转移的影响。3种邻近性对其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且多维邻近性间存在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技术、社会邻近性均正向影响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地理邻近性对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无显著影响,但能正向调节技术、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光辉 余中洁 李明倩
[目的/意义]为发掘影响美国科研协作的各个因素,提出各维度邻近性对美国城市间科研协作影响的假设。[方法/过程]以WoS中IS&R等主题期刊论文为测度数据,构建美国城市科研协作网络,探测网络结构和特征;利用参与科研协作城市节点的期刊数据、专利数据、地理数据、经济数据等构建各维度邻近矩阵,利用QAP分析测度四个邻近维度对美国城市间科研协作强度的影响。[结果/结论]结果发现地理邻近、经济邻近、实力邻近、技术邻近与科研协作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各维度影响程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贺超城 吴江 魏子瑶 刘福珍
在学科紧密相关和信息资源相融的当代,探究科研合作的影响因素成了诸多学者关注的话题。然而,现有研究将各种合作关系视同一律,即两人发表一篇合著文章,便形成合作关系;同时,大部分研究没有系统地研究多维邻近性的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科研主导力"的概念与测度,并从多维邻近性出发系统地分析科研合作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 (WoS)上2013—2017年的生物医学(Life Sciences&Biomedicine)领域中国境内科研机构发表的论文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引力模型,揭示了中国境内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主导网络的网络拓扑特征与多维邻近性机制,发现科研主导力两极分化严重,分散程度提高,互惠程度提高;主导机构(通信作者所在机构)和参与机构(非通信作者所在机构)的累积科研主导力显著促进科研主导力的扩散,且主导机构的促进作用大于参与机构;地理距离会阻碍科研主导力的扩散;认知背景相似度越高,社会关系越密切,越能形成科研主导关系;同样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可以促进科研主导关系的形成。本文对全面理解多样化的科研合作模式、演化及其影响因素提供借鉴意义,研究科研主导力的相关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中。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丽梅 骆琪
探究技术邻近性的细粒度划分及其对技术转让的微观影响,对揭示技术转让的内在规律,促进供需主体对接、交易等具有重要意义。将技术邻近性划分为3个维度11个指标,利用QAP分析方法、Spearman秩相关性及时间序列模型,研究技术邻近性对组织间技术转让的动态影响,结合京津冀地区发明专利转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吸收能力邻近维度,技术储备邻近性正向促进技术转让,技术实力邻近性负向影响技术转让。在技术内容结构邻近维度,技术基础邻近性对技术转让的影响呈“倒U”型,技术投资邻近性负向影响技术转让,技术互补邻近性正向促进技术转让。在技术交易网络结构邻近维度,网络结构邻近性正向促进技术转让,网络开放度邻近性的作用不显著,网络节点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正向促进技术转让,说明网络中的择优链接与就近链接效应显著。技术交易邻近性对技术转让的正向影响呈“倒U”型,路径依赖效应显著。网络结构邻近性对技术转让的促进作用最强,其次是技术互补邻近性,表明组织更倾向于选择网络距离短、技术互补性强的组织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投资邻近性的抑制作用最强,意味着具有相似需求的组织间倾向于竞争,很难进行技术转让。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俊峰
为强化顶层设计,促进创新联系,推动创新协同规划,提升大都市圈整体创新能力,在分析大都市圈邻近性因素对创新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基础上,利用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群2005—2019年面板数据,从多维邻近性视角,对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上海向周边城市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大都市圈内,空间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对技术溢出都有显著影响,而经济邻近性对技术溢出的作用不显著;(2)运用门槛效应模型识别检验发现,空间邻近性和经济邻近性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具有单一门槛值,存在空间、经济突变点。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王楠
文章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地理因素和技术合作角度探究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ESDA方法发现,创新存在明显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并且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可见区域创新不仅与当地的投入有关,而且与邻近区域的投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为了探寻地理距离和技术邻近对创新溢出的影响,通过Arcgis建立地理邻近权重矩阵,借助SIPO网站的专利合作数据建立技术邻近矩阵,在两个权重矩阵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计算区域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中国现阶段,地理距离对创新溢出的影响比技术邻近的影响更显著。此外,我们发现在两种邻近作用下,R&D经费投入是推动区域创新溢出的内在动因,存在显著而正向的空间溢出,而人力资本则对区域创新溢出的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地理邻近 技术邻近 空间溢出 区域创新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建华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以接受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企业为样本,从位置一致性和空间地理距离两个维度刻画空间邻近特征,研究空间邻近特征对风险投资创新机制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风险投资事件的空间邻近特征分别通过影响风险投资的筛选效应以及监督治理作用对被投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显著影响;第二,位置一致性能够显著提高被投企业的渐进式创新,而空间地理距离的增大则会显著降低被投企业的突破式创新;第三,门槛效应检验发现突破式创新对空间地理距离的变化更为敏感。鉴于以往文献较少以风险投资机构为经济行为主体来分析风险投资事件的空间邻近特征对风险投资创新机制的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相关文献,为从空间维度理解风险投资的创新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空间邻近 风险投资 技术创新 地理距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展亚荣 谷人旭
数字经济时代,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的虚拟空间对实体地理空间的影响不断加剧。论文基于2016—2020年中国网络游戏项目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负二项式重力模型等探究网络游戏产业的城市合作网络结构及其多维邻近性机制,以揭示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为探索新时期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的发展强化了网络游戏产业的分散化和集聚趋势,外部网络在网络游戏项目运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小城市对跨地域合作网络更为依赖;(2)城市间基于网络游戏产业价值链分工合作的联系比较稀疏,合作网络呈现不均衡的“菱形”格局,网络层级基本遵循中国现有的城市体系,核心节点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地方行政中心在合作网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城市产业规模、对外连通性、人力资本等对网络游戏产业合作网络的构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地理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作用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红光 王云平 季璐
从广义的产业转移内涵出发,借鉴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2007—2010年省区间的产业转移,验证了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即低端产业正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高端产业仍集中在东部地区。同时我们还发现东部地区内部也存在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主要从长三角地区向京津冀鲁等地区转移。通过对不同类型产业区域间转移的机理分析,提出了原料指向型、成本驱动型、投资拉动型、集聚依赖型四种类型的产业转移,并总结出了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梯度模式。
关键词:
中国 产业转移 投入产出 机理 梯度模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平平 金浩 赵晨光
基于我国2002-2018年31个省市的区域创新统计数据,本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等网络演化特征,并结合QAP回归考察多维邻近性对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密度稳步提升,"多中心驱动"网络已经形成,创新中心发展遵循着邻近递减与等级扩散的规律。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凝聚子群结构变动较大,各省市扮演的角色也随之不断调整,逐步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的网络创新格局。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对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依次减小,地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表现为替代效应。据此,提出优化区域创新网络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空间关联 邻近性 网络演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也 龚伦胜 冯长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得以快速扩张,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何准确高效地识别城市建设用地对于城市相关研究来说至关重要。现行的城市建设用地识别方法,例如人工测绘和遥感解译,无法兼顾速度与精度两项要求。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尺度空间邻近关系来识别城市建设用地的方法。空间邻近关系源于邻里效应,指空间单元的属性与其周围空间单元的属性之间存在的联系。由于城市建设用地具有成片开发建设的特点,利用地块周围的局部建设用地密度来判断其是否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格网法对京津冀区域进行划分,与解译遥感影像得到的建设用地结果叠加,统计出每个网格内的建设用地面积,并计算出每个网格在多个尺度下的邻近指数。通过选择典型区位的网格,分析其邻近指数变化的模式,设置了城市建设用地的识别标准,从而得到了京津冀区域的城市建设用地分布情况。经结果检验,发现该方法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通过数理计算的结果识别城市建设用地,避免了定性方法的缺陷,具有处理高效、结果精确的优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