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28)
2023(19839)
2022(17106)
2021(16102)
2020(13224)
2019(30585)
2018(30320)
2017(57262)
2016(31007)
2015(35034)
2014(35160)
2013(34514)
2012(32004)
2011(28987)
2010(28976)
2009(26210)
2008(25728)
2007(22525)
2006(19843)
2005(17676)
作者
(87983)
(72873)
(72250)
(68851)
(46560)
(34947)
(33097)
(28697)
(27880)
(26032)
(24761)
(24734)
(23201)
(22934)
(22519)
(22339)
(21591)
(21501)
(20833)
(20796)
(18140)
(17763)
(17524)
(16752)
(16287)
(16207)
(16153)
(16046)
(14653)
(14435)
学科
(130424)
经济(130287)
管理(87009)
(82068)
(66832)
企业(66832)
方法(54453)
数学(46763)
数学方法(46143)
中国(39820)
(35028)
地方(30139)
(29984)
业经(29224)
(25848)
(25235)
贸易(25216)
(24435)
(23814)
农业(23538)
理论(21748)
(20651)
银行(20606)
环境(20354)
(20293)
技术(19809)
(19775)
(19651)
金融(19648)
(18306)
机构
大学(436068)
学院(435719)
(177705)
经济(173780)
管理(169423)
研究(149537)
理学(145603)
理学院(143961)
管理学(141433)
管理学院(140643)
中国(113529)
(94251)
科学(90546)
(80098)
(74348)
中心(67740)
(67546)
研究所(67324)
(64369)
财经(63833)
业大(62023)
北京(60161)
(59936)
师范(59393)
(58213)
(54841)
经济学(53643)
(52487)
农业(52330)
经济学院(48254)
基金
项目(293076)
科学(230887)
研究(217870)
基金(211632)
(183499)
国家(181949)
科学基金(156661)
社会(137158)
社会科(129912)
社会科学(129882)
(113527)
基金项目(111623)
教育(101031)
自然(100354)
自然科(98047)
自然科学(98024)
自然科学基金(96234)
(95585)
编号(89676)
资助(87344)
成果(73289)
重点(65642)
(64937)
(64898)
课题(62426)
(60564)
创新(56530)
国家社会(56398)
教育部(56063)
科研(55419)
期刊
(198533)
经济(198533)
研究(132262)
中国(88648)
学报(65084)
管理(63372)
(61965)
科学(61255)
(60510)
教育(54841)
大学(50305)
学学(46687)
农业(42986)
技术(40149)
(38974)
金融(38974)
业经(32980)
经济研究(31658)
财经(30726)
问题(26891)
(26509)
图书(25006)
(22527)
(21121)
技术经济(20749)
理论(20290)
科技(20270)
现代(19529)
(19528)
世界(19206)
共检索到655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志炜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21世纪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大事有两件: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原因在于城市是当代经济增长的主要空间载体,并拥有强大的聚集能力和辐射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5%,预计到2030年将会达到70%左右。但是广阔的疆域、多元的地理条件以及不同的人文环境,把中国划分成若干个异质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志炜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21世纪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大事有两件: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原因在于城市是当代经济增长的主要空间载体,并拥有强大的聚集能力和辐射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5%,预计到2030年将会达到70%左右。但是广阔的疆域、多元的地理条件以及不同的人文环境,把中国划分成若干个异质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河东  
以中国18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及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指数,并建立耦合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并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地区差距明显,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宁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应该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同步发展。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真正分享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梦"的成果。城镇化是城市群的塑造过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城市群则是城镇化推进演绎的结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中国城市群是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以中国23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2011年各城市群的"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2011年"四化"协调发展综合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各城市群在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上相对于工农业发展水平更为滞后,城市群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兰白西和黔中城市群内部"四化"协调发展最不平衡;呼包鄂、晋中、长三角等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四化"协调较为均衡。城市群"四化"协调、同步发展应是未来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新常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程玉鸿  罗金济  
城市群作为一种新的空间地域组织单元正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协调的现象,因此,加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群协调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方法、协调机制及战略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梳理和评述,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给予了展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璟  党兴华  
中国现行的城市群公共治理模式一定程度上促成和延续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现象。应将新公共服务治理模式引入城市群发展中,进一步从维护城市群公共利益、重新肯定公共权利和保护公共精神三个方面来促进中国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现实情况下,新公共服务应用于中国城市群协调发展还需要培育四个条件:继续推进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培育参与城市群公共治理的多元主体、加强培育城市群内部社会人员参与共用价值对话的途径、加强城市群公共治理的法治建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庆宾  骆康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泰尔指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对1995—2016年中国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协调发展及其内在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湖北、湖南、江西省域内资源集聚能力的差异性趋向均衡、省域间资源集聚能力的差异性趋向分化;(2)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大省域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收敛速度呈现湖北省域最快、湖南省域次之、江西省域最慢的特征;(3)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市场化水平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及三大省域资源集聚能力的协调发展皆有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从打造省域内和省域间协调发展模式、增强"高铁+城市群网络"建设力度、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强化生态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建科  韩增林  仉培宏  
随着交通设施布局理论与技术日益成熟,我国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空间流",并展开了许多城市群层面的、以物流为代表的空间流研究。城市群是一类具有特殊内涵的城市区域。从城市群空间层面考察现代物流问题为以地理学为代表的多个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首先从城市群物流的空间特性及其区域效应、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物流综合竞争力、物流发展规划与战略对策4个方面对城市群物流研究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进而分析现有研究特点、不足,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弓  叶蜀君  
新型城镇化在"十二五"中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要求以城市群为单位推进城镇化,最终实现"两横三纵"的城市群架构,通过连笔纵横,实现全国城镇化。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存在诸多失衡与失调,如人口转移与土地扩张不匹配、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迁移不同步、大城市与中小城镇发展失衡等。对上述不协调现象的探索,学者们多从空间、人口、产业城镇化进程的内部找原因。本文提供另外一个思路,由于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在要素层面有千丝万缕的勾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所以,探讨三者的协调性有积极意义。据此,本文以中国21个城市群为研究样本,选取相关指标,建立经济增长、金融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程前昌  
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要义,以城市群为依托,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多极化格局。围绕东、中、西三大地带即中国的现实状况共分出五极,即东部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中部的中三角和西部的西三角。中三角以两型社会为蓝本,承接东西南北四极,在空间尺度上,北上京津唐,南下珠三角,西至西三角,东达长三角。以此可形成西北辐射到关中,东北辐射到关内的整个东、中、西地带。但是,五极空间格局并不能覆盖中国的西北部和东北部,因此,在五极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出东北第六极和西北第七极就很有必要。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齐昕  林木西  
金融是推进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现代金融业态的多样化和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金融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凸显,逐步形成了能够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潜能,成为重要的城市间经济关联基础。城市群是先进要素的产生和集聚并引领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在深化金融改革、金融发展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现实战略背景下,选取中国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十大城市群,研究金融规模、金融资源、金融集聚、金融区位、金融外向五种潜能的形成现状,及其对于城市群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同域影响和溢出效应,判断金融服务于城市群实体经济的现实程度,以期为金融推进城市群经济协调运行、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英明  
我国的城市群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显著变化,集聚式城市化开始成为新的发展模式之一。本文对中国城市群区集聚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区域效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城市群区集聚式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敖丽红  王刚  陈群元  
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既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命题。首先分析了古代哲学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指出城市群协调思想最初来源于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而论述了近现代工业文明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关系,指出近现代工业文明既是城市群形成的最初原动力,也是导致城市群不协调发展的重要根源。最后,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城市群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内容。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方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探索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研究中国整体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同群效应,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存在着正向的同群效应;较大规模城市对较小规模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同群效应;较小规模城市对较大规模城市有正向的同群效应;相同规模城市之间也有正向的同群效应。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对不同规模的城市进行科学定位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