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75)
2023(13678)
2022(11419)
2021(10347)
2020(8298)
2019(19037)
2018(18366)
2017(34351)
2016(18660)
2015(20747)
2014(20400)
2013(20325)
2012(18909)
2011(17665)
2010(17563)
2009(15902)
2008(15658)
2007(13602)
2006(12417)
2005(11231)
作者
(56494)
(47216)
(47030)
(44298)
(30089)
(22670)
(21128)
(18455)
(18217)
(16595)
(16246)
(15815)
(15183)
(14913)
(14821)
(14618)
(14053)
(13867)
(13692)
(13366)
(11762)
(11556)
(11340)
(10746)
(10744)
(10442)
(10342)
(10308)
(9621)
(9434)
学科
(88717)
经济(88630)
管理(46438)
(45323)
(32363)
企业(32363)
方法(32315)
中国(31634)
数学(28931)
数学方法(28709)
(24612)
地方(24250)
业经(18519)
(18432)
贸易(18418)
(17867)
农业(16961)
(16650)
(16478)
(15394)
环境(14956)
(14444)
(14132)
银行(14082)
(13861)
金融(13860)
(13723)
地方经济(12616)
技术(12199)
发展(11464)
机构
大学(271065)
学院(270347)
(121200)
经济(118976)
研究(105576)
管理(98785)
理学(84955)
理学院(83853)
管理学(82585)
管理学院(82086)
中国(79344)
科学(64413)
(59639)
(54397)
(53125)
(50935)
研究所(49763)
中心(46041)
业大(42660)
农业(41824)
财经(40657)
(39643)
经济学(38443)
北京(38162)
(37836)
(37287)
(36799)
师范(36325)
经济学院(34728)
科学院(33067)
基金
项目(184073)
科学(145604)
基金(135747)
研究(129192)
(121500)
国家(120521)
科学基金(101783)
社会(86550)
社会科(82263)
社会科学(82242)
基金项目(71725)
(70025)
自然(65125)
自然科(63703)
自然科学(63683)
自然科学基金(62544)
(60624)
教育(57503)
资助(54702)
编号(48313)
(45621)
重点(42410)
(40904)
(38259)
成果(38090)
国家社会(37512)
发展(36193)
创新(36034)
(35659)
科研(35139)
期刊
(135145)
经济(135145)
研究(84915)
中国(57824)
(49147)
学报(46866)
科学(43735)
管理(36373)
(35034)
大学(34890)
农业(33815)
学学(33128)
(26317)
金融(26317)
教育(25860)
经济研究(23433)
业经(21831)
技术(20828)
财经(20021)
问题(19343)
(18577)
(17485)
(15944)
世界(14946)
国际(14464)
资源(13363)
技术经济(13321)
科技(12931)
(12612)
商业(12486)
共检索到413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雨枫  曹洪军  
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促进了区域间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本文运用城市综合发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模型,分析中国19个城市群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东部城市群城镇化差异指数持续下降,中部城市群稳定增长,而西部城市群在波动中上升。城镇化发展热点先升高,后降低,且由聚集状态转变为分离。城镇化综合发展整体上呈现出东部城市群>中部城市群>西部城市群。城市经济发展对全国城镇化发展均有较强的影响力度,人口规模对东部城市群作用力度最大,产业结构对中部城市群作用力度大,地理环境由沿海到内陆递减。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鹏  
中国十大城市群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和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构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与比较,将十大城市群分为综合发展能力较强、相对一般和相对较低三类,并提出了这三类城市群分别提升流量指标、质量指标和总量指标的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发现,虽然十大城市群都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综合发展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是极端不均衡的,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格局,在继续保持和提升发达地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尽快缩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王俊俊  
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对提高城市群资源配置效率,转变城市群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群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运用耦合协调理论,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生态化三个方面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指数,对2005—2017年9大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进行测量和时空演变分析,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年均增长率为0.538%,其中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生态化促进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约束;从空间维度上看,东部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均较高,中西部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呈现较大的非均衡性;从影响因素上看,区域专业化集聚、区域多样化集聚、工业多样化集聚、服务业专业化集聚、金融资本和消费需求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起促进作用,工业专业化集聚、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政府干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阻碍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宁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应该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同步发展。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真正分享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梦"的成果。城镇化是城市群的塑造过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城市群则是城镇化推进演绎的结果。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雷  续亚萍  鲁强  
在城市群引领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本文依据中心地理论和位序——规模理论,以我国三大城市群和7个重点建设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市体系的首位度分析和位序——规模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群发展机制模型,对十大城市群发展演化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市场参数、政府因素、交通条件是重要的解释变量,以市场为主的社会消费总额和政府财政支出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城市体系演变影响很大,产业结构的演变和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城市群城市体系演变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优化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晔   陈奕延   李群  
文章利用S-型云模型评价方法和全局SBM超效率模型,从水平与效率双维视角测度中国19个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水平,并揭示其绿色发展模式。结果表明:2003—2018年中国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大多数城市群得分的增幅在后期明显放缓;反之,大部分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值未明显变化,甚至有少数出现了下降态势。综合来看,只有5个城市群实现了“高水平-高效率”发展模式,其余城市群均属于“高水平-低效率”发展模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曾鹏  朱玉鑫  
近年来,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城市群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通过建立多层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多层次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发展状况之间存在非均衡性差异,呈现出东部城市群先进、中西部城市群落后的格局,并给出缩小非均衡性差异的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弓  叶蜀君  
新型城镇化在"十二五"中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要求以城市群为单位推进城镇化,最终实现"两横三纵"的城市群架构,通过连笔纵横,实现全国城镇化。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存在诸多失衡与失调,如人口转移与土地扩张不匹配、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迁移不同步、大城市与中小城镇发展失衡等。对上述不协调现象的探索,学者们多从空间、人口、产业城镇化进程的内部找原因。本文提供另外一个思路,由于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在要素层面有千丝万缕的勾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所以,探讨三者的协调性有积极意义。据此,本文以中国21个城市群为研究样本,选取相关指标,建立经济增长、金融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慧媛  
文章构建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于熵值法测算沿海11省份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对新型城镇化各构成要素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度量。结果表明,11省份间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要素间耦合协调情况不容乐观,总体仍然存在进一步协调发展的空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中国城市群是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以中国23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2011年各城市群的"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2011年"四化"协调发展综合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各城市群在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上相对于工农业发展水平更为滞后,城市群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兰白西和黔中城市群内部"四化"协调发展最不平衡;呼包鄂、晋中、长三角等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四化"协调较为均衡。城市群"四化"协调、同步发展应是未来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新常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志磊  
文章构建了城市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主成份-聚类分析法对全国31省(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区域等级。结果表明:我国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差异呈扩大趋势;北京上海天津城市化水平优势明显,拉高了全国城市化水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 重要角色,不断发展和建设好小城镇是实现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 标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 小城镇已成为社会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 有创造力的区域群体,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整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邱立新  徐海涛  
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8个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13个城市为样本,对其在三个五年规划期内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结构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二五"末期小幅反弹;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由正到负,再由负变正的V型变化,这是城市化初期的典型特征。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分布发生了两次明显位移,充分体现了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外贸程度对成渝及珠三角等南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显著,外贸程度越高,对碳排放的影响越大。制定碳减排政策应因地制宜,因城而异,经济发达的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吕承超  张学民  
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测算中国城镇社会保险发展非均衡程度并对其分解,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城镇社会保险非均衡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各因素影响效果及显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社会保险发展呈由东向西依次递减态势;中国城镇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非均衡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支出大于收入的非均衡程度;各社会保险项目对非均衡程度影响不同;区域内部非均衡程度大于区域之间,基金支出大于基金收入的区域内对非均衡程度贡献率,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内部非均衡程度;循环累积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工资水平及地方财政对城镇社会保险支出和收入均具有正向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晓晖  庄晓惠  
文章基于2010—2019年1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中国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并通过Tobit模型对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发展相对稳定,总体水平有所上升,但仍存在进步空间;各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地带性差异显著,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相对较高。从影响因素看,产业结构优化、环境规制、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进步是促进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人口压力是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提高的潜在阻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