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23)
- 2023(8144)
- 2022(6878)
- 2021(6800)
- 2020(5728)
- 2019(13672)
- 2018(13418)
- 2017(25537)
- 2016(13727)
- 2015(15727)
- 2014(15602)
- 2013(15563)
- 2012(14314)
- 2011(13219)
- 2010(13578)
- 2009(12648)
- 2008(12588)
- 2007(10753)
- 2006(9809)
- 2005(9011)
- 学科
- 济(64450)
- 经济(64380)
- 管理(36521)
- 业(32022)
- 方法(29584)
- 数学(27419)
- 数学方法(26849)
- 企(24656)
- 企业(24656)
- 中国(22370)
- 农(15391)
- 贸(13175)
- 贸易(13163)
- 易(12872)
- 财(12775)
- 制(12055)
- 地方(11739)
- 业经(10743)
- 学(10370)
- 银(9833)
- 银行(9831)
- 农业(9798)
- 行(9467)
- 环境(9338)
- 理论(9027)
- 融(8754)
- 金融(8754)
- 发(8429)
- 体(7825)
- 和(7799)
- 机构
- 大学(197359)
- 学院(194463)
- 济(88788)
- 经济(86956)
- 管理(74487)
- 研究(71209)
- 理学(63341)
- 理学院(62598)
- 管理学(61318)
- 管理学院(60958)
- 中国(57037)
- 京(43971)
- 科学(39918)
- 财(39672)
- 所(34603)
- 中心(32353)
- 财经(31320)
- 研究所(31063)
- 北京(28863)
- 经济学(28714)
- 经(28664)
- 江(28637)
- 农(26418)
- 院(26219)
- 范(26174)
- 师范(26011)
- 经济学院(25769)
- 业大(24370)
- 财经大学(23335)
- 州(22838)
- 基金
- 项目(126321)
- 科学(101447)
- 基金(95135)
- 研究(92397)
- 家(82826)
- 国家(82254)
- 科学基金(71232)
- 社会(61407)
- 社会科(58544)
- 社会科学(58531)
- 基金项目(48626)
- 自然(45130)
- 省(44884)
- 自然科(44207)
- 自然科学(44199)
- 自然科学基金(43419)
- 教育(43283)
- 资助(41137)
- 划(39870)
- 编号(35403)
- 部(29559)
- 成果(29256)
- 重点(28563)
- 国家社会(26864)
- 发(26686)
- 教育部(25837)
- 课题(25623)
- 中国(25534)
- 创(25265)
- 人文(24278)
共检索到303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雪芹 王成新 崔学刚
在解读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着重提出要警惕标准调整后的不良响应,包括新一轮规划调整的占地效应、行政扩城达标升级、区域主体功能无序、发展不平衡加剧、城市问题的集中爆发、市民幸福指数的降低等,这都严重影响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顺利实施。为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城镇规模健康有序的对策措施:在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应以平等和谐的城市理念营造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以健全严格的法规政策约束无序扩张的冲动,以改革创新的制度机制形成城市良性循环。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划分标准 中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戚伟 刘盛和 金浩然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城市规模等级划分为"五类七档",受到广泛关注。但因对新标准的理解存在歧义而出现各种划分结果,引起误解与混乱。在对比新旧标准的基础上,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析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评价新标准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结果显示,新标准在空间口径、人口口径、分级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进;按照新标准划分的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相对于旧标准及其他标准而言,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量大幅缩减,而中小城市数量相应增多,呈现出显著的金字塔结构特征,更加符合中心地理论模型和位序—规模法则,更有利于科学地实施城市与人口的分类管理。但同时,新标准也存在"城区人口"数据难以获取、受行政区划调整影响较大等局限性,亟待加强实体城区识别研究和推进数据共享。
关键词:
城市规模等级 新标准 划分 适用性 中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经过适当修改之后,很快就会对外公布。"7月5日上午举行的"新型城镇化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论坛2014"传出消息说,《意见》将重新制定和划分我国城市规模标准,而今后居住证制度仍将长期存在。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论坛上表示,中国正经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而未来十几年,我国还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流动人口还将持续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永亮
文章选择合适的规模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规模经济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1)无论小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大城市,都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经济;(2)规模经济的程度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呈下降趋势。据此提出政策建议:长期和整体来说,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做法是错误的。
关键词:
城市规模 规模经济 回归分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守华 周山人 千慧雄
有别于探讨单个城市最优(绝对)规模的研究,本文从城市体系角度,运用Gibrat对数正态分布定律,以2011年为例,检验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际规模与理论规模偏差,并划分出偏大、合理和偏小三种类型:偏大城市集中在3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偏小城市集中在人口规模10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而通常以绝对规模衡量的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却相对合理。进一步地,构造居民效用最大化目标函数,分析市场机制下的集聚效应和政府引导下的公共服务对城市规模偏差的影响。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偏大城市由显著的集聚效应和优越的公共服务共同引致,其中,集聚效应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多样化就业和提升工资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雷 曾刚 曹贤忠 周灿
创新活动由个体创新向合作创新和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不断转变趋势下,城市创造、积累和吸收知识的差异成为解释城市创新效率差异的关键。基于289个城市合作专利数据,从城市内部和跨界创新联系强度视角划分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模式,并对不同创新网络模式的创新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城市内部创新联系强度整体偏低,作为省域教育和科技中心的省会和对外开放度较低的老工业城市成为内部合作创新高地,城市跨界创新联系强度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高水平创新联系强度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2)创新联系强度视角下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模式呈现网络创新城市、外部创新城市、地方创新城市和孤立创新城市4种类型,其中东部地区城市创新网络模式空间格局呈现以网络创新城市为中心、外部创新城市为第二圈层、地方创新城市和孤立创新城市为外围圈层的同心圆分布格局;(3)不同创新网络模式的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差异,处于创新网络核心位置的网络创新城市创新效率最高,其次是外部创新城市和地方创新城市,孤立创新城市创新效率最低。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浦湛
本文对我国城市体系的失衡性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失衡的主要特征是大中小城市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各城市群发展水平不均衡。本文认为历史基础叠加行政主导是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历史基础造成的起点不同,人口、经济集聚的路径依赖及交通成本状况不同,行政主导、市场跟随强化了"马太效应"。为实现城市均衡发展,应以城市群为载体带动中小城市发展。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二:一是通过采用真实反映城区人口规模的数据及城市规模的新划分方法,发现我国特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实际上相对不足,大城市数量较多但人口规模偏低,成为阻碍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原因;二是认为应当重点发展...
关键词:
城市规模划分 城市群 城市体系 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婧 张庆华 龚六堂
本文基于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导出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003—2009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对由此得到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地级市中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倒U形关系。在可比方法估计下我们发现中国被低估的城市已明显减少,大部分城市处于最优规模的附近,但同时被高估的城市数量在增加。此外,与东、中部等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劳动生产率 最优城市规模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皮亚彬 薄文广 何力武
本文使用中国2000~2011年地级城市数据,研究了城市区位和城市规模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结论如下:(1)随着与核心城市距离变远,城市长期人口数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呈现出"∽形"的非线性关系;(2)在城市体系内,城市规模和城市区位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3)某地区城市分布越密集,则该地区的城市人口增长越快,应积极发展城市群以带动城市化。在城市群发展战略上,需要注意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地理上的合理布局。
关键词:
城市体系 城市区位 城市规模 城市化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赵曜
本文分析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对我国城市经济效益的协同影响机制,估计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以及在城市规模约束下产业结构转变的边际效益。使用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估计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一制造业结构对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需要达到一定的门槛规模方能从上下游产业关联中获得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经济效益发生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则随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变而增加。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规模仍小于最优规模,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同时,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应该推动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和人口集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金晓雨 郑军
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2000年和2010年中国209个地级市市辖区的城市效率,用非参数方法估计了我国城市效率在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分布,并实证了城市效率变化的机制。研究发现:2000~2010年我国城市最优规模从350万人增加至717万人,增长104.86%,而城市规模均值仅增长50.47%,城市集聚不足的情况加剧,城市效率整体下降;城市效率变化和城市规模呈U型曲线关系,处于544万左右的城市效率降低最快,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城市效率;半参数估计表明计量设定和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蔡之兵 张可云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然而究竟应该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始终存在争论。本文基于城市成本收益最优规模的罗伯特研究框架,利用中国143个城市数据采取分组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发现并不存在单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齐普夫(ZIPF)法则和城市就业提供能力指数对中国现有城市规模体系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中国城市体系总体规模偏小且缺乏足够的就业提供能力。最后,本文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力
在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理论梳理、因子分析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基于Au-Henderson模型,利用2004-2015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态视阈下我国城市的规模效率特征与最优规模。结果显示:城市规模效率的"倒U型"曲线规律在经济与生态层面均成立,且城市规模的生态最优值为750万人;产业结构升级、市场潜能扩大能够显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但是城市污染治理成效只有在人口高度集聚时才会显著提升;宜居环境建设仍是城镇化的薄弱环节。据此认为,超大城市应控制人口规模,加快改善人居环境;特大城市应降低重化工业比重、节能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生态系统 城镇化 集聚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时柱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贪困线”定义,对“贪困线”的划分标准与方法更是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本文试图从宜昌市“困难户”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贫困线”的定义贫困线划分标准的关键是要对“贫困线”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这样划分出的“贫困线”标准才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界限,才能确定科学的划分方法。定义“贫困线”不能只从理论上去阐述,去探寻,必须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为指导,从我国国情和民情出发,应用科学的系统方法及因素分析方法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宇航
2011年7月,国家工信部、统计局、发改委、财政部四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以下简称新标准)。新标准调整幅度较大,新增了微型企业分类,并与修订后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接轨。新标准的实施,对《大中小微型企业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执行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江苏省泰州市纳入2008年经济普查的企业为样本,按照新旧标准测算出各类型企业数量和贷款余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新标准实施后,大、中型企业总体数量增多,贷款余额有所增加,其中制造业增加尤为明显;少部分行业(如建筑业)因划型适用指标阈值提高,大、中型数量反而有所下降。
关键词:
新企业规模划分标准 金融统计 实证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