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33)
- 2023(13479)
- 2022(11373)
- 2021(10379)
- 2020(8786)
- 2019(20238)
- 2018(19507)
- 2017(36755)
- 2016(20251)
- 2015(22822)
- 2014(22390)
- 2013(22418)
- 2012(20915)
- 2011(19194)
- 2010(18987)
- 2009(17623)
- 2008(17623)
- 2007(15551)
- 2006(13436)
- 2005(11877)
- 学科
- 济(88073)
- 经济(87982)
- 管理(53695)
- 业(51107)
- 方法(41217)
- 企(39421)
- 企业(39421)
- 数学(37368)
- 数学方法(37099)
- 中国(26814)
- 农(22719)
- 财(21464)
- 学(19639)
- 贸(19059)
- 贸易(19054)
- 易(18563)
- 业经(16734)
- 地方(16282)
- 农业(15175)
- 制(15106)
- 环境(13919)
- 银(13086)
- 银行(13021)
- 务(12793)
- 财务(12778)
- 财务管理(12750)
- 行(12453)
- 融(12383)
- 金融(12381)
- 企业财务(12097)
- 机构
- 大学(302443)
- 学院(297974)
- 济(129067)
- 经济(126678)
- 研究(110705)
- 管理(110301)
- 理学(96265)
- 理学院(95046)
- 管理学(93474)
- 管理学院(92930)
- 中国(81939)
- 科学(70569)
- 京(64567)
- 农(60651)
- 所(57818)
- 财(55179)
- 研究所(53490)
- 业大(50337)
- 中心(49357)
- 农业(48718)
- 财经(45363)
- 江(42315)
- 经(41544)
- 经济学(41454)
- 北京(40443)
- 院(39524)
- 范(38240)
- 经济学院(37725)
- 师范(37722)
- 科学院(34578)
- 基金
- 项目(207659)
- 科学(163026)
- 基金(154402)
- 研究(141312)
- 家(139219)
- 国家(138173)
- 科学基金(116041)
- 社会(92891)
- 社会科(88192)
- 社会科学(88160)
- 基金项目(82341)
- 省(78244)
- 自然(77183)
- 自然科(75494)
- 自然科学(75465)
- 自然科学基金(74167)
- 划(68498)
- 教育(63782)
- 资助(62532)
- 编号(52817)
- 重点(48143)
- 部(46686)
- 发(45082)
- 创(42885)
- 成果(41827)
- 科研(41097)
- 计划(40787)
- 创新(40426)
- 国家社会(40125)
- 教育部(39146)
- 期刊
- 济(131082)
- 经济(131082)
- 研究(85540)
- 学报(57230)
- 农(53029)
- 中国(52973)
- 科学(50404)
- 大学(41409)
- 财(41240)
- 学学(39606)
- 管理(36357)
- 农业(35954)
- 融(23668)
- 金融(23668)
- 经济研究(23223)
- 教育(22841)
- 财经(22685)
- 技术(21287)
- 业(20667)
- 经(19600)
- 业经(19527)
- 问题(19467)
- 贸(16827)
- 版(15673)
- 技术经济(14741)
- 世界(14589)
- 业大(14506)
- 国际(14486)
- 资源(14405)
- 科技(14124)
共检索到4262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治 李国平
本文运用1995—2006年中国210个主要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DEA模型测算了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然后分析了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特征,结果显示,城市能源效率变动趋势呈现四个较为明显"倒U型"特征,城市间差距扩大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左右,而地区间城市差距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城市能源效率水平并不稳定,低效率高投入城市将是节能减排的重点。本文最后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资源禀赋、平均气温、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及各类政策因素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说明,应区别对待不同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引起能源效率变化的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一鸣 蔺雪芹 王岱
基于两阶段Super SBM构建能源效率测度模型,分析2005年和2015年中国城市能源效率的空间演化特征,并从外部环境和内生因素两方面剖析能源效率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能源效率较高且多年不断提升,空间分异总体上呈两纵一横的"H"型格局,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程度有所提升;(2)纯技术效率变化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技术进步变化与能源效率之间则存在显著抑制作用;(3)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是影响全国及各地区城市能源效率的共性因素,而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环境规制、能源价格是影响全国及各地区城市能源效率的差别性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平 李治 龚杰昌
能源效率水平在我国空间分布的显著非均衡性引发了大量相关的研究,但是忽视了能源效率的空间依赖性对其区域分布的影响,同时也缺乏对城市地理单元的考察。文章运用中国1995~2006年210个主要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测算了中国主要地级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然后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城市能源效率水平空间相关性对我国能源效率地区分布的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晓丽 张钰琛 杨曦
城市是能源消费的中心,城市能源转型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城市能源转型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能源转型的技术特征和时空特征;其次,基于2001—2016年131个城市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不同类型城市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能源转型中更重视电动汽车的发展,国外城市则相对更重视生物质的发展;(2)中国城市能源转型存在“东快西慢、南快北慢”等区域差异特征;(3)从影响因素看,煤炭资源禀赋情况对能源转型影响最大;其次是技术进步;之后是政策性因素;(4)影响城市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对不同城市有所不同。本文有助于可以为城市能源转型政策的精准化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慧 范丽伟 孙秀梅
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2006—2017年中国188个地级市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效率差异视角下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城市能源效率的平均水平略有下降。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能源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城市群的能源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科技支出阻碍了城市能源效率提升,经济水平和对外开放促进了城市能源效率提升。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分位异质性,且不同因素对能源效率变化的边际贡献随着分位数的提高而不同程度地降低。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艳敏 董会忠
采用考虑非期望SBM模型测算我国2007~2018年工业能源生态效率,利用趋势图、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阶段变化特征和动态演化规律,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工业能源生态效率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2007~2013年为平稳期,效率值始终在0.400附近波动,2014~2018年为显著增长期,且增幅逐渐加强;地区差异性由低效率聚拢向均匀分布演化;②空间上呈现中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分布格局,空间集聚特征主要为H-H集聚、L-H集聚和L-L集聚;③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环境规制对我国整体及分区域抑制作用明显,而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则主要表现为显著正向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海峰 葛林 王美昌
借鉴多阶段DEA模型原理,构建三阶段空间计量SBM模型,以管理和环境双重视角对我国2001-2012年276个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评价和解析,并对其外生环境进行了识别,提出了改善能源效率的路径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以省域作为评价单元,多阶段DEA模型忽略了评价单元的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全要素能源效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依然偏低,节能潜力可达34%-46%,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和区域不平衡特征,管理无效率和环境无效率是能源低效的原因,而不断恶化的外生环境是主要原因;空间集聚性、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和能源禀赋是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环境劣势地区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方向;东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芝 刘贤贤 陈梦
基于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从全国和省际层面将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消费倾向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各效应逐年和累积效应贡献度以及区域间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收入、生活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均促进城镇能耗增长,其中收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抑制了生活能耗增长;各地区收入、人口规模、生活能源强度累积效应均为正值,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倾向累积效应有正有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对遏制中国城镇生活能耗增长、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芝 刘贤贤 陈梦
基于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从全国和省际层面将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消费倾向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各效应逐年和累积效应贡献度以及区域间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收入、生活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均促进城镇能耗增长,其中收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抑制了生活能耗增长;各地区收入、人口规模、生活能源强度累积效应均为正值,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倾向累积效应有正有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对遏制中国城镇生活能耗增长、实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丽琴 李赟 王志楠
文章基于中国城市航空客运量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城市群网络趋于紧密,并由"三足鼎立"空间格局向多中心转化,中西部城市群仍处在网络边缘。进一步,基于QAP算法分析了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城市群空间距离、经济发展水平、要素集聚与扩散能力、第三产业占比等是影响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影响因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世祥 成金华
文章采用非参数前沿方法,对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行业能源效率普遍偏低,而且能源与资本、劳动之间的替代效应微弱。这主要是由工业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刚性高耗能技术结构所导致的。从长期看,技术进步和能源价格对提高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这意味着节能减排的重点必须立足于长期,进一步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弱化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耗能技术结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夏清滨 黄少安
文章使用土地存量、资本存量、劳动力就业人数作为投入要素,以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产出变量,使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全要素土地效率,并对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利用效率普遍不高,产业结构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限制了土地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本和政府的作用有利于土地效率的提高,土地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但不显著。上述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有所偏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永乐 舒帮荣 吴群
利用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分解和面板数据模型方法系统研究了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地区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各区域增长趋势极为相似,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1999—2011年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距逐渐减小,呈现出持续收敛的态势。组内差距成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距变动的主导因素,组间差距的贡献度从52.37%下降到26.19%;③可流动要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不可流动要素(土地)的现行利用方式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④从全国来看,耕地稀缺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但区域间存在差异。因此,在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同时,应该开始关注区域内部不同省份间的差距,向纵深方向推进;需要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改变现行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可以通过外部约束(如耕地保护)来倒逼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思齐 于都 孙伟增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但是地区间差异显著。首先分析和归纳了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验证了各因素对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区域性因素,如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投入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而社会人口因素,如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结构的作用效果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影响地区间互联网使用情况差异的因素主要来自需求端,其中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是影响东部与中西部城市间互联网使用差异关键因素;人口规模对于中部与西部城市之间的差异也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发展 影响因素 地区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贾娜 周一星
在阐明当前我国城市人均GDP水平差异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结论是目前我国城市人均GDP水平差异很大,资本投入是影响城市人均GDP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外资只对东部和大中城市有明显影响。人口规模与城市人均GDP之间关系不大,在大城市组甚至呈负相关。分析表明转变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非常迫切,片面"做大"城市规模对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于事无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