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84)
2023(15754)
2022(13122)
2021(12181)
2020(10216)
2019(23371)
2018(22391)
2017(42408)
2016(22496)
2015(24807)
2014(23970)
2013(23560)
2012(21221)
2011(18966)
2010(18493)
2009(16615)
2008(15756)
2007(12867)
2006(10869)
2005(9081)
作者
(63947)
(53517)
(53015)
(50428)
(33768)
(25660)
(23965)
(21023)
(20511)
(18284)
(18203)
(17954)
(16755)
(16661)
(16385)
(16377)
(15982)
(15898)
(15369)
(15241)
(13030)
(12884)
(12797)
(12137)
(12007)
(11783)
(11515)
(11141)
(10520)
(10434)
学科
(93819)
经济(93722)
管理(60744)
(57557)
(45950)
企业(45950)
方法(44818)
数学(40769)
数学方法(40290)
中国(28718)
(23821)
(22174)
(19255)
贸易(19248)
业经(18965)
(18844)
(18772)
地方(17367)
农业(15974)
(15621)
环境(14716)
(13755)
财务(13718)
财务管理(13693)
技术(13528)
企业财务(13052)
(12786)
(12760)
金融(12757)
银行(12732)
机构
大学(315960)
学院(312706)
(134873)
经济(132590)
管理(122270)
研究(109366)
理学(108391)
理学院(107137)
管理学(105168)
管理学院(104607)
中国(80484)
科学(68031)
(65613)
(56092)
(55164)
(53664)
业大(50100)
研究所(49939)
中心(49550)
财经(47208)
农业(43938)
(43572)
经济学(43135)
(41541)
北京(40208)
(40157)
(39708)
经济学院(39169)
师范(39156)
财经大学(35785)
基金
项目(230763)
科学(184272)
基金(174176)
研究(159295)
(155630)
国家(154484)
科学基金(133157)
社会(106789)
社会科(101587)
社会科学(101566)
基金项目(92615)
自然(88612)
自然科(86759)
自然科学(86732)
(86493)
自然科学基金(85218)
(75264)
教育(72738)
资助(70212)
编号(59112)
重点(52832)
(51715)
(49020)
(48543)
国家社会(46626)
创新(45652)
科研(45374)
成果(45030)
教育部(44288)
计划(43605)
期刊
(129788)
经济(129788)
研究(86598)
学报(54540)
中国(52266)
科学(50706)
(47426)
管理(42581)
大学(41257)
(40967)
学学(39571)
农业(32770)
技术(24716)
教育(23610)
经济研究(23480)
财经(22837)
(22533)
金融(22533)
业经(20143)
(19809)
问题(19031)
(18321)
(15629)
统计(15544)
(15398)
科技(15133)
资源(14816)
(14610)
技术经济(14416)
世界(14160)
共检索到429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斌栋  华杰媛  李琬  张婷麟  
城市群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较少从形态单中心—多中心视角研究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影响因素,而且通常采用户籍人口而非常住人口测度城市群空间结构,导致测量误差。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采用基于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联合国数据对结果进行佐证。以已有文献采用客观标准界定的13个城市群为样本,使用规模-位序法则测度城市群的形态单中心—多中心程度,探究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80年代以来大多数城市群的空间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石敏俊  张瑜  郑丹  
本文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对微观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并确定出这种影响下中心城市的门槛规模。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微观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中心城市规模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中心城市规模低于门槛值时,强调要素集聚的单中心结构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在中心城市规模超过门槛值以后,适度疏解并及时形成多中心化结构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林  高安刚  
国家高新区是国家制度力量嵌入城市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其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演化究竟起到何种作用需要检验。本文运用2003—2016年中国13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单中心-多中心视角测度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国家高新区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显著推动城市群向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模式演进,且显著通过缩小城市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强化了这一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对城市群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些结论依然成立。本文为国家制度与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基于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的国家高新区战略优化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常成  吴康  
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为谋求空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目前尚有争论。通过分别采用城市人口数据以及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知识信息流数据来测度八大城市群2000—2016年形态多中心和知识多中心程度变化。其次,利用我国八大城市群143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和考虑双重差分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形态和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虽然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于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作用效果不显著,但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却能通过借用规模行为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间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彩艳  刘修岩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区县面板数据和19个城市群数据,研究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主要通过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乡村振兴,集聚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抑制作用,扩散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2)实证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19个城市群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抑制作用,但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表现出较大的异质性。其中,成熟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发展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抑制作用,培育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不显著。(3)进一步分析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5个子系统的影响发现,成熟型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通过提高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指数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型城市群通过抑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指数制约了乡村振兴,培育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指数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上述发现,现阶段中国城市群多中心化空间布局应综合考虑城市群发展阶段,实施差别化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妍妮  高波  魏守华  
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运用帕累托指数、mono指数和首位度三个指标,本文综合考察了2007—2014年中国有代表性的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内在规律。结果发现: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和辽中南城市群遵循位序—规模型分布特征,即近似服从Zipf法则。中部地区中原城市群由弱多中心结构向弱单中心结构演变,长江中游城市群呈弱多中心结构,西部地区城市群则表现为典型的单中心结构特征。此外,十大城市群的平均首位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说明东部城市群较西部城市群相对均衡。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郑建锋  陈千虎  
本文以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特征、分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体呈多中心化发展态势,且遵循:东部-中部-西部、超大-特大-大-中-小城市和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的梯次演变规律,但其间穿插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和一般地级市、中小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转换、加速等阶段性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分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常态,这主要缘于中东部地区城市、中小型城市内部多中心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及不同行政等级间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的分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彭彦彦  万思齐  秦波  阮芳芳  
基于35个大城市企业空间分布数据,结合Lasso和OLS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度和集聚度对城市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企业空间分布表征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有效反映城市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对PM_(2.5)浓度的影响。在控制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后,发现多中心城市的PM_(2.5)浓度更低,而空间结构越紧凑的城市PM_(2.5)浓度则越高,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对PM_(2.5)浓度的影响大于城市空间集聚度。总体来说,在中国主要的大城市中,分散化多中心城市拥有更好的空气质量。建议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鼓励适度分散的多中心城市发展,以实现更高的城市空气质量和更少的污染物排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丽琴  李赟  王志楠  
文章基于中国城市航空客运量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城市群网络趋于紧密,并由"三足鼎立"空间格局向多中心转化,中西部城市群仍处在网络边缘。进一步,基于QAP算法分析了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城市群空间距离、经济发展水平、要素集聚与扩散能力、第三产业占比等是影响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的重要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潘鑫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丽  吴缚龙  
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中国大都市常住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大都市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本文基于广州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外来人口数据,运用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洛伦茨曲线、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2000-2010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规律是由核心圈层的人口继续缓慢增长并向四周扩散(即郊区化,但只是近郊),与人口空间分布规律雷同,是形成广州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动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陈浩  
对于实践中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型,新经济地理学给出多中心结构有助于降低地价等集聚不经济的理论解释,基于中国城市的实证分析支持这一假说。多中心结构对降低城市综合地价具有显著作用,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尤其如此,对于地价高的城市作用更是明显。此外,反映需求的人均储蓄和人口规模对于城市地价具有较为稳健的拉高效应;当年的土地供给对于降低综合地价尤其是工业地价具有显著效应;较好的城市设施质量能够提高综合地价尤其是中等地价城市的综合地价水平。因此,在城市空间政策中强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助于抑制过高的地价水平,提高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也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整个城市的经济绩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贞冰  陈银蓉  赵亮  王婧  
以克里斯塔勒中心地模型为空间范式,在经济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下划分武汉城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单元,与理论模型空间划分进行比较。将现实功能单元划分与理论空间模型之间破碎地块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作为评价空间自组织演化的指标,用以对比各自的模型拟合度以客观解析中国城市群空间自组织演化状态。结果表明:区域经济总量是影响区域空间自组织演化程度的首要因素,武汉城市圈空间自组织演化尚处于发育阶段,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个空间子系统或二级功能单元,但政府规划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建设较为有序和科学,待其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其空间自组织演化将更趋合理。京津冀都市圈空间组织演化合理程度更高,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自组织演化最为合理,处于空间自组织演化高级阶段。同时,相对于巨大的经济总量的差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城市群(都市圈)空间自组织演化水平实际差异并不那么显著,表明空间自组织演化作为空间成长的内生动力规律性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渺希  黎智枫  钟烨  Derudder Ben  
在既有理论基础上扩展了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度量工具,考察中国12个城市群总部—分支机构的企业关联网络,比较梳理了地级城市空间联系的拓扑结构。实证研究发现:1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典型城市群在内,中国城市群内部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依然发育不完善,在联系数据方面均呈现出一定的稀疏矩阵特征,空间组合关系均为树状结构。2总部区位(出度)的层级性差异均高于分支机构区位(入度)的层级性差异,显示出城市群内部空间"流"的不对称性。3针对12个城市群内部网络的拓扑结构聚类分析表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地区的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较为紧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一体化网络特征;其中三大典型城市群存在明显的企业总部集聚核心,其余城市群内部的网络联系松散,跨城企业联系比重较低,在拓扑结构上大多呈现出以省会或副省级城市为指向的向心式联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宏伟   杨宏昌  
空间结构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目前相关文献大多关注前者而后者亟待进一步探讨。基于2005—2020年我国19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之后,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有利于城市群的科技创新。(2)异质性分析表明,单中心结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抑制了科技创新,而在欠发达地区则有利于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多中心结构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可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在欠发达地区则不利于科技创新。(3)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我国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有利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对于中部、西部或东北地区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群,则是单中心结构促进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