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99)
2023(13025)
2022(11355)
2021(10998)
2020(9097)
2019(21692)
2018(21507)
2017(41697)
2016(22386)
2015(25487)
2014(25481)
2013(25156)
2012(22819)
2011(20770)
2010(20659)
2009(18868)
2008(18242)
2007(15434)
2006(13437)
2005(11753)
作者
(63361)
(52464)
(52120)
(49807)
(33692)
(25003)
(23686)
(20779)
(20069)
(18568)
(17915)
(17684)
(16569)
(16468)
(16259)
(15996)
(15649)
(15358)
(15000)
(14810)
(12870)
(12851)
(12593)
(11874)
(11678)
(11633)
(11460)
(11353)
(10481)
(10249)
学科
(95288)
经济(95188)
管理(61593)
(57064)
(46861)
企业(46861)
方法(46843)
数学(41851)
数学方法(41185)
中国(27655)
(22825)
(19814)
(18952)
业经(18737)
(18378)
贸易(18368)
(17906)
地方(17749)
理论(15315)
农业(15052)
(14947)
环境(14579)
(14353)
技术(13259)
(12844)
银行(12811)
(12570)
(12258)
(12228)
金融(12227)
机构
大学(319909)
学院(316539)
(131430)
经济(128741)
管理(128690)
理学(112617)
理学院(111383)
管理学(109280)
管理学院(108726)
研究(107406)
中国(79864)
(69047)
科学(66144)
(55524)
(52759)
研究所(48589)
中心(47424)
(46390)
财经(45900)
业大(45778)
北京(44176)
(42334)
(42039)
(41777)
师范(41456)
经济学(40102)
(39268)
农业(36367)
经济学院(36193)
(34963)
基金
项目(221965)
科学(175712)
基金(163485)
研究(161271)
(142316)
国家(141228)
科学基金(122122)
社会(102703)
社会科(97498)
社会科学(97470)
基金项目(86457)
(83401)
自然(80098)
自然科(78331)
自然科学(78316)
自然科学基金(76883)
教育(74173)
(71351)
资助(68864)
编号(64593)
成果(51722)
(49760)
重点(49196)
(46498)
(45580)
课题(44273)
教育部(43000)
国家社会(42624)
创新(42584)
科研(42249)
期刊
(135393)
经济(135393)
研究(93849)
中国(55430)
学报(47295)
管理(46154)
科学(45811)
(41246)
(39142)
大学(36204)
学学(33977)
教育(33704)
农业(29468)
技术(27720)
(23337)
金融(23337)
经济研究(22979)
财经(21744)
业经(20664)
问题(19040)
(18612)
图书(16396)
(16026)
技术经济(15818)
统计(15408)
科技(15005)
理论(14936)
资源(14474)
(14383)
现代(14168)
共检索到4486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守华  周山人  千慧雄  
有别于探讨单个城市最优(绝对)规模的研究,本文从城市体系角度,运用Gibrat对数正态分布定律,以2011年为例,检验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际规模与理论规模偏差,并划分出偏大、合理和偏小三种类型:偏大城市集中在3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偏小城市集中在人口规模10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而通常以绝对规模衡量的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却相对合理。进一步地,构造居民效用最大化目标函数,分析市场机制下的集聚效应和政府引导下的公共服务对城市规模偏差的影响。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偏大城市由显著的集聚效应和优越的公共服务共同引致,其中,集聚效应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多样化就业和提升工资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晓倩  吴传清  
文章基于2002—2018年我国15个城市群的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Probit回归、规模位序法和首位度等方法审视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对城市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除长三角和关中城市群之外,其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空间指数大于1;城市群首位度带动效率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多中心空间结构会使得城市规模趋向合理化和均衡化,而首位度带动效率使城市人口规模趋于合理和分散化;政府对重点城市政策的倾斜会使得规模偏大的城市更易集聚人口;同时,城市群规模偏差的变动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婧  张庆华  龚六堂  
本文基于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导出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003—2009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对由此得到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地级市中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倒U形关系。在可比方法估计下我们发现中国被低估的城市已明显减少,大部分城市处于最优规模的附近,但同时被高估的城市数量在增加。此外,与东、中部等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永亮  
文章选择合适的规模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规模经济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1)无论小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大城市,都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经济;(2)规模经济的程度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呈下降趋势。据此提出政策建议:长期和整体来说,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做法是错误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金晓雨  郑军  
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2000年和2010年中国209个地级市市辖区的城市效率,用非参数方法估计了我国城市效率在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分布,并实证了城市效率变化的机制。研究发现:2000~2010年我国城市最优规模从350万人增加至717万人,增长104.86%,而城市规模均值仅增长50.47%,城市集聚不足的情况加剧,城市效率整体下降;城市效率变化和城市规模呈U型曲线关系,处于544万左右的城市效率降低最快,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城市效率;半参数估计表明计量设定和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光周  杨家文  
首先在数学上探讨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证明城市规模服从Zipf定律。然后,在理论上阐述城市规模幂律分布的形成机制。实证研究采用2009—2013年全国地级市的人口规模数据和建成区面积数据来分析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市的城市规模服从幂律分布,且幂指数均大于1。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分布的幂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建成区面积的幂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中国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人口规模差异程度在减小,但建成区面积之间的差距在增大。同时,比较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城市规模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东部城市的幂指数最小,而且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东部城市之间的规模差异程度大于中部和西部,而且城市规模之间的差异正在变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戚伟  刘盛和  金浩然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城市规模等级划分为"五类七档",受到广泛关注。但因对新标准的理解存在歧义而出现各种划分结果,引起误解与混乱。在对比新旧标准的基础上,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析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评价新标准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结果显示,新标准在空间口径、人口口径、分级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进;按照新标准划分的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相对于旧标准及其他标准而言,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量大幅缩减,而中小城市数量相应增多,呈现出显著的金字塔结构特征,更加符合中心地理论模型和位序—规模法则,更有利于科学地实施城市与人口的分类管理。但同时,新标准也存在"城区人口"数据难以获取、受行政区划调整影响较大等局限性,亟待加强实体城区识别研究和推进数据共享。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闫永涛  冯长春  
选择1994-2004年中国城市规模位于前200位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分别采用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借助于分形理论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用地规模来看,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外来人口的增加和2000年之后城市规模的加速增长使城市发展表现出向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倾向;但由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比较成熟,其基本特征并没有因时间、外来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变化而改变;高位次城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认为如何更好地识别城市的实际规模,促进城市的理性增长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健康优化,是中国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陆远权  秦佳佳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度了2007—2014年我国25个地区城市规模分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利用聚类分析进一步考察基于两者联合关系的地域划分情况。结果显示:(1)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即存在使区域创新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城市规模分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的城市规模分布均不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2)我国各地区可划分为四种新类型,不同类型区域内部城市规模分布和区域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来说,东部沿海城市两者的匹配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城市。研究表明:为有效地提升区域创新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可进一步优化城市规模分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抄军  罗能生  吕渭济  
本文首先构建了城市规模-资源消耗理论模型,然后利用变截距模型对我国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城市规模-资源消耗经验模型为正N型曲线,最优城市规模为1060万人,适度城市规模是400—600万人和1000—1200万人。进一步对分区域的模型进行比较发现:东部经验模型是单调递减直线,中、西部都是正N形曲线。除部分省会城市外,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资源消耗上升阶段,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强调集约化的内涵发展,以缓解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光周  杨家文  
首先在数学上探讨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证明城市规模服从Zipf定律。然后,在理论上阐述城市规模幂律分布的形成机制。实证研究采用2009—2013年全国地级市的人口规模数据和建成区面积数据来分析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市的城市规模服从幂律分布,且幂指数均大于1。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分布的幂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建成区面积的幂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中国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人口规模差异程度在减小,但建成区面积之间的差距在增大。同时,比较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城市规模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东部城市的幂指数最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许永洪  曾五一  
本文引入Hamilton-Costa方法,利用现有的城市价格和收支统计数据,对中国CPI偏差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以1997年作为基年,1998年和2000-2006年中国公布的定基CPI与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成本指数不存在偏差;1997-2006年间,仅1999年存在5.83%的累积偏差;研究还发现,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存在横向与纵向的差异,不能通过横向简单对比来评价城市间的生活水平差别,也不能通过简单对比2000前后的恩格尔系数评价中国城市的生活水平的变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谭锐  王珺  
本文使用单中心城市模型来探讨中国情境下住房投资活动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机制。模拟结果显示,随着住房投资的膨胀,城市规模先扩张,在到达最大值之后逐步缩小,呈现出倒U形的变化趋势。此外,单中心城市中的交通设施水平、地价以及地理范围都会随投资膨胀发生变化,而每一种情况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最后根据理论和模拟结果给出了政策启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江曼琦  王振坡  王丽艳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城市系统时间序列规模分布的罗仑兹曲线、基尼系数以及年均增长率与基年城市规模的相关关系,研究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演进的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变化在短时期呈现略有不同的收敛或发散态势,从长期看仍呈现近似的平行增长模式,从而证实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演进也存在平行增长的规律,作为城市系统相对完善的国家,平行增长表现为各城市基本相同的年增长率,而在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的国家,城市规模分布的平行增长表现为新城市的大量出现部分抹平了大城市的相对快速增长,从而说明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规模框架内构造城市发展路径的方针是不可行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皮亚彬  薄文广  何力武  
本文使用中国2000~2011年地级城市数据,研究了城市区位和城市规模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结论如下:(1)随着与核心城市距离变远,城市长期人口数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呈现出"∽形"的非线性关系;(2)在城市体系内,城市规模和城市区位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3)某地区城市分布越密集,则该地区的城市人口增长越快,应积极发展城市群以带动城市化。在城市群发展战略上,需要注意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地理上的合理布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