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45)
2023(12860)
2022(9702)
2021(8701)
2020(6389)
2019(14432)
2018(14073)
2017(25530)
2016(13715)
2015(15446)
2014(15279)
2013(14714)
2012(13374)
2011(12247)
2010(12175)
2009(11149)
2008(10907)
2007(9707)
2006(8859)
2005(7820)
作者
(39356)
(32926)
(32699)
(31342)
(20725)
(15500)
(14629)
(12722)
(12685)
(11402)
(11309)
(10936)
(10430)
(10353)
(10296)
(10285)
(9646)
(9595)
(9225)
(9072)
(8229)
(7967)
(7857)
(7403)
(7401)
(7347)
(7182)
(6982)
(6526)
(6482)
学科
(65053)
经济(65004)
管理(34373)
(27784)
中国(25680)
方法(20253)
(19783)
(19167)
企业(19167)
数学(17993)
业经(17901)
数学方法(17783)
地方(15543)
环境(13976)
农业(13161)
(12495)
(12297)
贸易(12287)
产业(12090)
(12011)
(11739)
(10736)
(10517)
(10257)
银行(10244)
信息(10085)
(9991)
(9939)
金融(9938)
总论(9609)
机构
学院(196568)
大学(196013)
(86344)
经济(84652)
研究(76277)
管理(69227)
理学(58673)
中国(58184)
理学院(57879)
管理学(56864)
管理学院(56495)
科学(45523)
(43583)
(36982)
(36761)
研究所(33876)
中心(33737)
(31183)
财经(29290)
经济学(28627)
(28616)
(28445)
(28410)
师范(28209)
北京(28019)
(26982)
业大(26835)
经济学院(25782)
农业(24094)
科学院(23616)
基金
项目(135983)
科学(108387)
研究(101732)
基金(99617)
(87882)
国家(87234)
科学基金(74315)
社会(68011)
社会科(64561)
社会科学(64545)
基金项目(51701)
(50695)
教育(44729)
自然(44469)
(43796)
自然科(43382)
自然科学(43374)
自然科学基金(42599)
编号(39728)
资助(38735)
成果(32046)
(31961)
重点(31630)
国家社会(30249)
(29746)
课题(28761)
(27687)
中国(27557)
发展(26353)
创新(26132)
期刊
(98609)
经济(98609)
研究(62532)
中国(42921)
(29917)
学报(29643)
科学(28599)
管理(25641)
(25117)
大学(23119)
教育(22947)
学学(21376)
农业(21101)
(17768)
金融(17768)
经济研究(16752)
技术(16607)
业经(15485)
问题(14479)
财经(14383)
(12704)
(11863)
(11852)
资源(11578)
图书(11423)
世界(11194)
国际(10533)
现代(9301)
(9115)
(8875)
共检索到301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程寅  唐婷婷  
文章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市群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了城市的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城市群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类型与分布格局,进而测算各子系统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力分解,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针对城市群不同问题状况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城市群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以中等及以下的发展水平为主;(2)城市群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向好但仍普遍处于基本失调阶段,且大多都处于系统均衡状态,未有明显上升趋势;(3)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发展受到数字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的相互影响和制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鹏  魏旭  段至诚  
城市群作为一个跨行政区划概念的空间载体,如何在城市群的角度下探讨环境污染的协同治理问题,这是近年来区域发展及人地关系研究的焦点话题。首先根据城市生态学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及空间正义理论,提出了“城市群的食物链原理”,并基于此构建了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的概念模型。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法、改进协同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引力模型分析了城市群污染治理水平的基本格局,并对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的演进过程、空间联系结构以及整体发展态势进行了探究,最终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不同城市群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各城市污染治理格局呈现出中间宽两头窄的分布情况;(2)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水平大体由国家级城市群向区域级、地区级城市群依次递减;(3)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空间联系强度主要受地理临近性与省际边界效应影响;(4)城市群污染协同治理主要受污染治理压力与污染治理响应两个子系统的影响,不同城市群受子系统的影响存在差异。最终基于差异分析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群提出了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优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宝剑   李庆雯   杨智晨  
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群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群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构建城市群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其时空特征和分异机理,发现城市群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呈持续增长态势,且差距不断缩小,但各维度现代化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城市群“领头羊”效应和极化趋势明显。空间分布的“东—中—西”梯度格局逐渐减弱,重心“向西向南”迁移,东西向对城市群现代化的拉动作用弱化,同时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城市群现代化的驱动因素具有多元化特征,对外开放水平解释力最强,而中西部城市群金融支持水平能够充分激发其他因子发挥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从优化城市群功能分工、发挥中西部城市群比较优势以及提升城市群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提出城市群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2—2011年城市化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0年间,中国城市化效率整体呈现波浪式下降的演进过程,全国处于生产前沿面的省区数量总体上也呈现下降的趋势,且空间分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动。以2011年为典型年份对城市化效率进行全面分解,同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经济规模总量等要素对城市化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市空间的人口承载力则对城市化效率具有负面阻碍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梁流涛  赵庆良  陈聪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研究方法:DEA模型,分组比较法。研究结果:测度了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效率变化的源泉。研究结论:(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各城市效率值大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2)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规模效率。(3)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同等级和不同区域的城市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4)城市土地利用中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严重,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世超  柯新利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中国8个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要素冗余度对效率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但空间上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格局,东部地区呈现高值集聚现象,中西部地区呈中心—外围格局;资本过度投入、工业二氧化硫高排放是土地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且各要素冗余度呈现东部地区低、中西部地区高和大城市低、小城市高的分布格局。据此认为,应增强城市群间及其内部的合作,对中西部地区或小城市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环保治理力度,促进区域协同绿色发展,以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整体改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志刚  姚娟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及基尼系数,研究北部湾城市群2006—2017年间生态足迹及生态与经济对区域贡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2年来北部湾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大,人均生态承载力弱且持续下降,人均生态赤字每年以9.47%速度猛增,区域呈不可持续态势。(2)生态承载与经济增长匹配较好、相对公平,但万元GDP生态足迹较高,说明生态资本利用效率低,生态经济的协调性较差。(3)从贡献系数分析,南宁、海口属于"高经济贡献、高生态承载贡献"城市,崇左等四市属于"高生态承载贡献、低经济贡献"城市,湛江等四市属于"低生态承载贡献、低经济贡献"城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志刚  姚娟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及基尼系数,研究北部湾城市群2006—2017年间生态足迹及生态与经济对区域贡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2年来北部湾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大,人均生态承载力弱且持续下降,人均生态赤字每年以9.47%速度猛增,区域呈不可持续态势。(2)生态承载与经济增长匹配较好、相对公平,但万元GDP生态足迹较高,说明生态资本利用效率低,生态经济的协调性较差。(3)从贡献系数分析,南宁、海口属于"高经济贡献、高生态承载贡献"城市,崇左等四市属于"高生态承载贡献、低经济贡献"城市,湛江等四市属于"低生态承载贡献、低经济贡献"城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韩晓涵  
文章将生态效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评定产业生态化程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3—2016年中国城市群195个城市的相关指标进行科学处理,在超效率DEA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探究中国城市群产业生态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3—2016年各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稳定,个别年份小幅度变化,产业生态化总体水平有所上升,但仍存在进步空间;从各地级市产业效率的发展情况看,经济实力越强的城市产业生态化效率越高,北京、上海的产业生态化综合得分最高,平均得分均超过1;从时空特征来看,我国各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地带性差异显著,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文斌   曹笑天  
生态风险的持续累积使得城市越来越脆弱,城市更新所带来生态系统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的变化,成为生态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梳理城市更新对生态韧性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6—202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8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TOPSIS模型、因子分析等方法,探究政府主导型与社会参与型城市更新对生态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2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韧性区域差异整体减小,空间分布呈现聚集态势。(2)政府主导型城市更新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韧性有抑制作用,加强环境规制、增大科教投入、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生态韧性的提升。(3)城市更新社会关注、城市更新社会行动和城市更新社会认可是社会参与型城市更新的主要因子,高密度、高强度的城市更新社会关注将抑制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提升,而城市更新社会行动则有助于提高生态韧性,城市更新对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影响作用尚不明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传明   姚楠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双维度,构建包括基础设施、创新要素、治理环境、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结合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对比分析2010—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异。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产出维度表现突出,但投入维度尚待提升;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所扩大;发展空间分布总体不均衡,并可以分为四种空间集聚类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吾买尔艾力·艾买提卡力  阿巴拜克热·艾买提卡力  范昕  李江风  
基于ODIAC公布的2000—2018年全球碳排放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演变规律进行探索,并开展了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经历了"先增后减"但整体呈现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中2015年为重要拐点;从不同功能分区来看,七大分区碳排放占比相对稳定,增长区主要集中在南昌大都市区、新宜萍城镇群和信江河谷城市群;且2005—2018年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大部分地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下降。此外,研究发现,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的局部自相关,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整体由2000年的无明显中心点逐渐向"一主+三副"的中心空间分布格局转换。人口增长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变化影响显著,且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分布呈现明显的交互增强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吾买尔艾力·艾买提卡力  阿巴拜克热·艾买提卡力  范昕  李江风  
基于ODIAC公布的2000—2018年全球碳排放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演变规律进行探索,并开展了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经历了"先增后减"但整体呈现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中2015年为重要拐点;从不同功能分区来看,七大分区碳排放占比相对稳定,增长区主要集中在南昌大都市区、新宜萍城镇群和信江河谷城市群;且2005—2018年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大部分地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下降。此外,研究发现,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的局部自相关,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整体由2000年的无明显中心点逐渐向"一主+三副"的中心空间分布格局转换。人口增长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变化影响显著,且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分布呈现明显的交互增强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波   许源溪   冯田  
探究城市群尺度碳平衡空间分异,为统筹城市群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成渝城市群4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核算2005、2010、2015、2020年各城市的碳平衡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支持系数,利用二阶聚类法进行碳平衡分区。区域生态碳平衡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周围高”的特征;经济碳平衡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根据聚类结果将42个城市划分为碳源优化区域、碳汇优化区域、碳平衡经济补偿区及碳平衡生态补偿区,提出相应的碳平衡优化对策。成渝城市群碳平衡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四川与重庆碳平衡经济贡献系数和碳平衡生态贡献系数数值具有对立关系,成渝之间还存在生态、经济壁垒。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庆雯   杨智晨  
中国式现代化为城市群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本文探究了城市群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群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测度,深入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稳态。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群现代化总体水平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城市群现代化水平空间分布的“东中西”梯度格局有所减弱,但“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明显。(2)城市群现代化总体及区域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城市群间差异依然显著。(3)城市群现代化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邻域现代化水平越高的城市群现代化向上转移的概率越高,且具有长期向高值区域集聚的趋势。基于此,本文从发达城市群引领、中西部城市群崛起以及协同城市群间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城市群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实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