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06)
2023(13780)
2022(11936)
2021(11444)
2020(9424)
2019(22366)
2018(22107)
2017(42866)
2016(22911)
2015(26057)
2014(25917)
2013(25681)
2012(23322)
2011(21250)
2010(21115)
2009(19273)
2008(18640)
2007(15808)
2006(13728)
2005(11999)
作者
(65176)
(54212)
(53661)
(51305)
(34638)
(25796)
(24360)
(21380)
(20639)
(19133)
(18411)
(18244)
(17060)
(16948)
(16696)
(16477)
(16089)
(15794)
(15504)
(15265)
(13249)
(13207)
(12948)
(12225)
(12067)
(11943)
(11803)
(11647)
(10777)
(10541)
学科
(98770)
经济(98668)
管理(63736)
(59228)
(48528)
企业(48528)
方法(48452)
数学(43310)
数学方法(42635)
中国(28449)
(23664)
(20865)
业经(19665)
(19372)
(18980)
贸易(18970)
(18478)
地方(18307)
农业(15691)
理论(15640)
(15497)
环境(15246)
(14640)
技术(13964)
(13400)
银行(13366)
(13093)
(12871)
金融(12870)
(12791)
机构
大学(329661)
学院(326354)
(136458)
经济(133716)
管理(132591)
理学(116262)
理学院(114994)
管理学(112818)
管理学院(112244)
研究(110320)
中国(81929)
(70637)
科学(67855)
(57994)
(54130)
研究所(49895)
中心(48724)
财经(48051)
(48035)
业大(47258)
北京(45083)
(44025)
(43541)
(42723)
师范(42389)
经济学(42100)
(40335)
经济学院(38086)
农业(37666)
财经大学(36133)
基金
项目(229615)
科学(182114)
基金(169606)
研究(166414)
(147763)
国家(146649)
科学基金(127005)
社会(106725)
社会科(101381)
社会科学(101353)
基金项目(89678)
(86352)
自然(83104)
自然科(81287)
自然科学(81272)
自然科学基金(79786)
教育(76465)
(73682)
资助(71187)
编号(66290)
成果(52697)
(51552)
重点(50938)
(48122)
(47258)
课题(45401)
教育部(44612)
国家社会(44607)
创新(44149)
科研(43695)
期刊
(139678)
经济(139678)
研究(96725)
中国(56518)
学报(49123)
科学(47357)
管理(47351)
(42604)
(40947)
大学(37584)
学学(35336)
教育(33818)
农业(30442)
技术(28290)
(24195)
金融(24195)
经济研究(24050)
财经(22893)
业经(21552)
(19628)
问题(19577)
(16553)
图书(16453)
技术经济(16320)
统计(16028)
科技(15476)
理论(15253)
(14964)
资源(14823)
现代(14561)
共检索到460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贺大兴  
社会网络理论是解释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超线性规模效应,即城市收入水平增长远大于城市规模增长。但它的直接推论——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和中国城市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似乎略有冲突。本文的主要工作,便是利用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1993-2011年的数据,检验该理论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解释力。研究发现:(1)若简单考察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联,则中国存在超线性规模效应。市辖区人口增加1个百分点,市辖区实际GDP增加1.72个百分点;(2)一旦控制教育、医疗、税收、基础设施、公共品等因素后,超线性规模效应便不复存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是投资、教...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肖周燕  
目前消减城市功能似乎成为了缓解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的一剂良方。文章定量测算城市功能定位的人口规模效应,解析城市功能定位影响人口规模的作用机理,力图寻求破解城市人口膨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城市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守华  周山人  千慧雄  
有别于探讨单个城市最优(绝对)规模的研究,本文从城市体系角度,运用Gibrat对数正态分布定律,以2011年为例,检验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际规模与理论规模偏差,并划分出偏大、合理和偏小三种类型:偏大城市集中在3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偏小城市集中在人口规模10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而通常以绝对规模衡量的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却相对合理。进一步地,构造居民效用最大化目标函数,分析市场机制下的集聚效应和政府引导下的公共服务对城市规模偏差的影响。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偏大城市由显著的集聚效应和优越的公共服务共同引致,其中,集聚效应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多样化就业和提升工资水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秀敏  刘冰  黄雄  
以我国211个主要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除拉萨以外的30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城市以及176个地级市。收集了1989-2003年及2000-2005年各城市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城市集聚与扩散的Panel-data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别估算了各城市的相对规模收益和相对外部成本,然后通过收益与成本的对比分析,判断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找出城市以集聚为主向以扩散为主转换的城市规模。研究发现:目前,除上海市处于扩散阶段外,我国其它城市都处于以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且在这些城市中,绝大部分城市的规模收益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其外部成本。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婧  张庆华  龚六堂  
本文基于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导出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003—2009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对由此得到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地级市中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倒U形关系。在可比方法估计下我们发现中国被低估的城市已明显减少,大部分城市处于最优规模的附近,但同时被高估的城市数量在增加。此外,与东、中部等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杰  周倩  
文章基于我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GMM、门槛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协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与城市规模之间呈倒U形关系,与二产/三产增加值之比也呈现倒U形关系;(2)城市"规模红利"的发挥受制于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结构红利"大小也受城市规模的影响。文章据此提出:虽然少数中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已经初步出现规模不经济迹象,但绝大多数中等城市规模仍偏小,"规模红利"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绝大多数城市还未充分发挥第二产业的潜力,不宜过早"去工业化"。文章据此对中国城市发展战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金晓雨  郑军  
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2000年和2010年中国209个地级市市辖区的城市效率,用非参数方法估计了我国城市效率在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分布,并实证了城市效率变化的机制。研究发现:2000~2010年我国城市最优规模从350万人增加至717万人,增长104.86%,而城市规模均值仅增长50.47%,城市集聚不足的情况加剧,城市效率整体下降;城市效率变化和城市规模呈U型曲线关系,处于544万左右的城市效率降低最快,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城市效率;半参数估计表明计量设定和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莉   陈可怡  
城市规模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和表现,城市规模分布是否合理,关键在于不同规模城市之间能否形成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这需要对城市规模的分布、变化进行准确度量,并探究背后的驱动因素。为此,运用中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六普与七普人口数据,检验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在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上的适用性,并比较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在2010至2020年的变化情况。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296个地级以上城市总体不满足Gibrat定律,而Zipf定律的适用度在提高,从十年间的对比来看,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从中国十九个城市群内城市规模分布的情况来看,十年间绝大多数城市群内城市集中度上升,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第一档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量突出,第二档城市群的规模体系较为平均,第三档城市群建设初见雏形。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戚伟  刘盛和  金浩然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城市规模等级划分为"五类七档",受到广泛关注。但因对新标准的理解存在歧义而出现各种划分结果,引起误解与混乱。在对比新旧标准的基础上,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析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评价新标准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结果显示,新标准在空间口径、人口口径、分级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进;按照新标准划分的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相对于旧标准及其他标准而言,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量大幅缩减,而中小城市数量相应增多,呈现出显著的金字塔结构特征,更加符合中心地理论模型和位序—规模法则,更有利于科学地实施城市与人口的分类管理。但同时,新标准也存在"城区人口"数据难以获取、受行政区划调整影响较大等局限性,亟待加强实体城区识别研究和推进数据共享。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光周  杨家文  
首先在数学上探讨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证明城市规模服从Zipf定律。然后,在理论上阐述城市规模幂律分布的形成机制。实证研究采用2009—2013年全国地级市的人口规模数据和建成区面积数据来分析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市的城市规模服从幂律分布,且幂指数均大于1。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分布的幂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建成区面积的幂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中国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人口规模差异程度在减小,但建成区面积之间的差距在增大。同时,比较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城市规模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东部城市的幂指数最小,而且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东部城市之间的规模差异程度大于中部和西部,而且城市规模之间的差异正在变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闫永涛  冯长春  
选择1994-2004年中国城市规模位于前200位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分别采用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借助于分形理论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用地规模来看,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外来人口的增加和2000年之后城市规模的加速增长使城市发展表现出向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倾向;但由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比较成熟,其基本特征并没有因时间、外来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变化而改变;高位次城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认为如何更好地识别城市的实际规模,促进城市的理性增长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健康优化,是中国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邓智团  樊豪斌  
文章利用中国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数据,通过多参数模型的比较与检验,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与变化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并不遵循幂律分布,不适合采用帕累托分布或齐夫定律分析;与简单的对数正态分布相比,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更符合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且拥有对数正态分布的中间主体,上下尾部更接近幂律分布,从2000年开始上尾比下尾更厚重;从模型拟合变化来看,过去20年里的5个年份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增长速度不同,发散式增长显著,与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拟合的最佳分布或适度分布相比,2000年后处于上尾的大中城市的数量和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处于下尾的中小城市数量多但人口规模增长动力相对不足。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检视当前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政策,并对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陆远权  秦佳佳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度了2007—2014年我国25个地区城市规模分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利用聚类分析进一步考察基于两者联合关系的地域划分情况。结果显示:(1)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即存在使区域创新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城市规模分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的城市规模分布均不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2)我国各地区可划分为四种新类型,不同类型区域内部城市规模分布和区域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来说,东部沿海城市两者的匹配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城市。研究表明:为有效地提升区域创新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可进一步优化城市规模分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抄军  罗能生  吕渭济  
本文首先构建了城市规模-资源消耗理论模型,然后利用变截距模型对我国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城市规模-资源消耗经验模型为正N型曲线,最优城市规模为1060万人,适度城市规模是400—600万人和1000—1200万人。进一步对分区域的模型进行比较发现:东部经验模型是单调递减直线,中、西部都是正N形曲线。除部分省会城市外,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资源消耗上升阶段,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强调集约化的内涵发展,以缓解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光周  杨家文  
首先在数学上探讨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证明城市规模服从Zipf定律。然后,在理论上阐述城市规模幂律分布的形成机制。实证研究采用2009—2013年全国地级市的人口规模数据和建成区面积数据来分析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市的城市规模服从幂律分布,且幂指数均大于1。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分布的幂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建成区面积的幂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中国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人口规模差异程度在减小,但建成区面积之间的差距在增大。同时,比较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城市规模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东部城市的幂指数最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