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22)
- 2023(13711)
- 2022(11888)
- 2021(11533)
- 2020(9423)
- 2019(21988)
- 2018(21496)
- 2017(40917)
- 2016(22096)
- 2015(24994)
- 2014(24822)
- 2013(24797)
- 2012(22729)
- 2011(20303)
- 2010(20079)
- 2009(18342)
- 2008(18022)
- 2007(15126)
- 2006(13092)
- 2005(11444)
- 学科
- 济(90873)
- 经济(90775)
- 管理(68055)
- 业(61998)
- 企(51645)
- 企业(51645)
- 方法(41732)
- 数学(36764)
- 数学方法(36431)
- 财(32537)
- 中国(29170)
- 农(22854)
- 地方(19282)
- 业经(18570)
- 学(18300)
- 制(17119)
- 贸(17036)
- 贸易(17028)
- 务(16874)
- 财务(16813)
- 财务管理(16764)
- 易(16599)
- 企业财务(15955)
- 技术(15627)
- 农业(15137)
- 环境(14574)
- 和(14148)
- 理论(13640)
- 财政(13606)
- 银(13285)
- 机构
- 大学(312618)
- 学院(308332)
- 济(129417)
- 经济(126779)
- 管理(125846)
- 理学(109876)
- 理学院(108643)
- 管理学(107095)
- 研究(106655)
- 管理学院(106540)
- 中国(80007)
- 京(67408)
- 科学(65466)
- 财(63293)
- 所(52687)
- 研究所(48062)
- 财经(48005)
- 中心(46998)
- 农(44644)
- 经(43890)
- 业大(43524)
- 北京(42998)
- 江(41831)
- 范(40174)
- 师范(39877)
- 经济学(39325)
- 院(39041)
- 财经大学(35775)
- 经济学院(35539)
- 农业(34857)
- 基金
- 项目(215747)
- 科学(171165)
- 基金(159402)
- 研究(158211)
- 家(138559)
- 国家(137492)
- 科学基金(118979)
- 社会(101572)
- 社会科(96408)
- 社会科学(96383)
- 基金项目(85377)
- 省(80744)
- 自然(76979)
- 自然科(75250)
- 自然科学(75233)
- 自然科学基金(73884)
- 教育(70994)
- 划(68926)
- 资助(65099)
- 编号(62662)
- 成果(50492)
- 部(48551)
- 重点(47778)
- 发(45461)
- 创(45271)
- 课题(42733)
- 国家社会(42496)
- 创新(42317)
- 教育部(41957)
- 科研(40962)
- 期刊
- 济(135415)
- 经济(135415)
- 研究(95616)
- 中国(57860)
- 财(50561)
- 学报(45853)
- 管理(44773)
- 科学(44370)
- 农(39115)
- 大学(34906)
- 学学(32796)
- 教育(29857)
- 农业(27966)
- 技术(24721)
- 财经(23248)
- 融(23227)
- 金融(23227)
- 经济研究(22835)
- 经(19838)
- 业经(19744)
- 问题(18998)
- 科技(16471)
- 图书(15418)
- 业(15158)
- 技术经济(15147)
- 理论(14651)
- 贸(14396)
- 资源(14350)
- 现代(13942)
- 世界(13502)
共检索到448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魏然 魏旭
文章首先通过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城市群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进行静态评估;然后对静态城市群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进行空间趋势面分析;最后引入Malmquist指数,进一步研究城市群财政科技投入绩效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演化。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财政科技投入综合技术高效率区域由国家级城市群逐步向周边的区域级城市群和地区级城市群扩散,印证了中国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展定位的合理性;中国城市群财政科技投入综合技术效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国城市群总体的财政科技投入的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均为上升态势,而技术进步变化和纯技术效率进步变化在部分年份呈现下降态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林崇建 毛丰付
城市财政投入的产出效率反映了城市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地方的治理绩效,本文运用DEA两步法对江浙两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公共治理效率进行了研究。江浙地区多数城市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还是在科教文卫的财政投入上,都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行政层级较高的大城市尤其突出。城市财政投入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而不是科教文卫。改进的思路是通过向外溢出辐射,提高周围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以及向内依靠科技挖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关键词:
财政效率 城市治理 江浙比较 DEA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席小瑾 梁劲锐
文章通过全局超效率EBM模型、Malquist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对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进行测算、分解和空间分异分析,采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其收敛性进行识别。研究发现: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总体水平偏低,纯技术进步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增长的贡献度较高;区域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的空间分异是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无论是在整体还是区域层面均具有收敛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金丽 王曼曼 张璐璐 宋金平
以城市群作为空间研究单元,利用1995、2005及2015年3年份金融业的企业网络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GIS可视化及多元回归分析,对中国城市群金融联系网络的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多城市群内部金融联系网络都取得了显著发展,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辽中南城市群金融网络较为成熟,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为稳定的双核结构,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则始终呈现省会城市强于门户城市的弱双核结构,其余大多中西部城市群逐渐形成单中心金融网络;城市群间金融联系网络也愈发密集,除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外,关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也逐渐发展为重要节点;各城市群金融资源吸引力位次和总部金融发展能力位次存在一定差异,且影响两者发展的因素也存在一定差异,除人力资本及产业结构是影响两者发展的共同因素外,经济发展规模、政府干预能力对城市群金融资源吸引力有一定影响,但对总部金融发展影响不大,地理区位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一鸣 蔺雪芹 边宇
文章利用2015—2017年全国20个城市群的空气质量数据,分别从多个时间尺度比较总结了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空气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总结了社会经济驱动规律。研究表明:(1)2015—2017年,全国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波动上升;空气质量呈季节性变化;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比例降低;空气质量指数空间上呈"北高南低"格局,且城市群内部空气质量趋于均衡;空气质量指数分布形态较为稳定,且不同类型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差距缩小;(2)人口集聚、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对整体城市群空气质量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但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的空气质量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存在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多中心化 夜间灯光数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多中心化 夜间灯光数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马少强
通过对现有财政科技投入体系和政策的分析,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的宏财绩效评价研究;审慎选择财政科技资金投向,改善当前通行的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绩效评价效果;切实落实第三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关键词:
绩效评价 财政 科技 政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宣超 中村良平
笔者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中国不同地理范围的城市技术效率值并对其影响因素做出分析。研究发现,大规模生产资料的投入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中国城市的生产效率并未出现逐年改进;东部城市群的技术效率一定程度上优于中西部,单个城市的技术效率差异更加明显,现阶段的资源型小城市技术效率优于大中型城市;外资能够与城市技术效率改进形成良性互动,国内资本则反之。
关键词:
城市技术效率 随机前沿分析 地区产出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孙群力 罗艳 陈平
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度了京津冀城市群10个城市2003—2013年的财政支出效率值,接着利用MAlMquist指数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了动态研究,最后通过面板数据tobit模型分析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的财政支出效率整体较高,其中北京市财政支出效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技术进步衰退是阻碍京津冀地区财政支出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支出产生并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引进外资水平与财政支出效率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人口密度和受教育程度对财政支出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代合治
从城市化的角度,运用定量方法在全国209个地级以上城市型政区中筛选了125个构造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界定了17个不同规模的城市群,分析了我国城市群的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型政区 空间分布态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建科 韩增林 仉培宏
随着交通设施布局理论与技术日益成熟,我国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空间流",并展开了许多城市群层面的、以物流为代表的空间流研究。城市群是一类具有特殊内涵的城市区域。从城市群空间层面考察现代物流问题为以地理学为代表的多个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首先从城市群物流的空间特性及其区域效应、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物流综合竞争力、物流发展规划与战略对策4个方面对城市群物流研究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进而分析现有研究特点、不足,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城市群 物流 地理 进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惠来 郭蕊
将我国城市群研究划分为起步期、渐进期和快速发展期3个阶段,对国内学者使用的诸多城市群区域的相似概念进行辨析;从城市群空间界定、城市群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城市群空间结构和空间演化、城市群经济联系、城市群规划及其一体化发展、城市群经济整合和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策略6个方面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群研究的理论进展,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群研究在理论的系统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文要素的关注以及生态环境研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认为我国城市群的研究将在交通、生态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群 都市连绵区 回顾 展望 中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鹏 魏旭 段至诚
城市群作为一个跨行政区划概念的空间载体,如何在城市群的角度下探讨环境污染的协同治理问题,这是近年来区域发展及人地关系研究的焦点话题。首先根据城市生态学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及空间正义理论,提出了“城市群的食物链原理”,并基于此构建了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的概念模型。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法、改进协同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引力模型分析了城市群污染治理水平的基本格局,并对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的演进过程、空间联系结构以及整体发展态势进行了探究,最终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不同城市群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各城市污染治理格局呈现出中间宽两头窄的分布情况;(2)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水平大体由国家级城市群向区域级、地区级城市群依次递减;(3)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空间联系强度主要受地理临近性与省际边界效应影响;(4)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主要受污染治理压力与污染治理响应两个子系统的影响,不同城市群受子系统的影响存在差异。最终基于差异分析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群提出了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优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曾鹏 程寅
城市群的形成发育过程中,存在城市间国际贸易的“竞合博弈”现象,具体表现为城市群国际贸易增长呈爬升形态。论文为探究中国城市群国际贸易增长的时空演化及发展规律,首先通过对城市群国际贸易增长爬升规律进行基本原理分析并构建数理模型得出城市群国际贸易增长的几何表达式,其次运用CRITIC综合赋权法计算得出2010—2019年城市群整体及内部各城市的国际贸易增长综合水平,构建了城市群国际贸易的竞合强度和门槛模型,最后通过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对中国城市群国际贸易增长爬升规律进行拟合验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群内各城市国际贸易增长的变化过程遵循爬升规律,国际贸易增长具有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城市群整体的国际贸易增长区位特征主要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形态。(2)中国城市群内各城市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竞合门槛的限制,不同城市群的竞合强度突破竞合门槛的时间存在差异,国家级城市群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竞争优势更为明显,而区域级和地区级城市群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竞争力相对较弱。(3)中国城市群国际贸易增长爬升曲线得到了实践验证,各城市群间的拟合曲线相似性较大,拟合效果良好,城市群国际贸易增长变化规律与爬升函数模型基本一致。国际贸易增长发展规律的研究可为促进中国城市群国际贸易发展及区域贸易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