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58)
2023(8974)
2022(7057)
2021(6389)
2020(5031)
2019(11512)
2018(11305)
2017(21007)
2016(11357)
2015(13109)
2014(12887)
2013(12498)
2012(11307)
2011(10354)
2010(10172)
2009(9304)
2008(9208)
2007(7856)
2006(7091)
2005(6683)
作者
(32836)
(27358)
(27326)
(26141)
(17563)
(13078)
(12272)
(10716)
(10697)
(9652)
(9359)
(9209)
(8812)
(8792)
(8717)
(8620)
(8161)
(7873)
(7866)
(7538)
(6984)
(6645)
(6567)
(6235)
(6227)
(6059)
(5973)
(5709)
(5466)
(5417)
学科
(54212)
经济(54159)
管理(26540)
(24826)
中国(21555)
方法(19415)
(17454)
企业(17454)
数学(17349)
数学方法(17233)
(14777)
业经(11601)
地方(11221)
(11066)
贸易(11059)
(10804)
(10784)
农业(9798)
(9520)
(9489)
(9319)
环境(8408)
(8098)
银行(8087)
(7887)
城市(7717)
(7600)
金融(7600)
发展(7375)
(7366)
机构
大学(166367)
学院(163775)
(76269)
经济(74932)
研究(66463)
管理(57876)
中国(50772)
理学(49567)
理学院(48862)
管理学(48045)
管理学院(47733)
科学(39475)
(36935)
(33174)
(32189)
研究所(30538)
中心(28476)
(26503)
财经(26159)
经济学(25878)
(24508)
(24200)
北京(23726)
经济学院(23328)
(23269)
师范(23067)
(22852)
业大(22109)
农业(20832)
科学院(20567)
基金
项目(112958)
科学(91283)
基金(86296)
研究(81022)
(76836)
国家(76337)
科学基金(65035)
社会(55610)
社会科(52905)
社会科学(52893)
基金项目(45339)
自然(40715)
自然科(39847)
自然科学(39839)
(39612)
自然科学基金(39149)
教育(35789)
(35595)
资助(34076)
编号(29763)
重点(26607)
(26096)
(25844)
国家社会(25230)
中国(24604)
成果(23867)
(22608)
教育部(22279)
课题(21520)
创新(21470)
期刊
(82146)
经济(82146)
研究(54809)
中国(32797)
科学(26137)
学报(25612)
(24393)
(22100)
管理(21494)
大学(19631)
学学(18522)
农业(17056)
教育(15091)
经济研究(14937)
(14462)
金融(14462)
财经(13398)
问题(12914)
技术(12367)
(11787)
业经(11201)
(10986)
世界(10697)
(10371)
国际(10043)
资源(9376)
现代(8159)
(7706)
城市(7610)
技术经济(7557)
共检索到248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宝剑   李庆雯   杨智晨  
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群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群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构建城市群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其时空特征和分异机理,发现城市群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呈持续增长态势,且差距不断缩小,但各维度现代化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城市群“领头羊”效应和极化趋势明显。空间分布的“东—中—西”梯度格局逐渐减弱,重心“向西向南”迁移,东西向对城市群现代化的拉动作用弱化,同时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城市群现代化的驱动因素具有多元化特征,对外开放水平解释力最强,而中西部城市群金融支持水平能够充分激发其他因子发挥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从优化城市群功能分工、发挥中西部城市群比较优势以及提升城市群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提出城市群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庆雯   杨智晨  
中国式现代化为城市群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本文探究了城市群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群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测度,深入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稳态。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群现代化总体水平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城市群现代化水平空间分布的“东中西”梯度格局有所减弱,但“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明显。(2)城市群现代化总体及区域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城市群间差异依然显著。(3)城市群现代化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邻域现代化水平越高的城市群现代化向上转移的概率越高,且具有长期向高值区域集聚的趋势。基于此,本文从发达城市群引领、中西部城市群崛起以及协同城市群间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城市群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实现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程寅  唐婷婷  
文章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市群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了城市的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城市群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类型与分布格局,进而测算各子系统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力分解,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针对城市群不同问题状况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城市群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以中等及以下的发展水平为主;(2)城市群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向好但仍普遍处于基本失调阶段,且大多都处于系统均衡状态,未有明显上升趋势;(3)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发展受到数字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的相互影响和制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德利  王岩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构建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界定模型,对1990—2014年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定分析。研究发现:(1)1990—2014年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可划分为四大阶段,包括1990—2000年的粗放增长期,2000—2004年的绝对粗放增长期,2004—2006年的粗放增长期以及2006—2014年的波动增长期,2014年中国城市群生产率增长率占经济增长率的比重达到0.65,处于集约增长阶段。(2)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在空间上可划分为集约型、粗放型及绝对粗放型三种类型,经济增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鹏  魏旭  段至诚  
城市群作为一个跨行政区划概念的空间载体,如何在城市群的角度下探讨环境污染的协同治理问题,这是近年来区域发展及人地关系研究的焦点话题。首先根据城市生态学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及空间正义理论,提出了“城市群的食物链原理”,并基于此构建了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的概念模型。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法、改进协同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引力模型分析了城市群污染治理水平的基本格局,并对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的演进过程、空间联系结构以及整体发展态势进行了探究,最终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不同城市群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各城市污染治理格局呈现出中间宽两头窄的分布情况;(2)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水平大体由国家级城市群向区域级、地区级城市群依次递减;(3)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空间联系强度主要受地理临近性与省际边界效应影响;(4)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主要受污染治理压力与污染治理响应两个子系统的影响,不同城市群受子系统的影响存在差异。最终基于差异分析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群提出了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优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2—2011年城市化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0年间,中国城市化效率整体呈现波浪式下降的演进过程,全国处于生产前沿面的省区数量总体上也呈现下降的趋势,且空间分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动。以2011年为典型年份对城市化效率进行全面分解,同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经济规模总量等要素对城市化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市空间的人口承载力则对城市化效率具有负面阻碍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菊芬  朱杰  
在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进行阶段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城市居住分异的特点,认为居住分异在空间上已经由大尺度的分异转向大尺度混合、中等尺度的分异,即在城市尤其大城市的内城或近郊区都呈现各类收入阶层居住社区混合现象,楼盘(小区)成为当今城市新的居住分异单元;同时,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演变与住房供给方式的发展、演变直接相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鸿梅  王志宝  赵娜娜  高伟  
基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全国人口普(抽)查等数据,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分析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地域分异特征,揭示城市群演变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群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以长三角、成渝、京津冀为最,各城市群老龄人口分布重心变动不大,分布格局相对稳定;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呈现由老龄人口集聚点引导的相对均衡演变格局,整体上由浅度老龄化阶段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但局部地区出现后退;初级阶段城市群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中高级阶段城市群人口老龄化起点相对较高,珠三角、京津冀等受行政城镇化等影响人口老龄化率有所波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速度有所下降,整体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增加1%,人口老龄化率增加0.15%。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韩晓涵  
文章将生态效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评定产业生态化程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3—2016年中国城市群195个城市的相关指标进行科学处理,在超效率DEA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探究中国城市群产业生态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3—2016年各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稳定,个别年份小幅度变化,产业生态化总体水平有所上升,但仍存在进步空间;从各地级市产业效率的发展情况看,经济实力越强的城市产业生态化效率越高,北京、上海的产业生态化综合得分最高,平均得分均超过1;从时空特征来看,我国各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地带性差异显著,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启志   李怡呐  
本文从经济现代化、社会文明现代化、科技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4个维度出发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计算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并探究其时序演变特征;并对4个子维度进行耦合协调分析,探究4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的动态演进过程;最后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整体的现代化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但协调发展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我国现代化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形成“东高西低”的格局,现代化水平整体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包容性政府调控能力以及人口增速、合理的产业结构及资源效率均能促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一鸣  蔺雪芹  边宇  
文章利用2015—2017年全国20个城市群的空气质量数据,分别从多个时间尺度比较总结了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空气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总结了社会经济驱动规律。研究表明:(1)2015—2017年,全国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波动上升;空气质量呈季节性变化;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比例降低;空气质量指数空间上呈"北高南低"格局,且城市群内部空气质量趋于均衡;空气质量指数分布形态较为稳定,且不同类型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差距缩小;(2)人口集聚、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对整体城市群空气质量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但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的空气质量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区,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通过Arc GIS/Geo Da软件对长三角城市群R&D投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主要结论包括:1长三角城市群研发投入要素城市间差异化的整体变化呈逐渐缩小的趋势;2总体来看,长三角研发投入要素中的创新人员投入出现相似水平城市集聚显著特征,而研发经费投入出现显著的极化现象;3具体来看,研发人员投入呈现由以上海为核心的两翼延伸的"V"字形向环杭州湾南移的发展态势,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现状,而研发经费投入呈现以上海为绝对高值极化中心,杭州、苏州、南京、无锡为次级极化中心的多极鼎立的空间指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伟   董浩然   安树伟  
基于DEA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测算并分析2007—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度及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度均值呈缓慢下降趋势;(2)京津冀各地区间协同发展度变异系数变动幅度较小,但协同发展度差距总体表现为平稳上升态势;(3)从协同发展度空间分布看,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度呈现北高南低、由内向外依次递减的特征。并进一步从时空两个维度,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度进行空间分异与自相关分析评估,横向比对各城市协同发展度状况,纵向探究协同发展度空间演化规律与特征,剖析各城市协同度发展变化成因,旨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区域内部协同,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协同发展度,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